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一波疫情袭来,展览暂时关闭月余之后,“再编码”展览目前已经在798艺术区美仑美术馆·圣之空间再度开放。2022年6月11日下午16:00,将举办特别的“疫后重启式”,也是展览迟来的开幕。欢迎大家前来欢聚畅聊!
在展览中断期间,策展人与参展艺术家们在线上对展览主题、抽象绘画、个人语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对谈,并特邀展览学术主持孟禄丁老师参与讨论。通过对谈的内容,可能会让大家对本次“再编码”展览和其所延展出的问题有更深入的解读。
“再编码”线上对谈截图
主持人:贾蕴博(“再编码”展览策展人)
特邀:孟禄丁老师
对谈艺术家:
丁天翔、李思奇、洪张博、于海元、袁乐
一、谈抽象与时代影响
贾蕴博:今天我们来谈抽象,和孟老师在上世纪80年代谈抽象,最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毕竟时代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孟禄丁老师:当年(80年代)搞抽象绘画是在一种文化压力之下,与写实绘画,与主题性绘画的对抗,是用语言和态度来抵御集体主义,反对艺术的工具化和功利化,崇尚独立思考和个人表达。今天的这种对抗关系大部分都消解了——但抽象的自由理念仍然没有消失,只是不凸显了。其实任何艺术都是自由的,只不过在那时成为了一个旗帜。
李思奇:现在谈抽象依然是有意义的,抽象作为一种语言,在中国似乎已经很平常,但在我看来大家依然是一种遥远的观望的状态,因为它是一种非常纯正的西方化的语言。当我看到罗斯科的原作,它的那种理性和自由确实很不一样。抽象如果作为一种学习,学习如何理解和归纳这个世界,在今天依然是有意义的,我们还在补课。抽象艺术的语言是一种现代主义的语言,我们还没有完成人的现代化,人还不独立,抽象的意义就在这。我也不认为画几条线,搞个形式就是抽象,在我看来抽象是通过语言对一种现代性人格的缓慢建立过程。
李思奇 乌尔比诺的千里江山 600x58cm 综合材料 2018
袁乐:感觉搞抽象在孟老师的那个时代语境下是有压力的。我从小没有经历过应试素描,儿时也非常自然会被写实的东西所吸引,而后慢慢感觉写实不再能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更多的东西。最近我没事在家研究汽车的悬挂系统,发现弹簧的压力、阻尼这些表面上是工程学的东西与生活的关系紧密相连。避震的高速回弹很多时候是在低速行进时压过一个凸起物避震的高速伸缩,而低速回弹则是在车辆高速行进的时将重心慢慢转移时避震的缓慢伸缩。这其中的关系与体验让我与生命中很多表里不一的事情产生了共鸣,这个想法使我萌生出各种表达的冲动,有了画画的冲动。
袁乐 Mama 数字绘画 2022
丁天翔:从写实到表现再到抽象,都已经在上个世纪逐步完成了。上个世纪的抽象绘画可能是对当时现状的突破或者反抗,对于我们当下而言,这几种不同的绘画语言是并列共存的,选择哪一种语言是由周遭环境以及个人性格决定的。现在接受信息很方便,多元并且碎片化,我只是在我能够着的杂乱碎片中筛选出自己有兴趣的信息。谈到“自我”,我并没有一个初心或者隐藏在深处的“自我”。我的“自我”是接触、经历的每一件事的集合,通过接受或拒绝持续生成的。我选择抽象语言只是因为对我而言更简单更适合,我对记录或叙述现实没有很大的兴趣。
丁天翔 未命名 80×60cm 布面丙烯 2022
孟禄丁老师:接受信息和人本身是有关系的,只有觉得舒服你才会接受,开始可能是无意识的,也是真实的。这个世界很多人活得很累就是因为不真实,最重要的还是一种真实的状态,和你的生命、感觉、性格是融在一起的。就像交朋友也一样,我一定是愿意和舒服的人交朋友,但有的人是为了利益和目的这些生命之外的东西去违背自己生命的真实,就可能会走偏。
以我对身边的“老抽”朋友们的观察,先不谈抽象绘画,他们对生活、社会甚至具象绘画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介入度比很多其他艺术领域的都要高,都更开放。很多人以为画抽象就是自由地糊涂乱抹,错了,搞抽象的人都很注重观看和思考,不管艺术还是生活,都能把握一个大的格局。这就是我所说的你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最后就导致你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二、谈语言的反抗性
贾蕴博:大家怎么看今天做抽象与所处现实之间的关系?
丁天翔:我画抽象不是出自于反抗,更多是因为限制更少,好玩。时代语境肯定会影响我的思维和行为,但并不会直观的反映在我的画面上。如果需要反抗我会选择文字或者行动,比抽象绘画更直接更准确。对我来说,画画所能做一点抵抗的,大概只有虚无吧。
李思奇:那面墙一直存在,只不过和孟老师那个时代的情况不一样。如果要做艺术,一定要感受到这面墙。今天各种艺术语言都已经泛泛化了。如果说对抗,对抗的就是这种泛化的、平庸的语言特征。从艺术本体上来说,就是对抗这种平庸的感觉。否则无论从哪种艺术角度进入,可能都已经被穷尽了。
李思奇参展作品
千里走单骑 200x200cmx3 布面丙烯 2020
孟禄丁老师:现在这面墙更具欺骗性,更严密了。你觉得自己怎么做都可以,做什么也没人管,但又会进入一种无所适从和迷茫的状态,堕落也不觉得是堕落,发泄也不觉得是发泄,崇高好像也没什么。我们处在一个平庸和不痛不痒的时代,但大家还都活得很好,觉得没什么,这是最可怕的,就是你发不上力。
只有撞击才会产生能量,今天的时代是一个能量消解的时代,它不给你能量。大家在鸡毛蒜皮中争吵和自我消耗,都没有意义。在今天这样一个平庸的时代,抽象一定是孤独的,更像是一种自我洁癖。
洪张博:今天抽象有极强的个人性,个人性来源于自身的感觉材料和经验材料,而个人的感觉材料和经验材料绝大部分又来源于社会现实。
丁天翔:我的痛苦来自于现实,疫情、战争、愚昧、偏执等等,画画没什么可痛苦的,痛苦就不画了呗。关于在作品中体现自我人格或精神,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有没有必要、能不能做到、是不是做作空洞,还在琢磨着呢。
丁天翔参展作品
未命名系列 100x80cmx2 布面丙烯 2022
三、谈个人语言的锤炼
贾蕴博:谈谈大家是如何逐渐锤炼自己的抽象语言的。
洪张博:我刚进“五工”学习的那段时间,研究了多位抽象艺术家的作品和生平,发现他们的作品和个人的经历、性格、思想都是有很大的相关性的。比如艾格尼丝·马丁,她深受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折磨,情绪时常会失控,她在画面中建立一个个网格的形式以此来达到一种平静的状态,给自己积极的反馈,类似于一种治愈心灵的手段。所以我认为创作最应该与自身相关,从自己的真实经验出发,从本科开始到现在,我的创作思路都是围绕着自身感兴趣的问题在发展,也不太在乎这些问题和艺术史有没有关系,我更关心这些问题跟我自己的关系,就像孟老师所说的,这些作品一定要是我最真实的表达。
洪张博 意识游戏No.9 90x120cm 布面丙烯、油画棒 2019
李思奇:锤炼从和孟老师第一次去宋庄喝多了开始的(笑)。我和张博都特别清楚老美院的传统,看看孟老师当年在附中的留校作品,我们这些都还称不上是锤炼。在我看来那些素描、水粉和现在的创作都没什么区别,画的太好了,那种真诚的不服输的求索精神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财富。我从美院基础部到“五工”的这个转变过程还是挺快乐的,没有痛苦的感觉。
洪张博:与其说痛苦,不如说是好奇。感觉艺术表达的范围一下子扩大了,当时很有动力的,感觉有很多东西需要去探索和学习,自由度被打开了。也会感觉找不到标准,但这其实是好事,需要自己去体验、去判断、去试,在一幅画上反复地折腾,当最后结果出来的时候,你会体会到这其实是一个过程,和以往画写实的那种直接指向结果的过程是不同的,因为结果是未知的,中间可能会走弯路,但重要的是体验这个过程,结果反而不太重要了。
洪张博参展作品
意识游戏NO.36,37 200×200cmx2 布面丙烯 2022
于海元:寻找个人语言的过程,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两者都是一步步自我发现、自我生成出来的。通过绘画不断认知自己、不断生成自己、不断回到自己。
于海元 Home Sweet Home 系列 布面丙烯 200x150cmx4 2020—2022
孟禄丁老师:人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如果不能回到自我,依附于权力,依附于人群是很毁人的。
四、谈语言的编码
贾蕴博:语言只要明确就好。比如说“郁闷”,那就直接说“郁闷”,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共性语言。大家怎么看个人化的语言方式可能会引起的解读与传播的困难?
孟禄丁老师:你们这次展览叫“再编码”,抽象就是一种自我编码的语言,不是大家都共用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带有阻隔性的。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语言该多么单调,个人和自由也就不存在了。文化间的隔阂和特征有时可以激发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如果彼此间都是“透明”的,说一半就明白你的意思了,那该多么的乏味无聊。
于海元:比如刚才蕴博说的“郁闷”这个词,如果我们都用这一个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可能我会觉得我的“郁闷”和你们的不一样,或者更强烈,那我就会去选择或发明另一个词汇,这个词汇就表达了我这种自以为与别人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被确认,我也就存在了。
于海元参展作品
兔子/Home sweet home之三/食人花 30x40cmx3 布面丙烯 2021
袁乐:对我来说,是一个自己跟自己的心理战。从身边的家人再到孟老师,感觉自己很幸运地的就是从来没有被强制性的要求,我以前也会有纠结,就是有时会被写实吸引,有时会被抽象吸引,也曾用刮刀这一种语言强行地去“堆”,“堆”出来的满意作品不多,但整个这个过程让我经历很多。我很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些你没有见过但一见就很喜欢的东西就在锻炼和提升你的判断,而有些大家很喜欢但我没感觉的东西,那对我来说就是不好。
袁乐参展作品
Tangle/Trivial 160x200cmx2 布面油画 2021-2022
孟禄丁老师:画画要“眼高手低”,这是艺术家与工匠的区别。我为什么总强调要读懂塞尚,站在塞尚的画前,一个画画的人才能从中真正读懂那种感受,既感性又纯粹,画面厚薄的处理,哪怕一根线,看似随意却又很舒服。能把刻意的东西转化为无意识,这才是大师。我看塞尚,看的还不是归纳几何形这些,而是一个纯粹的画家控制画面的能力,这就是在锻炼你的眼力。画具象、抽象都需要这种眼力,这种眼力是经过多年的训练,是计较出来的,这样你才能看明白自己的画。
任何艺术背后都是人,所有技术、形式都是为人所用。人都不真实,都失掉了灵魂,那他的艺术肯定是不高的。很多人看不出来,但一幅杰作要经得起审视。一幅画感人,就是背后人的东西感人,他一直没有失去最重要的内核,他相信自己的感受。什么叫“语言”,就是你想讲一句真话,然后去组织这些言语。好的语言一定不是华丽的,绕来绕去的,而是直达人的心灵。
展览现场
参展艺术家与嘉宾合影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中二街D09
Venue:D09 798 Art zone No.4 jiuxianqiao Road.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具象艺术研究中心”(ID:gh_bc2a6a8d22b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