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定义的伦敦设计节 重新写意“可持续”

不被定义的伦敦设计节 重新写意“可持续”

农历八月廿九







宜 分享


世界各地的设计周/节遍地开花,巴黎的浪漫、米兰的炙热、荷兰的先锋……不同城市向观众袒露的性格,潜移默化间成了人们对那里“设计”的印象标签。


但如果要在伦敦设计节身上附着一个形容词,或许人们暂且还无法像面对其他城市的设计狂欢那样,做出即刻的反应。


难被概括,反而成就自由。



《LDF 20 Years: Anniversary》



2022年9月17日至25日

London Design Festival


最近,迎来20岁的伦敦设计节,依旧以世界设计之都的感召力,聚拢了来自全球的新鲜创意,并用最炙手可热的“可持续理念”,串联起分布全城的设计活动——





20 Things: Earl's Court Sam Jacob

Photography:Mark Cocksedge


后疫情时代,可持续话题常驻设计热搜榜。来自全世界的品牌、设计师、平台、展览纷纷将目光聚焦于此,试图求解如何为人类构建更友好的未来生活。


伴随设计的更迭与可持续概念的深化,在伦敦设计节中可见,“可持续”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以及设计的必要条件。





城市的生命力,有赖于身在其中的人如何与其联结、互动、沟通彼此。停下来,融入城市,发现新奇,激活探索欲,是人与城市不断赋予彼此能量的方式。

INTO SIGHT


在伦敦Cromwell Place - Pavilion Gallery,INTO SIGHT是一个真人大小的媒体平台装置,通过变换光线、颜色和声音将简单的边界表面转化为无限远景。




Photography:Ed Reeve


伴随走进装置,人们将进一步深入内心,从视觉和听觉维度感受意想不到的体验。该项目希望在捕捉和发现关于物理和元现实共存的新见解。


 Swivel 


Swivel装置为Centre Point St Giles广场带来了色彩和互动性。


伦敦的这个地区是一个过渡的地方:从地铁线路到演出场馆;从历史遗迹到体验式的餐饮大厅,它们以灰色的混凝土为背景。




Photography:Ed Reeve


由Sabine Marcelis设计,Swivel装置邀请公众在这个空间中度过片刻。通过意想不到的色调和图案,照亮这个区域,让人们可以暂停他们的旅程,享受这个游乐场。


Henge 


在伦敦金丝雀码头,Henge装置吸引了人们的驻足。其灵感来自新石器时代的石头结构,圆形的状态形成了一个集中的聚会空间,创造了一个与外部世界分离的空间。Henge本身由侏罗纪石灰石制成,这是一种零碳可回收材料,其突出的形式并与丰富的表面纹理相映成趣。




Photography:Mark Cocksedge


Henge邀请那些在这里工作、生活,以及路过的人,创造性地参与其中。人们可以在这里沉思、放松,也可以在这里欢聚。伴随伦敦设计节的举行,也有众多节目在这里呈现。





我们日常所居的生活环境,通过一个个细节兑现了微小的“可持续”——一件家具的品质、美感、功能、多变,指向更长久的陪伴,减少着因为无畏的设计而带来的环境垃圾。


Porro's 

New London Showroom:

The Coal Project


“我们想要一个非传统的空间。”在 2022 年伦敦设计节上谈到品牌新展厅时,Porro S.p.A 的市场及公关部总监Maria Porro说道。这个即将迎来 100 周年纪念的意大利品牌,总是在空间与家具设计中,呈现着强烈的“建筑感”。




Porro Storage Dressing Room 

by Piero Lissoni+CRS Porroblack sugi,Porro


与Tom Dixon总部做邻居,Porro在伦敦的新展厅呈现了包括 Load-It 书架系统、Piero Lissoni的Neve 椅子等等众多新品。Maria Porro表示:“Porro在减少浪费和可持续性方面取得了优异的结果,提供了不同以往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Molteni&C.:

the 2022 New Collection


为纪念伦敦设计节,Molteni&C|Dada 推出其新系列,并以独家多媒体装置诠释"Make Yourself at Home"的主题。





除了该装置,参观者还将有机会发现 Molteni&C.2022 年的新收藏,例如Blevio 桌子。自2012年以来,Molteni&C遗产收藏一直在重新发行设计大师的最具标志性的作品,如Gio Ponti,Werner Blaser和Yasuhiko Itoh。


Tom Dixon presents 

TWENTY


TWENTY展览精彩呈现了Tom Dixon在设计过程中闪光的实验和冒险精神。巨大的MELT吊灯,BIRD椅,S椅……20件人们未见过的作品,有些是新的,有些是升级了,有些还处于初步实验阶段,但都聚焦于可持续材料的表现与广阔的应用场景。




Tom Dixon表示:“伦敦设计节20周年纪念,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回顾、调整、升级和重新思考已经完成的一些设计的机会。同时也激发了一些关于材料、品质的最新想法。”


姚绣在Sustainable China

再现有温度的非遗生活


在伦敦设计节迎来20周年之际,也迎来了“Sustainable China”活动。20+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从各自的视角,分享了他们眼中的“可持续”。


其中,亮相于55A Dean st街区的姚绣,更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了全球目光。姚绣 - 有温度的非遗生活始创于2010年,作为姚建萍刺绣艺术旗下的非遗生活传承品牌,致力于以苏绣为代表的非遗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以苏绣为核心,传承为使命,设计为方法,姚绣 - 有温度的非遗生活将工艺美术的媒介与形式拓宽,探索非遗回归生活的理想方式。主要以研发原创时尚的非遗产品与教研课程为品牌核心,拉近古老非遗与当代生活的关系,帮助构建有活力的非遗苏绣的传承、学习、交流、共享平台。





新材料正在激活新工艺的诞生,新设计正在赋予旧物件儿新的故事,艺术家通过创作映射生态问题……每一场展览站在各自的维度里,期待唤醒观者的内心。


R for Repair:

London x Singapore


聚焦当下最热门的“消费主义”话题,R for Repair展览呈现了如何通过创新设计,为珍贵但老旧的物品赋予新的意义和生命。



Doll’s House Furniture-before creative repair.

Zuketa Film Production


由Hans Tan工作室(新加坡)和Jane Withers工作室(英国)共同策划,展览重新审视和思考如何解决“垃圾”的出现。



Clock Radio creatively repaired by Clement Zheng for ‘R for Repair’2021 edition,KHOOGJ


“R for Repair”的魅力在于这些旧物背后的故事,物品主人对它们的情感和依恋,为物品增添了独特的个性和色彩。展示创造性修复的价值,不仅是为了保存,而且是为了添加一层新的记忆。


 Material Experiments 


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A)的John Madejski花园,转变成了一个沉浸式的场所。加拿大设计和研究工作室 Bocci 创始人Omer Arbel在此展出材料实验,113件作品讲述了金属与玻璃间的奇妙关系。



Live glass-blowing demonstration to be held at

 Victoria &Albert Museumduring

London Design Festival17-25 September 2022

Fahim Kassam


“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产生独特形式的新方法。我的灵感来自于V&A博物馆无穷无尽的奇妙文物收藏。”Omer Arbel表示。


 Whale in the Room 


这部由DESIGN EARTH制作的动画电影,想象了如果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鲸鱼骨架活过来,在泰晤士河游泳,要求采取气候行动,会发生什么。




《Whale in the Room》是一个生态寓言,讲述了在气候紧急情况和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生存和死亡的意义。通过生动的故事,提醒让人们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是艺术的“可持续”所在。





当元宇宙距离现实世界越来越近,用数字技术创造艺术已经成为常态。我们所在的世界属于现实还是虚拟,在不断变换的身份与角色里,答案更迭。


KAORIUM:

AI that translates 

scent to words


当我们在气味和语言之间架起桥梁时会发生什么?KAORIUM将气味和文字的新体验的可能性带入现实。




通过利用大数据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KAORIUM可以使用广泛的词汇表达每种气味和味道,从而顺利地引导人们找到自己想要的气味——当选择一个代表你对气味印象的词时,相关的气味就会显示在屏幕上。然后你可以闻并比较结果,找到你想要的气味。


The Conran Shop 

It’s Nice That:

Meet Me in the Metaverse


Conran Shop与设计出版物It 's Nice That合作推出了《Meet Me in The Metaverse》策划。在这个沉浸式装置中,人们将看到数字和物理的碰撞,在元宇宙中相遇。




该装置与一群面向未来的数字艺术家合作,展示艺术家们重新想象的从未见过的物体。观众将看到Conran商店的窗户转变成一个体验式的数字景观,《Meet Me in the Metaverse》的目标不仅是突出每件物品的原始工艺,更是激发具有设计意识的观众对即将到来的生活的灵感。

题外画


疫情阻隔人们暂且无法奔赴设计现场,相互问好、沟通彼此,但因为同样的对于生活的热爱,一些分享与共鸣正在以别样的方式发生。

最近,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全新推出《花朵与探险》,该书由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Kew Gardens)官方授权国内首发,收录了约400幅英国探险家、艺术家玛丽安娜·诺斯的旅行画作,足迹遍布六个大洲的16个国家和地区,记录了超过900个物种。

这世界很美,你一定要去看看。《花朵与探险》摩点众筹独享特装限时发售中,参与众筹请戳下方图片跳转链接,献给每一个对自然、对艺术抱有热爱之情的你——




大千世界,总有一种向往未知的探险精神指引我们前行。


▽以下内容请向上滑动阅读



玛丽安娜·诺斯

伟大的女性探险家

玛丽安娜·诺斯,是身着华服高级社交的贵族女性,也是背着画架崎岖前行的勇敢艺术家、冒险家,她是查尔斯·达尔文的女神,也是邱园最贵的珍宝艺术家,她的画作曾被邱园园长称为“植物王国”的奇迹。

1856 年,26 岁的玛丽安娜·诺斯与父亲一起游览了位于伦敦西南角的邱园。当时的园长威廉·胡克(William Hooker)爵士送给她一束华贵璎珞木(Amherstia nobilis),这种植物被誉为“缅甸的骄傲”,它的异国情调和浓艳的色彩点燃了诺斯对植物和大自然的热情。


悬挂在一棵野橘子树上的本土香荚兰,位于普拉兰岛,无叶香荚兰Vanilla phalaenopsis。图\《花朵与探险》插图

自此,她仿佛感受到一种未知的召唤,从此踏上探险的征途,开启了一段传奇的人生。为了描绘植物和探索未知世界,玛丽安娜·诺斯像真正的探险家一样独自闯荡世界,足迹遍布六大洲的 16 个国家和地区。


在彼时的维多利亚时代,博物学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科学探险就像今天的互联网一样,是当时的大热门领域,英国皇家园艺协会 (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出于建立国家档案的意识和学术研究的需求,委托“植物猎人”到不同的国家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寻找不同种类的植物,完成海外植物标本的采集。

“植物猎人”冒着牺牲健康和生命的风险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还会被原住民袭击,不少人客死他乡。他们虽然回国后被英国人拥簇为英雄,却因大规模到别国收集植物的行为被世界各国被视作强盗。

而诺斯却不同,她既不贩卖标本或绘画作品,也不热衷于采集植物。秉持着对科学自然和艺术的热爱,她立志要积累到世界上最多的植物图像,并最终成为维多利亚时代晚期著名女探险家。也许正因如此,我们在她的作品里看到的不是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野心,而是人与自然的共情。


在牙买加,从诺斯的房子里看到的景色,此时有双彩虹出现,小果野蕉 Musa acuminata。图\《花朵与探险》插图 


在诺斯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几乎没有自由和权利,性别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教育和发展,社会对完美女性的定义不过是待在屋内的“家庭天使”。而诺斯却是一个突破藩篱的典范。

她惊世骇俗的探险经历,超越了同时代女性乏味的家庭生活,打破了当时女性面临的限制和困境。


邱园内的玛丽安娜·诺斯画廊内部。图\《花朵与探险》插图


探险回国后,邱园专门为她设立了玛丽安娜·诺斯画廊,画廊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专门为女性艺术家设立的机构。直到今天,玛丽安娜·诺斯画廊仍然是英国唯一由女性艺术家举办的永久性个展。

这是属于诺斯的传奇故事,也是属于全世界艺术和植物学界的宝贵财富。

她带领我们在北美洲的悬崖间,寻找古老的红色雪松;带领我们远赴巴西,感受最香甜的玫瑰花园;带领我们穿越热带,遇见爪哇岛唯美的莲花池。


植物艺术,

有多精彩?

玛丽安娜·诺斯一生发现并记录了无数植物物种,并且发现了众多科学界未知的物种,科学界以诺斯的名字来命名了一个属和四个种。


她挑战了维多利亚时代花卉绘画的传统,开创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到自然环境中创作油画,而当时的植物学家多用水彩,在浅色背景上画出植物的样貌。



加利福尼亚州优胜美地国家公园,新娘面纱瀑布上方的彩虹,花旗松 Pseudotsuga menziesii。图\《花朵与探险》插图


光彩照人的果实、姹紫嫣红的花朵、婀娜多姿的枝叶...全世界各地形态各异的植物都在她的笔下焕发出了充满生机的活力。

在北美洲,她邂逅了神奇有趣的的瓶子草科(Sarraceniaceae)捕虫植物,们的叶子和花都很奇特,倒伏簇生,呈莲座状,每一片叶片都是一个捕虫器,里面会分泌出消化液,混合着储存的雨水来消化那些掉进去的昆虫,最后吸取养分供自己生长。


巴西的网球花、珊瑚蛇和蜘蛛,网球花 Scadoxus multiflorus。图\《花朵与探险》插图


在巴西与西印度群岛,她走过了壮观的巴西博塔福古的大王椰大道,这条由王棕1组成的林荫大道约800 米长。这些王棕生长了大约40年,约30米高。每年新生长的叶片落下后会在树干上留下 5 个年轮,一个人只能勉强举起一片叶子。

在特内里费岛,她记录了怪奇的胭脂虫(Coccus cacti),人们取下钉在仙人掌属的胭脂掌上的布,这些布里面有刚刚孵化的胭脂虫。在钉上布几天之后,胭脂虫会附着在胭脂掌上,这时就不再需要这些布了。


巴西莫罗威尔赫的引水渠,费氏旋花 Convolvulus fernandesii。图\《花朵与探险》插图


还有日本、婆罗洲(即今加里曼丹岛,其行程主要在今沙捞越州,位于马来西亚境内)、爪哇岛、斯里兰卡(旧称锡兰)、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南非、塞舌尔和智利,诺斯的足迹与画笔在广阔的天地留下了世界万物最迷人的模样。

而现在,我们终于有机会去体会这些珍奇画作中的美。随意翻开《花朵与探险》,似乎能听到山谷间呼啸的风声、看到柔软细腻的夕阳和宝蓝色的天空。




编辑:May

视觉:Alan Riley

校对:Bobo Kelly

监制:Enilia Roy

创意鸣谢:Xuanang Tia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薄雾馆time”(ID:BOWUtim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