/豆瓣评分9.0,播放量上亿!这5部奥斯卡级别的电影配色美学,每一帧都堪比效果图!

豆瓣评分9.0,播放量上亿!这5部奥斯卡级别的电影配色美学,每一帧都堪比效果图!


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这场肆虐了数半个中国的疫情,却阻止了我们春游的脚步。
与其在家盯着窗户外的绿色,不如进入银幕世界,在电影中寻找春日的色彩。

今天象君为大家挑选了五部拥有着不同美学风格的电影,
豆瓣均分8.0+,都是当之无愧的口碑好片!


那些美轮美奂的镜头语言,捕捉了最精彩的春意盎然。
无论是色彩的运用,还是精美的构图,都激发着电影艺术独特的春日灵感,
让我们在五部精彩的影像中,云踏青!

日本:《小森林》
绿色平涂春天记忆

《小森林·冬春篇》,可算得上是“治愈系”美学的开山鼻祖!

这部日本电影,用田园牧歌般的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逃离都市、返璞归真的治愈故事,深深抚慰了都市人的心灵。
这部电影根据日本漫画家五十岚大介的漫画《小森时光》改编,展示了冬春时节的日本农村,独居耕作和制作美食的乡土生活。



电影呈现的各种风物,都是如此简洁而又恰到好处,完美展现了日式“侘寂”美学精神。

“侘寂(wabi-sabi)”是一种以接受短暂和不完美为核心的传统日本美学,常常呈现为不对称,不规则的结构,同时又极为亲近和热爱展现自然及其完整性。

在《小森林》中,“侘寂”之美使得它有别于其他视觉风格的春日电影。

首先,在色调的层次上,多为单色,拥有着“平涂”一般的单面质感,而并不追求“透视”的立体度。

其次,在色彩的明度上,并不眩目,而是极为淡雅,贴近平实生活的色彩,甚至略带一丝灰度。

在构图上,《小森林》的画面则力求干净、简洁,呈现着“少即是多”的禅意。

这样的视觉基调,为《小森林》呈现冬春时节的饮食、器物,注入了无比治愈人心的生命力。


天空、森林、稻田的自然景观,

与炊具、料理、器物的人文风味一起,
共同构成了《小森林》令人难以忘怀的春光记忆。
这背后,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更是在开春时节,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法国:《蝴蝶》
高饱和色调注入春日热情

相较于《小森林》的耕作生活,2002年的法国儿童片《蝴蝶》则讲述了一个春日踏青的童话故事。

它用孩童的纯真视角,演绎了一如蝴蝶翅膀般绚烂的春景。
这部电影讲述了8岁的小女孩丽莎,跟随邻居爷爷去山野搜集欧洲最珍贵的一种蝴蝶标本——伊莎贝拉蝶。



还记得法国电影《两小无猜》与《天使爱美丽》的色调吗?


《蝴蝶》同样拥有如出一辙的视觉语言,简单的色彩设计完美地容纳了有关生命的深刻主题。

象征绚烂春天的高饱和度色彩,主导了整部影片的视觉风格。

明媚的春光焕然大地生机,踏青之旅绵延悠长。


电影中的原野、森林,浓郁的绿色一如野兽派绘画作品中的对色彩的热情。
高饱和度色彩的空间,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平实,抵达了孩童的幻想世界。



事实上,儿童片并非拍摄儿童视角的故事,而是从孩童的视角,更加抛却了复杂的思绪,看到更为简单而本质的答案。
一老一少,仿佛是生命时光的一首一末,象征着生命阶段的不同经历。

踏上寻蝴蝶的春日之旅,其实同样是在找寻迷茫的自己。
在热情的画面中,那些失意的心灵仿佛能触摸到春日的暖意,如同一曲春天版《菊次郎之夏》。

韩国:《诗》 
生命之诗的春日挽歌
 
如果说《小森林》与《蝴蝶》更多呈现一种对春日生活之美的颂歌,那《诗》则在春天的“伤春”哀思衬托下,揭露了生活和艺术创作的真相——

“如果艺术是对美的追求,那它和世界的罪恶有何关系?”
这部斩获2010年戛纳金棕榈奖的作品,由韩国导演李沧东执导。

故事讲述了独自抚养外孙的老妇人杨美子,虽然患有阿兹海默症,却依然没有放弃对诗歌与生活的热情。
她听闻孙子参与了一起青少年性侵犯罪案件,在生活的残酷真相中,她以受害者女孩为对象,写下自己的第一首诗。

作为带领我们进入故事的主角,美子的形象设计一开始就似乎预示了电影的主题。

导演曾在采访中说到美子的人物设计,形容道:
“她身上有一种与时间背道而驰的美丽,就像一朵干花。”

在她的身上,有着和春天一样的生机与热情,

美子的碎花衬衫、白色编织帽、编织手袋,和波西米亚风格的长裙,衬托了她身上脆弱的美。

在构成她生活细节的道具里,沐浴着阳光的花朵、诗歌创作的纸笔,似乎在过曝的光中,有些失真,一如她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

春天的底色是生命的绿色,但如初春般的少女受害者永远地消失在了春天里。
美子所写的诗歌,并不是她对受害人的忏悔。
正如春日的太阳,并不是理想中的和煦温暖。
生命的韧性,才是春天的本性。

中国:《游园惊梦》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中国的春天,最是文人的风雅。

伤春之情,无疑是最具中华文脉的美。

它是残絮中的生机,是中国人对新年的寄语。





电影《游园惊梦》,由王祖贤、宫泽理惠、吴彦祖主演。

以昆曲《牡丹亭》作为故事线,讲述了新派女子荣兰的一段浮沉人生。




电影的一帧一画都沉浸在春日苏式园林的娟秀,

亦或者是演员的绝美颜值。



柳梦梅和杜丽娘如梦似幻的爱情故事,

无不映衬伤春的感怀哲思——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游园惊梦》的暖色调,流溢着角色内心的温情与惬意。



而作为故事舞台的江南园林,则多使用自然光,

角色被光天化日的现实包围,

那些话本里的故事,一如伤春的意象,

只是镜花水月。




戏曲的写意性,超前于同时期西方的写实理想,

中国人的伤春之情,




将春天提到了哲学的高度,

那些超脱世俗的情欲,才是最具风情的春天之美。



英国:《明亮的星》 
诗人济慈的恋人絮语

《明亮的星》由今年刚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简·坎皮恩执导,讲述19世纪英国浪漫派诗人济慈人生中唯一的爱情故事。
济慈一生如同昙花一现,他只活了25岁,却成为浪漫派三杰之一,留下了《夜莺颂》这般传奇的作品。

彼时19世纪的英国风景派画家康斯太勃尔和透纳,用画笔为我们展示了光影绚烂而又质朴真诚的自然风光。

约翰·康斯太勃尔《The Hay Wain》(1821) 帆布油画

约翰·康斯太勃尔《The Hay Wain》(1820),帆布油画
曾提名82届奥斯卡奖的美术的确名副其实。

这些美轮美奂的设计,借鉴了英国风景画画笔下的浪漫与诗意,


让电影的每一帧场景都精美绝伦。


在春光里,诗人济慈毫不吝啬地挥洒自己的才华与爱情,创作出了最动人的诗篇。



浓郁的油画质感描绘了古典时代的生活,
浪漫的情感,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感染着观众。

白色的滤镜营造了散射的光线效果,让春日的爱情故事梦幻而纯真。
百年来的浪漫派诗篇,是如此的传唱不休,诉说着诗歌的真谛。



如果还有什么可以治愈处在疫情中的我们,那一定是春天清晨的缕缕阳光!
即使我们被封闭、阻隔在家,也同样可以听到来自新芽破土的声音。
春天是四季的轮回的第一个篇章,
更是巨大阴霾中,激励我们坚持下去的希望!
图源:电影截图、豆瓣
参考资料:
1.电影新作期刊2021年第05期 《日韩同名电影《小森林》的生活美学探究》
2.虹膜公众号《这部电影是打开李沧东的钥匙》
- END -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见不散 





喜欢请分享,满意点个赞,最后点「在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普象工业设计小站”(ID:iam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