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研班讲座|“在灰中完成自己”—陈文骥讲座综述及视频

高研班讲座|“在灰中完成自己”—陈文骥讲座综述及视频

编者按


2021年10月24日18:30,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陈文骥老师讲座《局限是一种思考,边缘是一种态度》在中央美术学院表现与抽象艺术高研班(燕郊校区)如期举办。


高研班主持导师孟禄丁教授首先做了简短的开场白。孟老师说这是高研班“当代艺术大讲堂”举办的第二场讲座,今天的讲座有一些特殊性,一是因为陈文骥老师退休后很少接受讲座邀请,机会难得;再就是前期与陈老师沟通,他也希望这是一次与学生的轻松交流,讲座题目只是一个引子,希望引发大家的思考,也请同学们踊跃提问。


陈老师在讲座中向大家提出了一个关于走“大路”还是“小道”的选择题,并结合自己的艺术之路提示大家去思考“局限”与“边缘”的价值;以及如何通过真实的自我认知与自我限定,在减法中挖掘出更大的可能性。



策划:孟禄丁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非具象艺术研究中心             

讲座名称:局限是一种思考,边缘是一种态度

主讲人:陈文

主持人:孟禄丁

执行:于海元

讲座时间:10月24日(周日)18:30

讲座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城市设计学院西204



陈文骥讲座及点评视频

在灰中完成自己

文/于海元

讲座一开始,陈文骥老师坦言一直感觉自己不适合当老师,所以退休之后如释重负,也拒绝了很多的讲学邀请。这次一方面是因为孟老师的人情,另一方面对他办的这个高研班的构成和学习情况有些好奇,想听听大家的想法。通过这次讲座,也可以跟年轻人近距离交流一下。


时间说(三联画)

布上油画  

84×160cm×3  2021

陈老师说讲座要求有一个题目,他就想到《局限是一种思考,边缘是一种态度》这个标题,这也是他自己所一直面对的问题。在他看来,艺术就是一种边缘的表达。他在艺术思考与表达的过程中始终感觉受到限制,自己也不在中心范围内生存,因此这个课题对他来说感觉很重要。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每个做艺术的人都会遇到,可能是每一个艺术家或者学习艺术的人都回避不了的一个课题,因此将这个课题作为引子提出来与大家讨论。

九层塔:视觉与空间的魔术之五——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

深圳·坪山美术馆展览现场

陈老师首先回顾了他学画的初始。小时候自己其实也想像别的小朋友那样上蹿下跳,调皮捣蛋,在那种对立与冲撞的游戏中来显示自己的爆发力和优势。但他从小身板弱,经常生病,家人也格外关照他,因此没有机会进入孩子们游戏的那个圈子。无意中受邻居一个身有残疾的孩子的影响,开始跟他一起画画,从此偶然走上这条道路,在开始时可以说并非自己有意为之的。

联合塔—是荧光黄+绿/还有黑白灰(三联画)  

布上丙烯、油画  

240×110cm  2018-2021

联合塔—是荧光橙黄/还有黑白灰(三联画)  

布上丙烯、油画  

240×110×17cm  2021

开始学画,就要进入这样一种系统之中。这时陈老师给大家提出一道“选择题”,摆在大家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笔直的高速公路,路的尽头似乎可以看到某个目标;另一条路,是曲折的小道,似乎也通向某个目标,但不确定,没有人可以告诉你答案。那么大家选择哪一条路?再者,在两者之外是否还有别的选择?艺术并非只有黑和白这么简单,对习惯性的答案和思路提出疑问,同样也是艺术家工作的一部分。

在问过大家的选择之后,陈老师坦言自己在最初内心还是希望能走大路。在他上大学那个时代,被教育走这条大家都走的大路是理所当然的,不可能有别的选择,只有这条路可以完成合理的人生。所以在这条路上他并没有拒绝。

但这条路也不像旁人看来那样一帆风顺,直达目的地。有可能还没走到终点,就会被中途赶下车,或者走着走着不像你最初想象的那么美好,其中也有许多的无奈。而且因为不是自己主动选择的,也会有一种反叛的心理。每个人的人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自己更偏爱“小道”?一是因为小道上有一些东西吸引着自己,再就是在大路上受到挫折。

这里面有自己性格的原因。感觉自己根本不适合,走在那条大路上没意思,无味而单调,然后就想要做出改变。当然,要想在小路上能走下去,也需要自身具备一些因素。艺术家往往是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或特性,使得你只适合在某一条道路上生存,也只能在这条路上死心塌地的完成自己的艺术和人生,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许多满足。在艺术中最有意思的,也就像是在一条漆黑的小路上摸索着向前走,虽然说不清目标,但心中有光亮,又时刻感受到脚下道路的细微变化。有这种敏感、细腻与警觉的人适合搞艺术。

那/蔚蓝  

布上油画  

95×135cm  2019

陈老师说自己进入绘画是无奈之举,但时间长了自己也就认可了这一结果。这种边缘与局限也符合他的能力,也不会去纠结。但自己内心也不是一直那么坚定的,也有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心有对抗。

蓝·对页  

铝塑板上油画

79×189.5cm,100×227cm  2020

陈老师回看自己的过往,二十岁的时候就是接受知识,很单纯,也相信自己可以通过不断吸收知识来自我改变;到三十岁时,当有了自我表达的愿望,突然感觉要有所限定,这跟后来的所谓“限定”还不一样,是说你掌握的知识告诉你可以在某个范围里依靠所学努力得到某种结果,如果幸运还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因此自己觉得三十岁的时候更加自信,表达也比较肯定。

到这个阶段也开始意识到能力可以限定,也就是接受某方面,拒绝某方面。但总体上从三十岁到五十岁之间,考虑更多的还是自己的艺术和周围的关系,因为还是想要去证明自己,说服别人,这也是一种自身能量的体现。因此尽管是把自己设定在某一领域,某一范围,但实际上是想做得更多,变得更强。

在五十岁到来的时候,陈老师评上教授。第二天早晨醒来,他突然意识到从五十岁到六十岁退休还有十年时间,再过十年这一切就都结束了。虽然只是教职生涯的结束,但无形中就像是生命的结束一样。陈老师当即决定要对自己的人生和艺术限定的更多,要学会拒绝,之前往往还是没有拒绝的勇气。在艺术态度上也要越来越遵循自己价值的选择,画也变得越来越抽象。陈老师说其实不认为自己画的是抽象,但的确表达范围越来越收窄,画面不断简化,这也与拒绝的勇气和能力有关。

从50岁到现在将近二十年,陈老师说他所做的,就是承认自己某些方面能力是有限的,根本做不到。既然做不到,就让自己远离和拒绝,限定更加清晰。把边缘的那一点东西坚守住,就像站在悬崖边上的那一小块平地上,并且能站得津津有味,至少他自己目前对这种状态很满意。

浮冰2020  

布上油画  

200×200cm  2020

陈老师说在今天绘画已经很边缘,这么多人都还在做,这也是作为画家不可回避的一个真实的问题。当然艺术家永远不会让自己处在绝对清醒的道路上去完成创作,他个人喜欢走“小路”的原因就是喜欢在不确定性中去摸索。当然走“大路”看上去可行性、保证性要多一点,但既然选择了艺术,那么有没有这个勇气去选择?并非考入美院,进入某一体系,就一定是走在了大路上。陈老师建议大家也要问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艺术家,可以成为什么样的艺术家?并非自己想做什么就能做的。

陈老师最后总结说,自己所完成的正好是自己所能做到的,而且是很认真很专注地去完成这件事情。所以对自己要认可,但这种认可要真实。认可就要去选择,选择就要面对摆在面前的问题。回到讲座开头关于大路和小道的问题:为什么只能选择或黑或白,难道就没有灰吗?他自己就是在灰中完成自己。有了走小道的经历之后,就不太留恋大路了。

叠×柠檬黄+灰+白  

布上油画  

206×166cm  2021

讲座结束后,陈文骥老师回答了现场同学们的提问,并与大家进行了轻松、深入的交流。最后,陈文骥老师、孟禄丁老师与大家共同合影留念。


陈文骥老师与孟禄丁老师

陈文骥老师、孟禄丁老师与大家共同合影留念



陈文骥

1954年生于上海

197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曾先后在央美版画系(1978-1980)

民间美术系(1980-1993)

壁画系(1993-2014)任教至2014年退休

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和河北燕郊两地



图文编辑:梁斯彦



2021年第二期中央美术学院表现与抽象艺术高级研修班招生工作已正式启动,详细招生简章即将发布,敬请关注!

期高研班定于12月19日开课

本期导师:孟禄丁、谭平、冯良鸿

咨询电话:010-64771253

负责人电话:丁老师  18612179293(微信同号)

负责人邮箱:337637359@qq.com

通信地址: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F2-21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具象艺术研究中心”(ID:gh_bc2a6a8d22b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