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进击的AI绘画

2023,进击的AI绘画


来源 | 红马品牌-新商业时代品牌专家  北京

—— 导语 ——

当我们在想

AI(人工智能)可否取代人类时

AI已经不知不觉间渗透到了

我们生活中的各个细枝末节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的触角正在迅速向各行各业延伸,其理念、技术、应用更是在信息传播领域产生革命性变化。有了人工智能的赋能,AI新闻与AI音乐等新传播形态相继出现,现在AI绘画也已出现,AIGC迈入了新的领域和更高的台阶。AI技术不但实现了对绘画载体的重构,也进一步重构了绘画的创作主体和传播主体。

最近,我们总是会在朋友圈和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一些奇特的图画,这些图画绝大部分都不是人工绘画完成的,而是通过ai完成的,这就是现在非常火的AI绘画。那么AI绘画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引来如此大的话题和争议?今天我们一起探讨AI绘画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小伙伴们准备好了吗?走起!

本文梗概(全文阅完约需10分钟):

1、 2023, 进击的AI绘画

2、 AI绘画的历史

3、AI绘画可以取代人类画家吗?

4、我们要以怎样的心态拥抱AI绘画?

#01
2023,进击的AI绘画
Ai绘画是一种计算机生成绘画的方法,它使用人工智能算法来创作绘画。简单的说,就是基于算法完成的艺术创作。再通俗些说,就是AI软件“计算”出你想要的图片。
2022年可以被称为AI绘画元年,AI绘画工具迎来了飞跃性的发展,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就能产生精美的画作。AI绘画正以强有力的姿态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得到自己的作品,今年以来, 输入文本描述自动生成图片的AI绘画神器突然雨后春笋的冒了出来。

Disco Diffusion 是在今年 2 月初开始爆红的一个 AI 图像生成程序,它可以根据描述场景的关键词渲染出对应的图像:

到了今年4月, 著名人工智能团队OpenAI 也发布了新模型 DALL·E 2代,该名称来源于著名画家达利(Dalí)和机器人总动员(Wall-E), 同样支持从文本描述生成效果良好的图像。

而很多读者对AI绘画开始产生特别的关注, 或许是从以下这幅AI作品闹出的新闻开始的:

《空间歌剧院》

这是一幅使用AI绘画服务 MidJourney 生成的数字油画, 生成它的用户以这幅画参加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的艺术比赛, 夺得了第一名. 这件事被曝光之后引发了网络上巨大的争论至今。
目前 AI绘画的技术仍在不断变化发展中, 其迭代之快, 完全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AI绘画这项技术并不是近年才有的, 但是今年以来, AI产出作品的质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日益提升, 而效率也从年初的一个小时缩短到现在的十几秒。


在这个变化后面,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就让我们先全面回顾一下AI绘画的历史, 再来理解一下, 这一年多来, AI绘画技术足以载入史册的突破发展。

#02
AI绘画的历史
计算机是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 而就在70年代, 一位艺术家,哈罗德·科恩Harold Cohen(画家,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教授) 就开始打造电脑程序"AARON"进行绘画创作. 只是和当下AI绘画输出数字作品有所不同, AARON是真的去控制一个机械臂来作画的。

Harold 对 AARON的改进一直持续了几十年, 直到他离世. 在80年代的时候, ARRON"掌握"了三维物体的绘制; 90年代时, AARON能够使用多种颜色进行绘画, 据称直到今天, ARRON仍然在创作。


不过, AARON的代码没有开源, 所以其作画的细节无从知晓, 但可以猜测, ARRON只是以一种复杂的编程方式描述了作者Harold本人对绘画的理解 -- 这也是为什么ARRON经过几十年的学习迭代,最后仍然只能产生色彩艳丽的抽象派风格画作,这正是 Harold Cohen 本人的抽象色彩绘画风格. Harold用了几十年时间, 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表现方式通过程序指导机械臂呈现在了画布上。


(左:ARRON和哈罗德.科恩 右: ARRON 在 1992 年的创作作品)
尽管难说AARON如何智能, 但作为第一个自动作画且真的在画布上作画的程序, 给予它一个AI作画鼻祖的称号, 倒也很符合其身份。
2006年, 出现了一个类似ARRON的电脑绘画产品 The Painting Fool. 它可以观察照片, 提取照片里的块颜色信息, 使用现实中的绘画材料如油漆, 粉彩或者和铅笔等进行创作。
以上这两个例子算是比较"古典"方式的电脑自动绘画, 有点像一个学步的婴儿, 有一点样子, 但从智能化的角度来看是相当初级的。
而现在, 我们所说的"AI绘画"概念, 更多指的是基于深度学习模型来进行自动作图的计算机程序。这个绘画方式的发展其实是比较晚的。
2015年 Google发布的一个图像工具深梦(Deep Dream). 深梦发布了一系列画作, 一时吸引了很多眼球。谷歌甚至为这个深梦的作品策划了一场画展。


但如果较真一下, 深梦与其说是AI绘画, 更像是一个高级AI版滤镜, 其滤镜风格一看上面的作品便可明白。
和作品不尴不尬的Deep Dream相比, Google更靠谱的是2017年成千张手绘简笔画图片训练的一个模型, AI通过训练能够绘制一些简笔画. 


这个模型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有一个原因, Google把相关源代码开源了, 因此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基于该模型开发有趣的AI简笔画应用。一个在线应用叫做 “Draw Together with a Neural Network” ,随意画几笔,AI就可以自动帮你补充完整个图形。

值得注意的是, 在AI绘画模型的研究过程中, 各互联网大厂成了主力, 除了上述Google所做的研究, 比较有名的是2017年7月, Facebook联合罗格斯大学和查尔斯顿学院艺术史系三方合作得到的新模型, 号称创造性对抗网络 。


从下图的作品集可以看出,这个创造性对抗网络CAN在尝试输出一些像是艺术家作品的图画,它们是独一无二的,而不是现存艺术作品的仿品。

其实一直到2021年初, OpenAI发布了广受关注的DALL-E系统, 其AI绘画的水平也就一般, 下面是DALL-E画一只狐狸的结果, 勉强可以辨别。

但值得注意的是, 到了DALL-E这里, AI开始拥有了一个重要的能力, 那就是可以按照文字输入提示来进行创作了!

随着技术在飞速的变化,现在昨天看到的东西今天就已经过时了,上午看的东西下午就已经更新了,要不投身其中根本跟不上,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AI仍然以飞快的速度进化中...

#03

AI绘画可以取代人类画家吗?

我们看过很多科幻电影里都有这样的设定,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机器人会逐渐拥有人类的情感和智慧,那些拥有超强智慧的机器人不甘心只成为人类的工具,会试图反抗和打破人类强加给它们的各种限制和规则,最终打败人类成为世界的新霸主。



虽然机器生命在某些方面的确强过人类,不过人类独有的生命体验是仍然不可替代。这种需要人类进行数据投喂的智能程序,属于弱人工智能。在我们现在所处的弱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绘画程序,不论怎么精巧、强大,都没有自己的意识,只是从属于人类创作者的工具,这也是由艺术的本质决定。



即使有一天,人工智能真的发展到有自我意识了,传统绘画仍有其不可替代之处。人的艺术创作,是跟物质、跟真实世界的互动,画面从无到有的过程,是有触感、有味道、有人的精神参与的。只要人的肉身还存在,人类就会有对肉身感知、表达的持续渴望,其结果是,手工、手感、手绘会不断焕发生机,让传统作画方式回到艺术领域“收复失地”。


#04
我们要以怎样的心态拥抱AI绘画?
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最初受益的都是发展它、使用它的人,而远离它、拒绝接受它的人,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将是迷茫的一代。


人工智能绘画工具,像摄影术的发明一样,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介质和可能。作为绘画创作者,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利用这种创作工具。


我们可以把人工智能的绘画作为启发自己灵感创意的一把钥匙。由于其技术与工具特点,人工智能绘画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超越人类创作者知识结构、想象力,以及所处文化环境的限制,迅速生成一些出人意料的图像,极大地提高创意过程的效率,带来一些新的可能性。


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新的工具来展示自己的创意。随着人工智能绘画对算力和计算机硬件要求的降低,越来越多的人用人工智能画画,人们对它的接受与认知,会逐渐从猎奇转变为欣赏。人工智能作画,也可能会像摄影、电影那样,逐渐从一门技术变成了艺术门类中的一种。

现在的人工智能绘画程序,已经可以通过文字描述生成绘画,但正如有了相机并不等于就会摄影一样,要想用它创作理想的作品,创作者的审美素养仍非常关键。从笔者使用人工智能绘画软件的体会来看,文字描述虽然降低了绘画的门槛,但要想用人工智能绘画工具创作一幅好作品,创作者仍必须不断发挥想象,进行调试、补充、修改。插画师、设计师、画家有良好的绘画功底,他们熟悉不同派别的画作特点,不仅可以用精准的语言描述,还可以导入草图,帮助人工智能程序更好理解描述语言,以获得相应构图和配色,并通过后期修改、补绘调整细节,因此他们用人工智能绘画工具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是常人无法企及的。
提升创意、审美能力,必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者要亲近自然、深入生活,在自然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历练熏陶,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练就识美和懂美的眼睛。同时,要博览群艺、广泛撷取,从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其他艺术门类中吸取营养,丰富自身的认知和扩充心灵的纬度。此外,还需要创作者具备工程师的思维,系统思考自己的创作脉络,并能运用新的技术和手法,将自己独特生命体验融入创作表达中。无论未来智能技术大潮如何汹涌,我认为,这些都将是绘画创作者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

——  ——
在AI作画火遍全网之际,在整个内容创作领域,AI都已开始“攻城略地”。AI画作乍一看很惊艳,视觉冲击很强,天马行空,色彩绚丽。但由于缺少自己的精神内核,所以显得有些空洞,偏于抽象。相似的风格充斥着互联网,人们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有人直接把AI放在对立的位置,一定要争个输赢。但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其实我们是应该和谐共处的。对于设计师或插画师而言,会更有利于创意的表达。缺乏灵感和思路时,大可以从AI绘画中提取元素,构图、配色等等来丰富我们的画面。用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来对待AI绘画,它作为灵感来源和辅助工具再合适不过。它是一种技法,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李冠一
红马品牌资深三维设计师

•END•

声明:本文部分图片,视频来源于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如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谢谢!文章版权归红马品牌所有,以上内容未经授权许可,请勿挪用

【红马服务】

可能你还想看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点击查看原文了解红马品牌)


合作咨询 微信扫“马” 

(添加请备注公司名,谢谢)


马已备好 即刻启程

审核:梓晨  |  编辑:冠一  |  视觉:冠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马品牌”(ID:RedhorsesBrandi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