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专栏』栗子:在横向与纵向的维度中不断裂变

『DU.专栏』栗子:在横向与纵向的维度中不断裂变

『DU.专栏』是 Du laboratory 推出的长期推送单元。不定期推送艺术领域评论文,展评,主题讨论,人物小传等。



----------------------------------------

栗子

200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完成了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取得了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多次受邀在国内,瑞士,巴黎,意大利,德国,美国,马来西亚等地举办个展和参加群展。作品也被筑中美术馆,K11艺术机构、深圳e当代美术馆、漓江美术馆、深圳美术馆、石家庄美术馆、上海中邦美术馆等和私人收藏。个展经历:2019年“LIZI”个展,Visionarea Art Space,罗马梵蒂冈;2018年 “LIZI”当代艺术展,拿破仑私人博物馆,法国巴黎;“直刺灵魂- 栗子个人项目”,瑞士洛桑;2017时间的复现,筑中美术馆,中国北京;2016第五类森林,e当代美术馆,中国深圳;2015影子的影子,桥舍画廊,中国深圳;2014浮沉,Fabrik Gallery,中国香港;2014影子的影子,桥舍画廊,中国北京;2013年160分贝,悦·美术馆,中国北京;2012迷失,Director's House,德国柏林;2010阿修罗,中邦美术馆,中国上海;2007般若心经·彼岸花,深圳美术馆,中国深圳。重要群展:2017:形态之谜,TOTEM- IL CANALE画廊,意大利威尼斯;160分贝-栗子个人项目,巴黎大皇宫,法国巴黎;2016:the-solo-project当代艺术博览会, 瑞士巴塞尔..等。


栗子创作早期以架上绘画为主,近几年扩展至装置,影像等多个纬度的创作。“神秘感”是栗子作品的最大特点,这应对了哲学上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基本体验。“这个世界是无限大的,也是无限小的,只是我们在这个点上相遇了”,她认为人有无数个前世今生的积累,这构成了绘画中的“异次空间”,仿佛有“无数维”,由此视觉看见的和没有看见的以一种“幻影”的方式“罩染”在她绘画之中。


在横向与纵向的维度中不断裂变


郭映娜/文


摘要:栗子在艺术上的每一次变化都是裂变式的,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禁锢和阻碍,如果将时间比作横向的维度,空间比作纵向的维度,那么栗子便是从横向到纵向进行多维度的裂变。

160分贝 装置 尺寸可变 2020



如果一个艺术家的相貌过于出众,人们往往就容易忽视他(她)们的才华,显然,栗子就属于这一类艺术家。


很多人对于栗子的作品的直观感受多是充满神秘感,带有宗教气息,史诗般的梦境等诸如此类的描述,实际上观者的感受与艺术家本人的心性极为吻合。能够形成这些艺术气息显然与她的生活和成长经历有关,是经过日积月累和积淀而形成的。艺术家对于艺术极高的敏感度,从她幼年时期便已初见端倪。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很早就表现出与众不同和天赋异禀,比如,她从四岁起就将涂鸦式的绘画融入故事情节,故意打乱正常的叙事逻辑而使画面看起来匪夷所思,她的目的是让大人们猜不出她画中所表达的内容;在她12岁时,同龄人还在画着石膏、静物,她却已经接触到超现实主义,开始欣赏雷尼·马格利特、保罗·德尔沃等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加上她喜欢阅读和善于思考等因素,使她显得比同龄人更加早熟,显露出一种智慧、神秘的气质。




轮回 视频装置 124cm x 93cm x 151cm 2019



栗子曾表示,虽然她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却对于各种宗教的经书充满了好奇,甚至着迷,从圣经、佛经,到古兰经,她都曾阅读过。目前,各大宗教的经书早已被视为人类历史发展中遗留下来的珍贵宝藏,因经书中涵盖的领域和范围之广,既博大精深,又包罗万象,充满了智慧与超脱,很难用有限的语言进行精准的概括。对于艺术家而言,阅读这些经书不仅能丰沛知识,更能开启宏大的宇宙观和哲学观等,受益良多,这些都成为后面滋养艺术家在创作上的养份,对艺术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都是栗子作品中表现出的神秘感的根源之所在。



刺 视频装置 84cm x 104cm x 150cm 2019



从栗子早期的作品来看,她对于探究人类的精神性和灵魂深处的潜意识、肉眼所看不见的未知世界抱有极大的兴趣,也表现出女性视角下对问题的审视和对宗教精神的追问。如她早期的《爱比死更冷》系列中,那些被去除性别特征的人物形象,或亲吻、或拥抱、或依偎着对方,看似好像在表达情爱或与性有关的主题,实则是在探讨灵魂与肉体,自我与外界,不同空间之间的关系等,这也是她早期探索绘画与多维空间关系的艺术实践。这一时期从艺术家本身而言,作品中表现出了彷徨、迷茫、困惑,甚至愤世嫉俗等复杂而纠缠的心理状态,就如同叛逆的青春期,要通过艺术来表达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另一个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向往,同时找寻一种她所期许的灵魂之间的对话;在《般若心经》系列中的《彼岸花》,画面中那个看上去性别模糊、骨瘦如柴的人体,犹如灵魂出窍般地飘浮和迷失在混沌而无限的空间中,充满了绝望与死亡的气息,这种气息甚至已经延展至画布以外,传说中,“彼岸花”可以连接阴阳两界,花香具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艺术家相信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借由这些想象与隐喻,除了表现出艺术家的深度思考,同时也表明艺术家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在思考和追问柏拉图所提出的人类终极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气味 香水装置 127cm x 80cm x 122cm 2019



在经历了《黑色大丽花》中的痛苦、狰狞之后,艺术家于2011年开始创作《迷失》系列,此系列可视为她在艺术创作上的首次转向。在开始的几幅作品中还是以人为主体,主人公像梦游般地漫步在幽暗的森林或是梦境中,仿佛在找寻出口,这表明艺术家此时仍然处于迷茫和困惑的状态中。但在之后的作品中开始发生明显地转变,画面的主体由人转换成残破身躯的石膏像,石膏像被赋予了灵魂,背景由以往的混沌空间转换到现实的场景中,如幽暗的黑森林,密闭的室内空间、罗马柱组成的西方神庙、古罗马斗兽场的残垣断壁……这些都像是在诉说着历史和过去,又颇像诗意化的哲学在梦境中的演绎。当物像不再模糊和虚无缥缈时,表明艺术家已经走出了迷惘的状态中,开始更加关注现实中的问题,包括历史与当下的关系等层面的深入思考。




迷失 2 综合材料 250cm x 200cm 2011


2013年,艺术家在创作上发生了重大转变,也是她真正走向成熟的开始,此时她创作了《160分贝》系列作品。她在艺术上的重大转变主要源于生活上的重大转变,她经历了结婚、生子这个多数女性都要经历的人生经历。这也成为她与很多女性艺术家最大的不同,她不仅没有因为怀孕生子影响自己的艺术创作,反而发生了神奇的转变,“我能感受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我体内酝酿。”正如她所言,她的作品变得充满了厚重感,极富张力,从作品的命名到视觉呈现都充满了爆发力,画面中出现的狮子如灵兽般气势逼人,似乎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它自由穿梭于任何时间与空间中。除了主题和内容,在画面构成上较为突出的变化是画面中开始出现起伏的肌理,改变了以往在平面中塑造形体和空间关系的方式。那些多层面孔的叠加,有动物,也有人物,每张面孔薄而透,反复叠加之后最终形成一张独特的面孔,艺术家希望通过这种呈现形式表达一种历史中的轮回;画面之外配以厚重的立体画框与材料的叠加,制造出一种山峦起伏之感,同时有一种延展性,通过这些呈现方式来比拟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都是经过不断叠加、挤压、积累等过程而形成的。




喷泉 装置 220cm x 180cm 2017



近两年,艺术家在创作上又完成了一次新的转向,她的作品变得更多元,开始出现一些装置、雕塑、影像等形式的作品,多元的材料、媒介的使用更充分地表达了她的创作观念,使她的作品变得更加自由、奔放、气势磅礴。装置、雕塑、影像等作品的出现强化了她对于空间关系的探讨,更加突出她对于历史、政治、现实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在视觉呈现上显得更加直观和更具冲击力。如装置作品《喷泉》中,几支枪对着雕塑发射,喷出来的却是水,艺术家以此来消解暴力,倡导民主、和平;影像作品《第五类森林》系列更像是她的绘画作品的延展,是比绘画更具代入感的视觉与空间的延展;雕塑作品《普罗米修斯》,是由水泥铸成的男性躯干,在右侧肩胛处植入仿真皮肤似的硅胶,并在硅胶表面刻有图腾纹身,这种看上去既牵强又不和谐的植入,不由得使人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疼痛感,又如同给了现实一记重拳,虽然疼痛,但不刺激就激发不出能量。




普罗米修斯 雕塑 115cm x 62cm x 38cm 2019



在栗子近期的作品《博物馆》系列中,是将残破、断裂的男性石膏躯干堆砌而成,这废墟般的场景和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辛波斯卡的诗歌《博物馆》。辛波斯卡在她的诗中描绘了众多博物馆中的文物,餐盘、戒指、剑、王冠、手套,右脚上的鞋等,通过对这些文物的描写来表达人与时间的关系,以及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人最后被时间所打败……这与栗子一直在探讨的历史中的轮回,对于现实的思考、时间与空间的思考等,都高度契合,而艺术家所擅长的是将这些诗意化的表达用视觉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更具力量感,同时也延伸和强化了她此前的艺术创作与思考。




博物馆 装置 尺寸可变

纵观栗子作品的脉络,早期她还带有明显的女性视角和特质,自从她经历了结婚生子这一系列生活上的变化后,使她的作品完全剔除了女性特质,充满了一种不亚于很多男性艺术家作品中的力量感。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两性之间开始越来越平等,但对于女性艺术家而言,人们还是在强调女性艺术家的性别身份,而不是重在强调和褒扬她们的作品,栗子并没有刻意摆脱女性特质,而是在蜕变和进化的过程中褪去了性别的衣钵,表现出胜于部分男性的艺术创造力。她在艺术上的每一次变化都是裂变式的,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禁锢和阻碍,如果将时间比作横向的维度,空间比作纵向的维度,那么栗子便是从横向到纵向进行多维度的裂变。



(横屏观看)

第五类森林 综合材料 1000cm x 250cm 2018




第五类森林 综合材料 1000cm x 250cm 2018




究其根源,艺术家在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变化下进行成长与蜕变,而这些变化与她在知识结构和社会认知等层面的影响都息息相关,由于她时常往返和游走于世界各地,使她的视角更加宏观,使她对于历史、哲学、政治、文学等都具有更全面和系统的认知,早已经跳脱东方和母体文化的语境,而是站在了世界文化的语境和视角中去思考、审视问题。当她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时,希望通过艺术作品给世人以哲学提示,她将艺术也视为一种精神信仰,将观者引入或穿越到她所营造的精神世界中,在她的作品中诉说着历史的沉痛,被欲望所吞噬的人类,在世俗中迷失的灵魂……“或许我们人类是在不断的轮回中进行自我救赎”。她希望通过艺术表达内心的真、善、美。


栗子作品:


忧伤的诊断 综合材料 250cm x 400cm 2016




躯干 装置 50cm x 60cm 2017




普罗米修斯 综合材料 80cm x80cm x 7cm 2017




躯干 综合材料 76cm x 110cm x 9cm 2019




诺玛 综合材料 250cm x 400cm 2019




博物馆 装置 尺寸可变




气味 香水装置 95cm x 106cm x 80cm 2019




海 视频装置 82cm x 72cm x 130cm 2017




海 视频装置 82cm x 72cm x 130cm 2017




第五类森林 视频装置 150cm x 96.5cm x 86cm 2017




第五类森林 视频装置 150cm x 96.5cm x 86cm 2017

郭映娜

资深媒体人、艺评人,曾任《绝对艺术》执行主编、艺术机构顾问;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拥有艺术、传媒行业十余年从业经历,曾在多家等杂志、刊物中发表文章;一直致力于艺术相关领域的推广与研究。



-----------------------------------------------



▲ 点击关注 Du Laboratory 更多国内外艺术资讯

Du/Laboratory is a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platform, involving creative media spanning all levels of contemporary art, maintaining a vigilance against the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trend that airs everywhere, and at the same time committing to the full and in-depth excavation of the artist's own system, continuously  Focus on practices that hover in the "middle state" on the fringes of art and non-art.

Du/Laboratory是一个综合性的试验平台,涉及的创作媒介跨越当代艺术的各个层面,对四处空降的国际化当代艺术潮流保持一种警惕性,同时致力于艺术家自身系统的充分、深入挖掘,持续关注徘徊在艺术和非艺术边缘“中间状态”的实践。

Du/Laboratory商业合作或投稿:2396914415@qq.com

柏林展览现场:抵抗要点 Points of Resistance

POINTS of RESISTANCE IV: SKILLS FOR PEACE-(柏林画廊周隆重推出)参展艺术家作品

孟禄丁 - 神秘的材质|极简的动感
威廉·肯特里奇

路易斯·布尔乔瓦(Louise Bourgeois)

黄佳 - 纸上作品






展览:
「展览现场」风再起时

【变奏】 -----"会画小组"第二回展览现场
展讯 -  (香港)荷李活233号风球
『对景』一种意念巡回的关系空间展览/现场图片

王义明法国个人项目 - LOUNGTA



『DU.水墨』>
『DU.水墨/艺术/当代』张羽-让艺术在自然中长出来

『DU.水墨/艺术/当代』刘鸣 - “天堂”的镜像

『DU.水墨/艺术/当代』林于思
『DU.水墨/艺术/当代』石极-创造一个新形
『DU.水墨/艺术/当代』李戬 作品



『DU.专栏』>
孙策 —— 行动绘画中的酒神精神
『DU.专栏』邹建平 —  将传统拉长撕裂
Stefan von Wiese 斯蒂芬·冯·维斯

『DU.专栏』张春旸 - 虚幻的绘画空间是一个时间量叠加效应



『DU.现实镜像』>

『DU.现实镜像』闫珩 作品

『DU.现实镜像』姜文斌 作品

『DU.现实镜像』韩修智作品
『DU.现实镜像』李满金作品
『DU.现实镜像』高虹作品


 


欧美艺术家工作室系列精选 >
ANDEREAS BLANK’STUDIO

Hilde Overbergh’ Studio

Via Lewandowsky维亚•莱万多夫斯
走入欧洲艺术家工作室-亚历山德拉·N·温特伯格 Alexandra N. Winterberg
走入欧洲艺术家工作室- 马蒂亚斯·肖韦克 Mathias Schauwecker
Brice Marden 布赖斯·马登- Inner Space (内空间) 
Shannon Finnegan 香农芬尼根
威廉·肯特里奇

The castle

走访柏林艺术家工作室:DANIEL GRUTTNER


Art / Lab >

刘香林 - 万种可能

夏国 - 绘画与机器

Art / Lab  马永峰的图像实践:从生成景观到悬空记

Art / Lab 宋卓然-在图像创作中捕捉灵光

Art / Lab“他们+”  TAMEN(赖圣予、杨晓钢)

【变奏】 -----"会画小组"第二回群展

策展人:沉默 艺术家:孙策 黄佳 徐赫 尹朝辉 尹朝宇 戈子馀 任惠 何玲 史新骥 吕岩 空间:H - ART SPACE
Art / Lab 马丙 - 游园惊梦
Art / Lab 艾忠亮 - 密码与反射

Art / Lab - 徐赫 2021 /2022纸上作品
Art / Lab “捕光捉影”的艺术家-戈子馀
Art / Lab 孙策 - “物”与“思”/自然物展览现场
 
Du·学者访谈>
夏可君:哲学的艺术之爱


策展·中少年>
米诺:当别人向往“远方”时,我只在当下

殷嫣:没有什么怕失去的,一切都是得到

惠书文:痛感、脆弱和希望,是回应这个时代的无言立场

廖廖: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策展 · 中少年] 宋振熙 - 行者自明


欧美展览系列精选 >
艺术家:彭小佳、黄佳、黄梅、于幸泽、蓝镜、朱贤魏、艺术展在 Art@Berlin (柏林)
柏林展览现场:抵抗要点 Points of Resistance

德国柏林展览:Humanity - Artistic Stance - ChinaPOINTS of RESISTANCE IV: SKILLS FOR PEACE 柏林画廊周隆重推出

Poppy and recollection—黄佳、夏鹏、王凯凡、Clara Broermann抽象联展

POINTS of RESISTANCE IV: SKILLS FOR PEACE-(柏林画廊周隆重推出)参展艺术家作品

CY • TWOMBLY -赛•托姆布雷

展览现场:变奏 - 新千年以来的青年艺术

中谷芙二子

德国柏林展览:Königs Galerie



ART 22 条 >

ART 22 条 —— 孙策篇

ART 22 条 —— 沉默篇

ART 22 条 —— 杨重光篇

ART 22 条 —— 刘峰篇
ART 22 条——廖廖篇
ART 22 条—— 孙晓枫篇
ART 22 条—— 王艾 篇
ART 22 条—— 阿 改 篇
ART 22 条—— 聂力 篇
ART 22 条—— 雷徕 篇

ART 22 条—— 蔡八风 篇

ART 22条—— 王波 篇

ART 22条—— 于艾君 篇


收藏&生活系列精选 >

收藏&生活-陈石ChenShi



德意志归来兮系列精选 >

德意志归来-夏鹏 XiaPeng

德意志归来-杨重光YangZhongGuang

德意志归来—吴霜 Wu Shuang

德意志归来-张博夫 Zhang BoFu

德意志归来 - 徐升Xu Sheng



绘画艺术中的理性与情感 >
『绘画艺术中的理性与情感』王野夫·无声的表达

『绘画艺术中的理性与情感』黄渊青 - 肆意的牵引与深入

『绘画艺术中的理性与情感』陈元隆- 神秘时空的奇异纠缠

『绘画艺术中的理性与情感』钟鼐 - 反反复复

『绘画艺术中的理性与情感』刘可 - 《无止境的穿越》

『绘画艺术中的理性与情感』常湸 作品
 『绘画艺术中的理性与情感』张渡 - 世说新语

『绘画艺术中的理性与情感』董鹤 - 快乐的热情和痛苦的热情
『绘画艺术中的理性与情感』任惠 - 为要让光进入
石磊 - 绘画的巴洛克本质

谢蓓—不为塑造而塑造

直线的意志 | 庄卫美

于林汉 - “ 大于人”和“小于人 ”
李浩 - 意志的表象
王剑 - 提纯萃取

陈若冰 - 光·空·虚

李永庚 - 缝+

廖渊 - 即刻的印迹
郝云 - “形”与形的双重的含义
何镒 - 日常“物”(悟)
李浩 - 意志的表象
刘冠辰 - 视角漫步

廖建华 - “迹象”纯化

胡昤 抽象空间里的叙述力量

王海川 - 集体记忆重构
『绘画艺术中的理性与情感』任惠 - 为要让光进入
『绘画艺术中的理性与情感』孙晓枫—“物”外之话

『绘画艺术中的理性与情感』陈卉-图像幽灵的肖像画师
『绘画艺术中的理性与情感』康文峰 - 内省呼吸与物性呐喊
『绘画艺术中的理性与情感』阿莲娜 - 走向复杂或简单的极端
『绘画艺术中的理性与情感』徐进 - 诗意地栖居
『绘画艺术中的理性与情感』常湸 作品
「绘画艺术中的理性与情感」蒯连会-从“白噪音”到“去噪音”

『绘画艺术中的理性与情感』张恒作品
 




新艺术生产者 >
艺术粮仓创始人 - 张涛

吴桐禹 - 以艺术家视角和藏家共情
顾博:20年起了近万个标题后,不想再    琢磨了,直接唠嗑吧

殷嫣:没有什么怕失去的,一切都是得到

米诺:当别人向往“远方”时,我只在当下

徐伟 - 好好做画材,为画家好好服务!
张英剑:艺术市场的静默孕育着爆发

对话万一空间联合创始人

对话月湖时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

『新·艺术生产者』对话美成空间创始人

『新·艺术生产者』谭在江



毕业十年 >

毕业十年-太平 Tai Ping

毕业十年-施翔 Shi Xiang

毕业十年-陈镜宇 Chen JingYu
毕业十年-袁乐 Yuan Le
毕业十年-李佳美 Li Jiamei
毕业十年-张雯琦

毕业十年-何建州

毕业十年 - 丁天翔 DinTianXiang
「毕业十年」闫俊羽



Du/Lab来稿选登- 卢守辉




▲ 延伸关注<有艺思>了解更多艺术发声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u Laboratory”(ID:du_laboratory)。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