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lery Marking|一脉华夏·继往前行:走向复兴——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上)

Gallery Marking|一脉华夏·继往前行:走向复兴——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上)

走向复兴,这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执念,也是华夏大地的恒久心向。从炎黄草创到商周礼成,从两汉巍巍到三国纷纷,从魏晋风流到隋唐气度,从宋元商兴到明清郑匡,与国脉相连的文脉,在时代的潮流中千载流芳。

本期艺术现场将为大家分享由国家画院主办的“走向复兴——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作品选登的中国画篇。由于无法亲临现场,本次观展记录的作品均来自中国国家画院官网。

走向复兴

墨色翻涌,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用画作记录着这个国家的每一次前进、每一个蜕变。当我们穿过光影,回首那些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重新梳理关于国与家的影像记忆时,艺术家眼中的当代中国,不仅为我们呈现出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又以丰硕的艺术成果为时代明德,于巨变之中,绘就了如歌的滚滚洪流。

此次展览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书法篆刻等题材。作品在发扬时代新精神、塑造时代新笔墨的同时,更坚持了鲜明的内在审美,从一个个具体的标志性事件或典型的人物形象中谱写着独属于这个时代的感动。

站在美术学科的角度回望这门生根发芽于中国文化体系的艺术——中国画,它用“笔”“墨”“纸”“砚”承续了千年的文人的精神,不论生命之光或短或长,创作之才或多或少,留给后世画家、文人、艺术家、历史学家的终是在中国文化中行走得来的珍贵笔墨。

一脉华夏

从史前新石器时代为伊始的“工艺美术”,到夏商周时期的“青铜艺术”,再到秦汉时期的“石刻艺术”,终于,中国画在艺术形式的不断更迭中应运而生,伴随着玄学出现在魏晋统治者的眼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作为中国画新的起点,逐渐在世界历史文化的舞台上展现出自己的魅力。自此之后,在不断更迭的朝代中,中国画一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中国画经历了由重彩设色到淡雅水墨的演变,素净、稀薄、清雅的颜料使之主要强调意境与气韵。而千百年来对笔墨功夫的探索,也让不同时代画家笔下的意境有着各异的追求与表现。

西方文化引入后,经过几代画家的不断探求取舍,在中国画原本的精神意境之上又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思想与技法,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与活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元化已逐步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一大主题。当下,中国画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不但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方法与技巧,传达出国画特有的意境气韵,更要与时俱进,勇担记录新时代的神圣使命,充分发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积极作用——一脉华夏,还需润泽神州。

继往前行

纵观中国美术史,不论是艺术理论思想,还是绘画技术工法,都是建立在古典哲学基础之上的。中国画所创作的人、物、景观、事件等都有其特定的审美情趣,且均与儒、道、佛的哲学理论有所关联。

此次展览中的国画作品以“新时代、新气象”为基底,无不显现着社会高歌猛进的全新风貌。不论是廖勤的《出发》,还是苗再新的《红红火火》,抑或是满维起的《打工归来》,这些反应社会变迁的作品,都是画家感受时代脉搏、用传统笔墨创造出的新生活、新感念。对于创作者而言,作品中洋溢的满足与祥和成为了他们不可或缺的心灵体验,而那些用笔墨抒写的意境空间,也在一次次的目光接触中拉近了观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并在其间获得了精神上的充分共鸣。

历经几千年的文化洗礼,中国画不仅人文主义精神突出,更具有生生不息的时代特点。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所长李晓柱表示,现代国画艺术不应仅仅局限于艺术氛围当中,而应更多地融入到各个领域的文化中,让国画内涵更为丰富,意境更为深远。更应创新技法、提升审美情趣,思想、手法、色彩、情感等都需要有一定的改变,如此才能让国画艺术更具生命力,才能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国画艺术,并成为国画艺术的传承者。

当我们坚定地相信,我们心灵遇到的挑战只能从中国文化里寻找答案时,便真正理解了中国文化的优秀所在。这些挑战,是中国这一代艺术家所面临的挑战,也是艺术史留给中国画家的机遇。“走向复兴——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作品选登,我们下期再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眼缘艺志”作者:魨大王(ID:yanyuanyizhi)。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