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要不要做网红建筑?

建筑师要不要做网红建筑?


2015年成立以来,【⻘年建筑】以多元化的视⻆,敏锐的行业洞察在建筑设计媒体界独树⼀帜。青年建筑背后是怎样一群人,有什么样的故事?跨界建筑师,青年建筑的主编魏一鸣给了我们答案。


魏一鸣
【青年建筑】创始人
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1.【青年建筑】是如何成立的?粉丝规模如何?

魏一鸣:同济大学周边存在一个年轻建筑师的圈子,【青年建筑】就诞生于这里。08年读研以后,我编写了考研教程,并免费给学生开设计课,之后建立了线上的社群,初始就有2000位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加入进来,14年正式注册了公众号,以【80建筑】作为品牌开始提供建筑设计资讯,分享好的作品,为建筑师发声,帮助优秀的年轻建筑师做宣传,17年更名为【青年建筑】

到目前为止公众号拥有超过60万粉丝,抖音、小红书、视频号及B站粉丝合计超过20万,其中主要由建筑师构成。感谢这些建筑师、设计师的信任和支持。


2成立八年,【青年建筑】靠什么盈利,如何坚持下来的?

魏一鸣:开始我们只是想分享好的作品和优秀的建筑师,这其实是很快乐的事情,我们完成了五十多篇的建筑师专访,都是本着探索与分享的态度免费进行的。

【青年建筑】人物专访

刚开始的时候,【青年建筑】没能产生利润,反而投入了很多精力。那段时间也很煎熬,能坚持的小伙伴也很少,我是主业养副业,每天加班画图回来再写文章。大概这样坚持了五年,粉丝壮大以后我们慢慢有了广告收入,才开始盈利。

经过发展,【青年建筑】也探索出多元的盈利模式,都是围绕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公司的需求,比如海外建筑考察、国际奖项申报、建筑书籍及文创产品、建筑设计投标组织、建筑技术论坛主办等。每个板块我们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从目前盈利的角度看,我们更像是公益组织。我们也在积极参与和组织一些公益活动,走进山区,保护自然环境;凝聚更多的人,做一些建筑师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也是我们【青年建筑】的初心。

【青年建筑】+晚峰书店 斗拱文创产品【青年建筑】萨伏伊系列文创产品


3. 这几年,建筑行业出现了新媒体热潮,然而能存活下来的不多,青年建筑是如何做到行业前端的。

魏一鸣:大多数建筑设计媒体是在自嗨。媒体需要了解读者关注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而不是自说自话,只聊自己的专长,强调自己观点和立场,在【青年建筑】不会只有一种声音,我们的选题更加多元,讨论更加的自由,希望粉丝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听到行业真实的状态和多元化的见解。

青年建筑】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这让它拥有了更广阔的视角,我们不止关注那些“高高在上”的国际项目,同时也很重视本土优秀建筑师以及他们的作品,因为我们可以面对面地与他们对话,让更多人了解每一个建筑设计的过程和背后的故事。


4作为一位媒体人,同时还是一位有着10多年经验的建筑师,副业和主业是如何平衡的?

魏一鸣:现今的媒体发展呈现出垂直化趋势,如果没有专业的建筑设计从业经验和知识背景,就不太可能对这个行业有深刻的理解,更别提为行业提供专业的服务。【青年建筑】十余位编辑都是在建筑设计一线的建筑师。

参与设计九华山正清和雅©日清设计

做媒体的同时,我一直坚持建筑设计的工作,目前在正象设计担任设计总监,有负责在建的项目,比如北京的首开long街项目,作为回龙观地区地标型购物街,将于明年开业。从投标到方案,到施工配合,再到现场服务,我全程主持了设计。只有工作在第一线,才能保持对行业的感知和洞察。

北京首开long街项目施工现场©正象设计北京首开long项目设计模型©正象设计

5您认为建筑师有没有必要做自我宣传?

魏一鸣:做一个好的匠人固然重要,但作品更需要被认识。任何一位建筑大师的诞生,都离不开被大众所熟知的作品。过去很多好项目建成后由于没有宣发,不为人知晓,很多优秀的、本该更有发展的建筑师就被埋没了。现如今,自媒体给建筑师提供了更多展示的机会,很多建筑师也开始有了“流量意识”,从阿那亚最孤独的图书馆,到上海的“千树”,自媒体把很多优秀的建筑呈现出来,产生了网红效应。

广为人知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就非常注重品牌的宣传,为了让作品能被更多人看到,受到业界和评论界的重视,在出名前,他每天晚上轮番给主流建筑杂志的主编打电话,希望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的作品。如果你关注过安藤的演讲,你会发现他每一个项目都准备了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在和国内事务所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越是知名事务所越是积极主动与媒体保持良好的互动,提高知名度的同时,也为我们的粉丝来带优秀的作品和宝贵的经验分享。

随着时代发展,主流建筑媒介从纸媒逐渐演变为网络。建筑师更应该擅用新媒体来做宣传,做个人品牌,好的设计离不开主动的吆喝。

【青年建筑】单视频播放超过1000万

6建筑师该如何利用新媒体传播呢?

魏一鸣:最近上海某条马路在抖音很火,成了网红打卡的圣地,车企为了宣传自家的新产品,不惜凌晨排队把车停到路边,奉上罚款。由此可见,即便是大公司,也要懂得精细化的宣传,紧跟新媒体的发展。建筑师则更应该借助自媒体的力量,把设计理念通过公众容易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大众,而不能过于清高。这需要一些媒体思维,特别是自媒体思维,这也是【青年建筑】一直实践,且擅长的领域。两年前,我采访了“上海地主”建筑师俞挺,做成地主语录系列,俞老师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获得粉丝青睐。短视频顺应了观众的喜好,这个系列在视频号获得不错的关注,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青年建筑】视频号专访俞挺系列 


7我理解“知名度”不等于“品牌”,设计公司如果想要树立起专属自己的品牌力,有什么必要的软性素质?

魏一鸣:“品牌”不同于“知名度”,“知名度”有助于设计公司宣传“品牌”,但不能替代“品牌”。设计公司的“品牌”建立在自己的设计特色和专长上,并且应该不断强化这个“特色”和“标签”,更好地利用“知名度”。


8 项目宣传存在相对强势的网页平台,【青年建筑】没有耕耘这个方向是认为其他传播形式有什么优势?未来的宣传形式有有什么新的趋势?

魏一鸣:网站宣传更多是一种被动传播手段,有其局限性,很难形成“爆款”。宣传的手段在不断迭代,就好像行文严谨的纸媒会慢慢消失一样。好的建筑不是一张图片和文字能表达清晰的,大众一定是通过不同的维度来理解建筑,就好像导游在介绍历史建筑的时候,建筑背后的故事精彩故事远胜于建筑本身的形式。

我更看好未来短视频的发展,在表达风格上呈现多元化特点,紧跟时代。建筑设计从来不是高不可攀的行业,也不该是小圈子里的自嗨,大众是建筑师的甲方也是建筑的使用者和评判者。【青年建筑】初衷就是要立足专业、服务行业,同时也要做大众的建筑美学的普及。随着住宅市场的下行,客户会越来越分散,大众媒体宣传的需求也会增加。

【青年建筑】参与风语筑活动的组织拍摄【青年建筑】城市公园论坛系列直播

9关于网红建筑的批评言论,你怎么看?

魏一鸣: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密斯的玻璃屋子,在现在看来普普通通的建筑都曾引起公众的争议,都是当年的“网红建筑”,古根海姆博物馆的“网红”立面更是带火了一座城市。建筑设计不是自嗨,应该允许多元的理解,大众审美和价值取向也该得到重视,我认为建筑师应该更多关注建筑形式背后的文化故事与技术创新,这才是建筑设计的灵魂。这样的“网红建筑”才更有意义。


10. 建筑市场下行,很多建筑师在转行或者开辟副业,您怎么看?

魏一鸣:抛开过去二十年,建筑师不是一个赚钱的职业,任何国家都是,大家应该有这样的认知。建筑师和其他行业一样的,不管从事什么行业,成功都是需要积累经验。现在这个时段,建筑师普遍比较焦虑,转行创业的很多,【青年建筑】做了不少相关的文章,我身边也有很多案例,有的成功,有的失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的学科,这也是建筑师吸引人的地方,涉猎越广,需要了解的知识也很多,但是转行创业,不止需要知识,还需要实践。就好像建筑系学生不是一毕业就能做出好的设计。

  
  
  
—END—    

   
本文来源网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设计快讯”(ID:arch-headlines)。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