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樊森的酒店Lab」即将迎来5周年(2018年2月5日发布创号推文)。5周年来临之际,我既感慨强大读者群和行业的支持,也着力酝酿新的内容呈现,更感激自己入行时遇到的贵人。
本期想讲讲我人生的前老板潘飞(上图左,摄于2018年与其同去琅勃拉邦跨年时),一方面因为他给我启发和助力都极大,也因为他近期刚启幕了他人生的第四间酒店——深圳NOA(也是他的第二间NOA),让我收获了一个很欢欣的周末+一打新领悟。
从我的视角展开这间酒店前,请允许我先奉上我最想问潘老师的几个问题,坚信这会有助于各位更好“读取”他的酒店新作。
我特别希望把Hotel Chelsea的精神传承下来,在国内赋予新使命,这也是我创筑NOA的动力和愿景。
01
重返罗湖
李泷|加长雨棚|脚手架
上学时看《花季雨季》,我还对深圳一阵惊诧,世间居然还能有城市和我们同龄。时隔20年,这座当年的花季城市尽管年轻依然,但已经显现出积淀感,而这些时光造就的斑驳感与烟火气,几乎全数由罗湖区担当。
NOA酒店的深圳分号,恰深圳风尚的逆行者,避开了新秀南山和前海,坚定地留驻老牌的罗湖。NOA二店延续了NOA一店(厦门)的很多传统——变身自工业建筑、由御用设计拍档李泷操刀、入口庭院设置了一组露天车位、建筑底层留位给「DECK甲板」。
▲ 深圳NOA的门脸藏在一条幽深的院落里,但在临街处立了标识牌,标识牌的铝框顺着院落的墙垣一路延展到酒店后院,形成了很强的体系感,也与一墙之隔的地质研究院的绿意相映成趣(下图)。
酒店建筑临街面底部,嵌入了大块面玻璃,让NOA和101+合作的家居店NOA101,成为了一道赏心悦目的街景。
BTW,家具店里的很多选品都和我家一模一样,包括CH36/37 Chair和Transparent音响,亲切感扑鼻而来。
零售和展览空间的融入,刚好满足老潘对更复合型酒店业态的期许。未来的酒店风潮或许不再是让酒店成为综合体的组成部分,而是让酒店成为更综合的存在,包容更多种业态的融入。
酒店入口尽管藏得略深,但利用一道从入口延展而出的“加长”黄铜雨棚,作了明晰的指引。由于底楼空间基本留位给了「DECK甲板」(融合了餐饮、休闲和社交的多元空间概念,在北上皆有独立分号)。
▲ 插播一下,「DECK甲板」在京(上左)沪(上右)的分号都在今年启幕,分别依托深邃绿洲和百年老楼而筑。
为了让NOA的住店客不在「DECK甲板」迷失、也避免「DECK甲板」本身肌理被侵扰,黄铜雨棚特地从门口一路延伸到了前往客房的电梯。住客只要一路随雨棚指引,就能“直通”客房电梯。
相对厦门NOA的「DECK甲板」,深圳用了更为开敞的空间和更多的金色元素,展现深圳更为年轻精致的城市基底。厦门「DECK甲板」中呼应诺亚方舟和厦门港口城市头衔的“桅杆”元素,在深圳变身为“脚手架”,隐喻了深圳日新月异的建设浪潮。
城市的大规模建设离不开大规模的材料开采,深圳「DECK甲板」用大篇幅粗旷、且带着倾斜面的墙体,展现采石场被开采的痕迹。回溯了酒店所在的罗湖区当年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在强调建设和都市影响力的同时,设计师李泷也通过在粗旷的石材中嵌入苔藓,来展现生命和自然的不可或缺性和平衡作用。
光亦是柔软空间氛围的重要笔触,「DECK甲板」空间中运用到的吊灯,体态酷似矿井中用到的运石车或是勘探灯,但垂挂在空间内输送光亮的姿态静美端庄极了。
▲ "深圳DECK吊灯” vs. 雕塑家蒋晟专为NOA创作的作品。
深圳DECK式吊灯,也占据了掩藏底楼一隅、精品零售与酒店接待理念相融的前台空间C位,用灯光传达的静谧与舒缓,将NOA的酒店部分娓娓道来。
这里既是酒店前台,也是一间设计精品店,把NOA认同的理念和志趣相投的品牌及单品都引入其中。包括NOA x P.E.T.联名的塑料回收环保浴袍、NOA x TANCHEN编织便携椅(TANCHEN的编织深受各设计买手店偏爱,在NOA运用和出售的这款有专为NOA创作的颜色和纹路)、DECK x Udoland 联名的啤酒花味/ 咖啡味香薰大卫蜡烛。
02
Identity
D9-6 Studio|90°|折叠与柔软
标识体系,显然是紧随设计和人之后,又一个左右空间气氛的支柱。深圳NOA的标识体系串联的旅程,从进门的台阶就开始了(把酒店“职责”嵌在了入口台阶上),而且越深入越让人欣喜+印象深刻。
「DECK甲板」的标识在厦门NOA起就印象深刻了,但这回在深圳呈现的2.0版本标识,在DECK的C和K间出其不意地增加了一个间隔,增强了活泼度和印象,也凸显了其下方图标其实蕴藏了“甲板”的中文字。
从入口墙体,就有了90度翻转,伸展至墙体正侧面的“身段柔软”的字符标识。这样的视觉符号一直延展到了电梯和楼层指向。甚至海报的张贴也不再局限于平面,而是横跨两面。仿佛能“转角遇见爱”。
员工名牌,也在NOA得到了别出心裁的演绎,他把名片、店卡、小票等多重元素一并交融,形成一款极富创见性、且一见难忘的胸牌,仿佛一枚时髦的勋章。
这些有趣的视觉标识体系,都出自NOA内部孵化、但绝不局限于为NOA和「DECK甲板」创作的创意工作室——D9-6 Studio。
这个新晋成立(2021)的设计工作室可超级不简单,成立至今一年时间里,各路作品已斩获了英国D&AD铜奖、2021德国红点品牌设计大奖等,并入选《第17届亚太设计年鉴》和《Eat&go2》,用极为出众的创意斩获无数殊荣。
03
客房
东方快车|一室多铺|CREATOR@6F
客房楼层趋同厦门NOA,尽量尊重了建筑物本真的肌理,但客房内部呈现在延续厦门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升华。
个人感觉改变最大也最惊喜的在双床房,这回的双床的俩床尾相对,连成一字。中间布上共享桌,可以饮茶可以下棋。通道部分放置了长沙发,临窗位置放置了水吧。休闲和休憩的划分既柔和又分明。整个客房酷似东方快车的车厢。
洗漱台也和行李架/挂衣区有了更有致的交融
主流的大床房相较厦门的“一代”,插入了更开阔的工作区。长榻、书桌、睡眠区,三者交替有致。
深圳NOA还推出了一款更为有趣的房型,对上下铺和复式概念进行了变通——让两张叠放的双床由一组木质台阶衔接。最终呈现效果更舒适也更务实,很好处理了结伴出行和派对需求。
深圳NOA还把整个6层辟作CREATOR楼层,这是NOA理想中的“行政楼层”概念,这里会有更独树一帜的客房,有相较其他楼层更多的餐饮和服务礼遇。另外还有更激发创意产业人士灵感和互动的场景。
另外,这一代客房中添入的冥想垫/冥想场景,更多可持续元素(包括用废弃快递袋压制而成的请勿打扰/打扫挂牌),展现了NOA对当下养生和可持续风潮的回应。
04
SPA
(an·spa安屿)|I plus Q 爱铂琪|社区Spa概念
深圳NOA还在入口庭院里特辟了一个专属入口,引向一间面向周边社区人群的Spa——安屿an spa。注意,这是一间主打社区概念的Spa,而非从属于酒店的Spa。
「安屿」由两位热爱生活和艺术、并关注现代人心灵与身体疗愈的女性——Yiru和Jing共同创立。对身心灵疗愈和美学的热爱,让他们对当下的水疗市场和概念有了自身的见解。
例如是不是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在空间和配置皆铺张的护理间、能更日常享用和承受的水疗是否可以有酒店Spa的高品质,在经过俩主理人的研究和推敲后,都在安屿得到了恰当的诠释。
安屿的每一处场景都以五感六觉为出发点,引领人的身心寻觅到真正的舒缓静谧。
其护理由仪式感十足的点香仪式启程,护理中伴随着音钵与身体的互动。加之护理师Andy极为扎实且精湛的技法,让整个“疗愈旅程”无比焕新和愉悦。
护理后的能量补充环节,也是一场颇具水准的舌尖旅程。
···
深圳NOA还有很多值得一提的点,这里有原深圳香格里拉的西厨,出品多款颇显功底的早餐及东西合璧的简餐;有一座玻璃酒窖专门“窖藏”各式啤酒“尖货”;还有诸多为顺应可持续而做的“不计成本”,都为我的旅居,带来了独到、温情、难忘的体验。
另外,潘老师的商业伙伴还拍下了纽约Hotel Chelsea的几扇最重磅的客房门(包括麦当娜和鲍勃·迪伦的),预计很快将这些珍贵的酒店物件在深圳NOA予以陈列,对切尔西酒店的“艺术家乌托邦”精神致以敬意和传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樊森的酒店Lab”作者:汪诗原(ID:Vincent-Hotel-La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