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赤骏:意外“出走”,山居生活构建的趣事

胡赤骏:意外“出走”,山居生活构建的趣事


上个世纪90年代,胡赤骏因去到距广州东北部一百多公里外的一片湖滨半岛山林,唤起对儿时的记忆,开始筑梦“湖庐”的历程,从解决复杂而具体的申办合法土地使用权手续问题开始,面对山林中生活条件的限制,自己改善无水无电状况,利用自然生态的规律对湖庐空间功能进行设计和维护,融入当地历史和习俗,把湖庐逐步构筑成一个居住与生态、艺术与教育的有机作品。

本次讲座中,胡赤骏分享了湖庐自然艺术空间构建过程中的不同发现和趣事,从自建筑、生态环境、艺术院校教学实践、儿童教育、艺术创作等维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1993年广州经济改革,迎来第一波房地产的高潮,当时流行城市人可到农村承包农民种植的果园的做法。我们在美术学院面对的是教学、画室和画布,校园生活显得单调乏味,于是往郊外走走变成了一件很有吸引力的事情。偶然的机会听说可以跟车到从化,沿新广从公路朝广州的东北方向驱车一百多公里到达一个叫“仙人骑鹤”的山头去看一块地,政府希望吸引画家来此投资建设艺术创作基地,当时我们都觉得这事特别有趣。就因为来此看了这么一眼,而让我“离家出走”以至从此迷失在这山水之间28年。


△ 1993年的第一眼景观

2003年夏天,我召集了美院许多老师和毕业生等在广州创办了“Loft 345”艺术空间。当时我一边在忙城里艺术空间的运作,另一边我会去从化忙湖庐的事情,于是修建湖庐和创办艺术空间这两件事平行进行了大概15年。其实一开始这两件事都特别没有头绪,过程比面对画布上的创作要复杂得多,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和课题:一个是荒郊野外的丛林,另一个是城市里的一座4500平米闲置的空间。


回忆当年我们第一次来“仙人骑鹤”(湖庐这块山地的名称)考察地形的时候,请了当地开荒种青梅的村民用镰刀在松树林下的灌木丛中开路,我们沿着山壑的灌木丛爬上山脊,脚踏着松软的腐叶进入到一个松树林山头,松树下生长着一些油亮的茶籽树,松树林的松脂和茶叶的混合气味让我感觉似乎并不陌生,当透过松树林看到远处碧绿的湖面景观的时候,我顿时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唤起了我儿时的记忆:七十年代初,我跟随父亲下放到英德茶山“五·七干校”,那里附近的地形是喀斯特地貌与土山的混合体,山下土坡处种着满山的茶丛,山下也有一个大水库,水位高时能淹过最低处的茶丛。我在这水库里学会了野泳。记得父亲当年是六连的菜班班长,他每天需要去湖里挑水浇菜。童年放养式的生活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回忆,也许这就是我看到湖庐景观时候产生似曾相似感觉的原因。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父亲挑水浇菜的老照片


△ 全家福


△ 背后的作品是李邦耀根据我父亲五十年代拍摄的全家福创作的作品,照片中独缺祖父

我祖父是美国华侨,因此我对家乡开平两座碉楼也有深刻的记忆。碉楼具有防洪涝和防盗的作用。因为美国当年的排华法案,华工不能带家属去美国,一般华侨家庭都是男主人在美国,女主人在国内养育孩子,所以华工赚到钱后首要的事情是为家里修建碉楼以便保护好自己的家庭。无论是洪水,或者强盗来了,又或者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 进村,当村里的人看到附近山岗上烽火楼有警报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躲进我们家碉楼里避难。开平还有另一种建筑形式叫“庐”。庐的内部比较宽敞,一般有两三层,适合居住,不具有防御功能。“湖庐”名字中“庐”的来源,就是我对家乡当年的碉楼建筑的一种记忆。



△ 上图为“庐”,下图为洲安楼——开平碉楼

由于当年在非理性的冲动下去到此地,选中“仙人骑鹤”这块地立项做“艺术公园画家村”,经过正规的手续获得了项目红线图和施工许可证后我们进行开山挖路、标高测量,1999年终于合法获得“国有土地(建设用地)五十年使用权证”。虽然整个过程手续繁琐沉长,但后来证明这是一个理性的做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2003年正在装修中的湖庐


面对湖庐这样一个巨大的“画布”,“构图”之初首先得了解当地的情况,湖庐在建设之初没有施工用电,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一切工作都要在缺电的情况下展开,因此被迫选择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创造条件改善生活。

我们雇请了一位当地的梁师傅帮忙看护工地,也通过他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梁师傅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修建水库的移民,据说当时水库底下还有几个村庄。我还了解到湖庐一带的山头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场遗址:1941年国民党63师在此地狙击从广州北上的韶关的日军。当时的广州省政府因为抗战搬到了韶关,日军从广州登陆以后就沿路北上,企图经从化攻占韶关再进入湖南,因此国民党第63师依托从湖庐这一带十几公里的山地修筑的阵地多次阻击日军北上,附近还有一个战役纪念碑,据说记载着国军抗击日军的战斗中英勇战死的3000多名官兵的事迹。为纪念63师的功绩,当地一乡镇被命名为“63市”。在湖庐南侧山头的水位下方存有当年一座碉堡的遗址,当水位下降到一定深度可以看到一堆露出的石头——当年被炸毁的碉堡遗址。在湖庐的山头上还能看到很多战壕,我在挖房屋地基的时候曾经挖出不少子弹壳,可见当年这里发生过很激烈的战斗。

湖庐周边的山上有很多茶籽树,据说是当年知青劳作过的证据。五六十年代,政府为了改善农村的经济状态,发展经济作用林,南方广大丘陵地带被大面积播种松树,为了收割松香。由于物种的过分单一,鸟类都不愿意飞进松树林清理虫害。但是如今很多松树都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淘汰了——从北美和日本入侵的外来物种“松线虫”侵蚀了松树。据介绍,松线虫寄生在天牛身上,通过依附在天牛卵上而被传播到其它松树上,带有松线虫的天牛卵在树上孵化,由此松线虫也一代一代传播开来。一旦这些松线虫被传到树上,其繁殖速度非常快,松树因被松线虫切断供养线路后针叶发黄而枯死,白蚁才出来行使它的权力,去侵蚀没有免疫力的松木。只有林业部门的工人才有权利砍伐这些枯死的松树。到现在为止,广西、广东、湖南甚至江苏都有大量的松树因此而死亡。松线虫的入侵帮助我们认清物种多样的重要性,人为的造林很可能因为物种的单一而造成灾害,我的理解是松线虫是大自然在做自我调节的使者。如今这里其它树木在生长,当地的物种渐渐重新丰富起来,我们可以由此理解大自然中自身存在着的哈耶克所说的“自发秩序”。我相信大自然的安排,所以在这里建造湖庐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遵循大自然原有的秩序。

湖庐这里也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昆虫,这些年我见过的动物:比如野猪、猴子、果子狸、山猫、猫头鹰、穿山甲、眼镜蛇、银环蛇、水律蛇、老鹰、宝岛黑蝉(蓝蝉),还有满山的白蚁和萤火虫。山上的树林里会遇到绿色的竹叶青(毒蛇),能分泌毒液的昆虫和蝙蝠。在某年冷暖交替的春天,我用手机拍下了一条晒太阳的青蛇,后来华南农业大学的师生到从化,看到了一条据说是眼镜王蛇的蛇皮,蛇皮长达2.93米,这也说明了湖庐良好的自然环境。我喜欢下湖野泳,湖最深处据说有60米,可以钓到上百斤的草鱼。清晨日出时,我见过湖中有筷子般粗细的金色眼镜幼蛇浮在水面上,很凶。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眼镜王蛇脱下的蛇皮,长度2.93米

湖庐的小伙伴曾经从砂糖桔树林里端回来一个鸟巢,用最简单的办法孵化出小鸟,小鸟养大以后居然可以听信号飞回来进食。有只叫“贪吃”的猴子也被湖庐喜欢小动物的小伙伴训练得很有信任感,有时还会为她吃醋发怒。大家和当地的野生动物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交配中的蜥蜴,龙眼树上的橡皮虫,这些都是当地生态好的体现。很多时候,我们待在城市里是无法接触和欣赏到大自然的真实面貌的。


△ 交配中的蜥蜴


这里分享九个有趣的案例来谈谈怎样利用自然规律做野外居住环境的防护。

案例一:当地人预防控制白蚁有一种土办法——建造“白蚁饭堂”。做法是先在房子周边挖几个洞,在白色的排污管中间放进松木,拧上盖子,戳几个洞,然后把它埋入挖好的洞里,两三个月以后打开盖子就会看到很多白蚁在啃食松木,然后喷进去灭蚁粉(灭蚁粉会影响它们蜕皮而死亡),染上灭蚁粉的白蚁回到地底下的巢穴会传染给其它白蚁,白蚁由此被灭杀。但是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也只能是控制白蚁数量,很难做到彻底灭杀。我从山里搬回来的两块木头都被白蚁蛀蚀过,一块是木质较硬的杂木,一块是比较松软的松木。它们带给我一些想象,将来可以尝试做一些有趣的作品。

案例二:在野外居住常会引来老鼠,而老鼠的气味又会吸引来眼镜蛇,我们大量使用雄黄也因为雨季的到来而无法改善这种困境。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救助了两只广州小区里的野猫,将其带到湖庐放养,结果发现猫将老鼠赶走了,也因此解决了眼镜蛇的侵扰。利用自然生态中一物降一物的办法改善了生存环境。

案例三:利用鸡和鹅混养也能驱鼠防蛇。原来厨房边生存的老鼠被两只猫驱赶到后山养鸡场与鸡争食,结果混养了三只鹅后,蛇鼠都被驱赶走了,原来蛇是怕鹅的。早年在山里养的鸡常被老鹰叼走,后来农民告诉我们养狗就能护鸡。而如何挑选不会伤害鸡的狗就有很大学问了,有些狗稍加训练就具备牧羊犬的能力。我曾有过挑错狗而损失惨重的经验,被一只看走眼的狗在一下午间伤害了十几只鸡。

案例四:在湖边修筑挡土墙,如果岸边地质结构没有岩石,其地基是不能用混凝土硬化的,因为湖水的长年冲刷会淘空泥土而导致坍塌,只能利用独立的石头紧掂土坡堆放,利用石头的重力做湖边土坡的防护,石头之间可松动,随着自然沉淀石头之间会压迫得很紧。而在修路上,为了保持道路的透气透水性,我们的道路没有浇灌水泥,而是垫大石做路基,填碎沙石做路面。

案例五:利用烟火驱赶蚊虫。野外的蚊子与城里的不一样,野外的蚊子有生活规律,对光线很敏感,一般只在凌晨或者黄昏时分非常活跃,而当天亮了或者天黑后山蚊子就会自动消失。所以我将厨房设计在餐厅的北面(南面已经有一厨房),我们用松木的柴火做饭,当烟火升起来后,北风会将含有松香的烟火吹往南边的餐厅和露台,自然就将蚊虫驱赶走,南边另一家厨房效果亦然。

案例六:我出于安全考虑在码头上安装了监视器,从监控中发现监视器的灯光吸引了很多鱼群,偶然醒悟原来鱼和昆虫一样都有驱光性。用此办法捕鱼完全可行,但至今我还没实施过。

案例七:应对塌方的经验。2008年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引发了特大洪水,高水位导致水库大坝必须泄洪。湖庐范围之内因为山体饱和而造成多处塌方。因此建设湖庐的排水系统尤其重要,如果不能及时清理排水管入口堵塞的树叶,将地面雨水引入排水设施,雨水漫灌就会造成塌方。



△ 遇到特大暴雨需要应对塌方

案例八:利用物理压强的原理引取高山清泉。实际上上山寻找水源和如何引水、蓄水及水利再利用是野外生存的首要课题。没有水就一事无成。水源距湖庐有3.5公里,还要经过105国道。在铺设管道引水的同时,需要在湖庐就近山头修筑蓄水池以保证水压,蓄水池多余的水被导入另一蓄水池留做发电和灌溉用。有压力的蓄水池能保证有自来水和消防水。其过程下面会详细介绍。

案例九:利用醇素、生蚝壳和硝化细菌净化污水。经专业人士的指导,我利用日常剩余果蔬树叶发酵酵素,将酵素菌种冲入化粪池分解粪便,通过三级化粪池导出的污水被集中用硝化细菌再次分六级降解,经紫外线照射杀菌后流出来的净水将被引入果树浇灌系统再利用,其效果得到区环保部门的高度认可。

以上九个案例都是在湖庐野外生活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困难处境。


在湖庐生活了一段时间,最大的问题是生活在湖边却没水可用。因为没电,我们不能从湖里抽水用。我们当时计划在湖庐山顶上修一个下沉式蓄水池,于是设计了一个既能储水又能过滤沙子、树叶的装置。我们需要找到常年有水的水源,第一个找到的水源是甘甜的竹根水,但是到了冬季会断流;后来发现了距离湖庐3.5公里,海拔500米处大峡谷中的杂木水源,冬天能保持常流水。水流引下来后,我允许帮我施工的当地人另开一个管道,因为他们都种有沙糖桔,可以用自来水为沙糖桔调制杀虫剂,因为他们因此受益,也自愿为我维护水源管道,遇到问题会及时告诉我维修。


△ 挖后山顶上的蓄水池

当找到水源后,物色一个蓄水的位置非常关键,首先蓄水池的位置必须比用水的位置高出10米,这样才会有压强形成自来水。蓄水位置最终选在了距离湖庐100米的后山山顶。蓄水池的设计很有讲究:首先必须留一个清洗水池底端的排水口,然后在水池中间留一个预警用水口,当用剩下半池水出现水路断水时,就可以提前预警,于是就得打开池底端的开关,此时意味着在修复水管的过程中还有半池水可以用。由于水路长达3500米,半路上有可能出现水路断开的各种意外,所以我设计了溢水管将蓄水池多出的水引入下一级蓄水池,既可观测水路是否正常,又可用于发电。根据水量以及管道的粗细也可以计算能发多久的电。我花了700元买了一个农用的微型水利发电机,只能发300-1000瓦的电。


△ 为山顶蓄水池封顶建模版

因为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角度考虑,我拒绝使用工程机械挖土,导致工程进度较慢,整体建筑的过程时间拖得比较长,但这也契合我在美院上课花时间去筹集资金的节奏。早期刚开始动工的时候,我雇请了当地的一位大力士阿瑞。他约四十多岁,虽然身材比较瘦小,却是钢筋铁骨。他一个人承包了所有的搬运工作,他搬运材料的进度正好符合我每周的工作节奏,也可以保证他有足够的收入。



△ 参与湖庐建设的师傅:左图为起重机阿瑞师傅,右图为来自湖北恩施的杨师傅一家

我们在施工早期用太阳能草坪灯照明,用砖头搭建火灶砌柴做饭,生活比较艰苦。因为施工的节奏慢,时间长,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在大自然中的各种做法。整个建构湖庐的过程其实没有计划,走一步看一步,没有精确的计算。我看到很多“性冷感”风格的民宿设计得非常简约,缺乏温暖和人情味;也有根据旧村落改造的设计,旧村落因为有被人居住过的历史,固有一种很自然的感觉,一般使用的材料、空间布局都充满了人情味,能让人感受到是一种自发的秩序。

湖庐早期建筑的房顶是透明亚克力做的,光线可以穿透进入居住的空间,没有电的时期可以使屋内通风采光,适合居住。我曾有考虑把房屋藏在山里,表面用植物覆盖而看不到建筑,后来考虑到广东雨水多、潮湿,防水、防潮、防蛀虫鼠蚁的问题,就放弃了此方案。现在则是在屋内开天井透光透气,又能保留原有的树木。建筑建完后我默写了一张俯瞰湖庐整个山体的建筑图。2011年能看到房顶有很多太阳能板,我们开始用太阳能蓄电提供照明,但是在太阳能提供照明之前的十年时间里,我们都是在黑夜中摸索。


△ 建设湖庐的草图之一

湖庐的房子里有很多树,这些树木也是在深思熟虑后被决定保留下来,居住者能有一种离大自然非常近的感觉,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共生的关系。当然这也会形成一些问题,屋顶会因为树叶而积水,树叶也会堵住下水道,但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湖庐最后形成一种很奇特的感觉,就是离自然特别近,电影摄制组来湖庐踩点拍电影,他们构建出了湖庐的3D视图,但图里看不到建筑物和山体的关系。严格意义上说,湖庐房子的外形并不好看,但房子藏在树林里,就变得很奇特。湖庐在建设的过程中吸引了很多团体,有瑜伽、素食和禅修的人群,他们会利用这个地方做一些与养生内容有关的活动。


△ 早期装修中的湖庐

在湖庐的建设中,我深深感受到一点:当我们人为地根据某种现成的概念去做过多的规划设计,生活反而会变得过于单一雷同,如果能接受自然的多样化,设计会变得有趣,在此空间里的生活也可能会变得更加生机盎然。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湖庐及整个山体速写


深汐-deep creek


湖庐生存绘本-1

艺术创作也是如此,当我们接触到土地,接触到大自然,接触到最基本的乡村生活,我们会产生很多思考,尤其在这次疫情期间。创作不再只有形而上,而是回到形而下,至下而上,在有生活体验的条件下,去构建我们有独特体验的画面。这也一直是我在创作上的思考方向,我并不是说反对艺术家们创作观念艺术,而是从概念再到概念,其过程会发生异化,离现实经验会越来越远而失去感性的力量。创作的源泉需要多样化,既需要从博物馆中的学习,也需要从现实世界中获得的感悟。从具象到概括,再变成抽象、极少、有序、理性,又慢慢变回丰富与多样,它是循环的,没有什么对错。


△ 用湖庐当地植物构思作品,将植物形状喷在马的雕塑上


到自然环境中游玩的体验,对长期生活在城里的人非常重要。在湖庐的夜晚,我们和几位画家用各种节目打发时间,“湖庐夜拍”就是在没电的夜晚里一个很好玩的节目,大家呆在黑夜里,没有光线干扰,表情自然。我们用太阳能的照明灯、航海的电筒进行夜拍,模仿当年知青下乡,实际上也是在记录拍摄作品。夜拍是很奇特的体验,尤其是不用闪光灯的电筒曝光,会带有某种不确定性。我最近将《湖庐夜拍》制作成一套24幅作品的典藏版作品盒,封面上是黑丽宝岛蝉,在湖庐,每年夏季蝉都会从土里爬上树,我的一些作品灵感也来自于黑丽宝岛蝉身上的黑和蓝的颜色关系。封面材质是亚克力三明治的装裱,使用德国哈内姆勒全棉相纸,正在广州新造“边度艺术空间”展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我用单反相机B门长时间曝光,用手电筒拍出来的这张照片色温舒适,还能看出夏天的云流动很快


△ 李邦耀教授和邓箭今教授在点火喝啤酒,图右一为艺术家柯济鹏,后方三个学生扮演“女鬼”,仿佛舞台秀


  △ 《读砖》,就地选择砖头充当道具



△ 左图:与湖庐的梁师傅在浮台上实验曝光拍照;右图:来自意大利都灵的文晟装扮成近似知青模样,让拍摄对象实现身份转换,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湖庐也是我为学院学生提供的实习基地,我有三位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来湖庐生活和工作一段时间后,重塑了自我,性格变得开朗,甚至在湖庐遇到了好姻缘。


在工作室指导学生

现在已经有元宇宙这样的虚拟生活了,可是如果连现实生活的体验都没有,你如何去构建元宇宙?在与朋友们玩耍的过程中,我常会以观察者的身份用相机记录下难得的一刻,给未来的创作收集素材,生活本身就是艺术。

在整个构建湖庐的过程中,我更大的体会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湖庐中成长。我经常带他们到湖庐,在绝对安全的保护下,尽情玩耍,感受自然。我儿子原本很怕水,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让他克服对水的恐惧。我女儿对很多东西有记忆,我没有刻意教她素描,但是她却喜欢上绘画。她成长的经历中,有在湖庐走森林的夜路,捕捉昆虫,收集各种松枝点炭火,做火锅等等,这些经历使她有很多想象空间,创作的作品很生动,她后来也考上了芝加哥艺术学院。

玩是人的天性,我儿子小时候喜欢跟随着建筑师傅玩泥沙,我有意让他们去接触建筑,在建房子的过程中他们搅拌水泥,我让师傅做慢一点,教他们怎么砌砖。这让他们除了玩电子游戏和手机以外,增加一些真实的生活体验。孩子对工作和玩耍没有概念,只要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保持专注,以此产生身体记忆,培养出情怀才是目的。在大自然里玩耍和进行体育运动,能培养孩子幽默、活泼、有趣、不功利的性格,让孩子们学会规则,具有团队意识和竞争力。

当我们有机会沉浸在大自然中时,我们会面对无数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克服这些难题是最大的乐趣之一。湖庐有很多人玩摩托艇,导致我们的堤坝松散,最后我想了一个办法,利用松木打桩固定石头做护坡,效果很好。但建造亲水浮台是难题之一,我首先在湖岸边找到一个有电的地方焊接了浮台,把泡沫安装进去,用人力将浮台放入湖中,再用小艇把它拉回湖庐码头。许多有心人想不通:既然没电,这浮台又是怎样在码头烧焊的?


△ 由水面运回湖庐的浮台

这边景观缺石头,于是我从英德运回了七八吨重的石头,当时最大的难题就是怎么让吊机进来搬运这些石头,最后跟师傅商量以后,他把车倒进来再把石头吊装起来。

每逢夏季湖水涨上来之后,在这个大约六米的跳台上,民间跳水高手都会来这里大显身手。广州的一波划艇爱好者会来湖庐附近大概800米的一个半岛划艇,水位不深。

我个人喜欢画马,2009年领养了一匹叫“阿凡达”的六岁纯血马,后来我做了两个动态雕塑马,在2017年的清明节,我将这两个玻璃钢马雕塑安放在湖庐码头右侧半岛的水位线下,将其作为观测水位高低,判断未来气候变化的参照物。这也是我对艺术品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变观看方式的尝试,比如到雨水充沛的夏季,需要下潜五米才能进行作品观看,可以想象那时马的上方有几位潜水人会是一种怎么样的场景。



△ 作为水位观测的公马雕塑

与其说是设计和建造,不如说是作为一个都市人怎样放下身段重新认识自然,从而懂得顺应自然的艰难认知过程。


后续活动的演讲稿将陆续发布,敬请期待!



编辑:尹余、纪浩如

设计:苏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启艺术”(ID:shangqi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