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疫情尚未过去,“奥密克戎”仍在肆虐。两年间,世界格局与人类的生存状况已经发生深远改变——疫情——毫无疑问成为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节点”。
在虎年开春之际,我们采访了世界各地的华人艺术家们,请他们就疫情、艺术、生活等个人以及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来聊聊各自的看法;或许从处在不同地域不同状态下的艺术家们的反馈之中,我们可以构建起一个更少偏见和猜忌的疫情之下的世界图景,并以此来反观我们今日真实的生存状态。
王衍成,出生于1960年广东茂名,祖籍山东。2021年荣获意大利国家艺术院通讯院士、2020年荣获意大利国家米开朗基罗勋章、2019年荣获意大利贝里艺术奖、2015年获法国国家文化司令官勋章、2013年获法国国家文化军官勋章、2006年获法国国家文化骑士勋章、法国 Fonds De Dotation Des Beaux - Arts De Wyc美术基金会主席、法国国家比较沙龙Salon Comparaisons副主席、联合国教科文国际造型协会 AlAP UNESCO成员、IACA国际艺术中心副主席、罗马美院客座教授、山东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国际美院联盟UAA特聘教授。
Q:非具象研究中心
A:王衍成
Q:2021年您主要在哪个城市度过?旅行要核酸吗?有没有被隔离的经历?
A:2021年我主要在北京、山东烟台、香港、巴黎和佛罗伦萨等几个城市度过。从巴黎回国之后,在上海隔离了两周,然后又自己隔离了一周。入境之后能感受到国内综合性的防控手段,比如高科技的运用、科学化的程度和对个人行程的监控等等,上海的隔离措施也体现出一个国际大都市管理人性化的一面。我觉得国内当时的疫情管控强度比较符合当时国内疫情的发展状况。整体来说,我在国内工作期间,没有太多受到疫情的影响或干扰,基本上就跟平时一样。
在巴黎勒隆画廊个展上,与前文化部长、篷皮杜馆长、现驻法文化公参、画廓负责人
2021
我回到巴黎之后,正好赶上奥米克戎肆虐,高峰期每天有五十万人被感染。我刚回来时还比较注意,外出都带着口罩。从上个星期开始,法国总理宣布在公共场所就不用佩戴口罩了。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感染过,据他们说症状很轻,基本不用吃药,五天就痊愈了。下个月欧洲可能就全部放开,恢复正常生活了,只要打过三针疫苗,基本上不太会出现重症。人类也在慢慢学习和新冠病毒在地球上共同生活。病毒也很聪明,它也会去选择一种自己能够长期生存下去的方式。
与勒隆画廊负责人合影
2021
Q:疫情下的生活是否改变了你的某些认知?
A:首先就是视觉认知和真实观的改变。以前我们认为只有用肉眼看到的,与自身体验发生关系的才是真实存在的。而在疫情发生后,我把自己的着眼点与真实观的选择转向与科学结合,视觉转向看不见的存在。另外也开始重新认知关于人性与创造的价值观,感叹能有一个自由的进行创造的空间,并能体现自身生命体的个性存在是多么重要!2021年我在山东美术馆、瑞士巴塞尔(线下展),再到巴黎大皇宫菲亚特艺术展、勒隆画廊(Galerie Lelong)的个展,在疫情之下的展览情况还是很不错,藏家们也很踊跃。可见人们仍然需要生活,需要自由,需要艺术。
画廊个展现场 2021
画廊个展现场 2021
Q:这么说,疫情也直接促成了您的艺术的改变。
A:我这一代人的特殊性,是经历了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完整历程,这些年来也是在东、西方之间游走。疫情爆发之后,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渠道发生变化,对个体的创造无形之中也带来了压力。时代的转型对艺术家个体来说其实是个好事,可以在一个新的时间点上重新进行发问。以往用肉眼所看不到的但更为真实的存在已经迫在眉睫,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艺术之于人类与生活的功能与形状也在不断改变。今天年轻人对于视觉、形式、色彩的认知都在发生本质性的改变,以往艺术中所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对于表象的综合性表达与认知,现在则要像寻觅DNA一样把很多东西剥离出来,艺术表达的因素更为明确和本质。
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院长在一起 2021
Q:近几年来东、西方之间在政治、意识和价值观上的冲突愈演愈烈,而您长年在东、西方之间游走,这种冲突与对立您感受到的强烈吗?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A:感受还是蛮强烈的。我给自己设定的标志性符号称之为“红色柠檬”。柠檬黄本身是一种警示色,比如交通部门的黄色背心,同时也指黄皮肤。同时柠檬的味道和颜色也是全世界都能够接受的一个链接点。而我是在中国成长起来的,“红色”的基因已经融入血液,所以我现在的创作与之息息相关。“红色柠檬”这个简单的符号背后能够揭示出一个艺术家作品的时代经历和他的视觉、行为和观念。
东、西方之间国度不同,文化不同,管理的方式必定也会不同。中国人口众多,幅员广大,如果当时采用西方治理疫情的方式,一旦在中国爆发起来,是很难以收拾的。西方的管理措施背后都是由科学团队来适时进行调整,只要科技手段可以跟上,它对个人自由的约束要相对小一些。
王衍成 最新作品 2022
Q:这一年用于创作的时间多吗?自我感觉作品中有哪些令人兴奋的变化?
A:除了隔离之外,我都在画画。几天不画画心里就发慌,它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没有把这当成一件特殊的事情。我的艺术和生活之间几乎是没有边界的。
接下来会有几个大的欧洲博物馆级别的展览,这也促使我对新的认知的探索更加明确。我研究过很多各大博物馆中著名的美术史经典作品,我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它们产生的当时,都是具有未来性的作品。他们在当时都是要从美术史经典中剥离出来,在远离经典的过程中标示出自身独特DNA所处的位置。希望在接下来的作品和展览中,能够很明确的呈现出我个人本体的、独特的,行为的包括视觉的一种当下个人化的存在。
王衍成 无题 2021
王衍成 无题 2021
Q:这一年参加的哪个展览让你感觉最有意思?
A:去年在瑞士巴塞尔的线下展览对我的帮助挺大,还有弗里兹当代艺术博览会(Frieze Art Fair),从中我可以得到很多一手的讯息。
法国大皇宫展览现场 2021
Q:这一年看过的哪一个展览、书籍或电影令你印象深刻?
A:2021年我看的最多的是艺术家的视频。我更注重“活着”的美术史。现在更多的是有一些关于艺术家的材料,著作间相互抄来抄去,而不是关于活生生的艺术家这个人。看视频你可以看到他当时的状态、行为和言语,比如贾科梅蒂就说,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就像白日梦一样。他是从一个概念中跳脱出来,回到艺术家的个体生命本身来认知艺术,强化个人的个性显现,凸显出一种非常态化的状态。后来的很多艺术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当然现在的时代语境与当时完全不同,但我们仍可从中受到启发,一个重要的艺术家一定要跟时代,跟年轻人,跟未来站在一起。
在画家朋友工作室 2021
Q:这一年来生活中最大的惊喜是什么?
A:我看到中国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还有一些国外的机构,展出了它们收藏的我以前的作品。皮诺基金会去年到今年六月,用一年的时间在巴黎展出了他们收藏的我的作品;意大利国家现代美术馆也收藏了我的作品并会长期展出。一个艺术家的物理生命是有限的,但他艺术创造的生命力会不断延续。这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是对的,这一点让我感到欣慰。
山东美术馆展览现场 2021
与“无间”艺术四人展画家及朋友合影 2021
Q: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你对2021年的感受或2022年的寄望。
A:发展和开放是硬道理。希望中国人永远站在世界的舞台上。
往期回顾:
世纪节点|疫情下的追踪采访:吴少湘在奥地利克拉根福/德国柏林
文字统筹:于海元
图文编辑:梁斯彦
第二期“中央美术学院表现与抽象艺术高级研修班”目前已经开始面向社会招生,将于寒假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燕郊校区)正式开课,具体开课时间待定 。
(招生简章详情请查询网址:https://www.cafa.edu.cn/st/2021/81221322.htm,或点击“阅读原文”)。
招生咨询电话:010-64771253
负责人电话:丁老师 18612179293(微信同号)
负责人邮箱:337637359@qq.com
通信地址: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F2-21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具象艺术研究中心”(ID:gh_bc2a6a8d22b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