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红安站和麻城北站高铁综合体投标方案小记/HITAD

湖北省红安站和麻城北站高铁综合体投标方案小记/HITAD


前言


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我国的高铁站设计也是一路狂奔并不断落成。高铁车站作为典型的陆路交通建筑,其功能设计已经逐步成熟,甚至国内的高铁设计机构不断绞尽脑汁,创造出很多具有中国本土使用特色的新颖站房空间。但是高铁站房的形式设计受限于功能布局和城市定位,往往似乎创造性不够突出,而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这也是高铁站设计一直受到诟病的方面。


高铁站在城市中一般处于老城和新城的门户区域,往往也是城市轴线中的重要节点,这也造成高铁站大多以中轴对称的形式出现,而中轴对称更多是符合古典建筑时期建筑的构图法则。当代高铁站设计大多是体现交通建筑的时代性,特别是交通建筑大空间和钢结构等设计特征,让高铁站设计更加适合简约高效特征的现代设计语言,金属和玻璃幕墙也成为了常用的建筑材料。中轴对称布局、相似的语言以及大量的建设,让当代高铁站创新设计确实局限较大。


高铁站作为交通建筑又有着非常强的流线功能属性,这使得高铁建筑不易体现出建筑的文化性和地域性。本文中沪渝蓉高速铁路湖北段的红安站和麻城北站是临近的连个站点,具有相同的建设规模和相似的城市历史背景。笔者和设计团队在两个站房的设计中,希望能够挖掘两座城市的丰厚历史文化背景和革命老区情怀,将传统与现代的语言有机融合,塑造城市门户的时代性与整体性,进而来呼唤城市的历史记忆。



红安站


红安县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处。大革命时期,这里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具有“中国第一将军县”之称。红安不只是红色文化旅游的圣地,同时也是鄂东地区山水文化的典型代表。红安站站房为线侧平式站型,站房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车站规模为 3 台 8 线。





红安站效果图


红安站整体规划结合城市路网合理组织站前交通,通过高架送站匝道联系各部分车场交通。设计结合站前丘陵地貌,打造与广场相结合的生态景观公园,形成了生态宜人的城市交通综合体。站房部分采取上进下出模式,同时也将车站前厅部分打造成“城市客厅”,复合了交通集散、餐饮配套和旅游服务等综合功能。二层空间结合匝道和天桥设置主要候车大厅,一层空间设置小部分候车的同时,也打造了地方产品展示展销的商业区域,有效的利用了两层主体空间。


方案设计通过现代建筑设计语汇的演绎,弘扬“红色文化”,传承“老区精神”。建筑整体形态呈三段式布置,舒展的石材基座横向展开,主体站房立面层叠出挑,大气完整的中式屋顶统领全局。红安站设计展现了大气恢弘的形象塑造和红色文脉的转译表达,集时代精神、地域文脉、建筑性格为一体的红安站将成为彰显城市壮阔历史的全新名片。








红安站效果图



麻城北站


麻城市是湖北省辖县级市,地处湖北省东北部,是武汉城市圈重要组成部分。麻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也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之一。同时被称为“全国将军第一乡”,也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发源地”之一。麻城北站站房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车站规模为2台6线,站房采用线侧下式站型设计。






麻城北站效果图


新建站房为麻城北部城区的重要标志建筑,整体设计重新梳理现有站前广场,合理进行多种车辆的场地布局。主体站房结合铁路站台高差设计送站平台,平台提供城市快速送站交通,同时承托整体造型,增加了站房的体量感,最终形成了丰富的立体化交通综合体。整个建筑采取了三层布置,主要候车大厅布置在了一层共享大厅,通过自动扶梯与电梯进行上下联系。二层的商业空间与送站平台形成有效联系,进一步激活二层空间的利用率。



麻城北站力图通过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创新性建筑语言,演绎麻城的文化历史与革命精神。麻城北站整体建筑犹如城墙般浑厚,又如一樽巨鼎般挺立在城市北大门,隐喻麻城革命老根据地的厚重历史地位。麻城北站站房设计通过大气的整体形态与丰富的空间演绎,层层叠落的立面逐级抬起,寓意着麻城崭新的发展和美好的未来。








麻城北站效果图



结语


交通建筑是笔者的主要研究方向,而红安站和麻城北站对笔者也是一次全新的理念思考,是一次在交通建筑中追溯历史文化语言表达的尝试。在习惯思维中求突破,在历史文脉中求融合,最终还是要通过建筑语言的塑造来实现建筑的性格,打造丰富的形体与空间的层次关系。设计力争打造具有地域特征的高铁站房,也力争打造属于每个城市自己的高铁站房。


(注:本文图纸版权归笔者和设计团队所有)


设计单位:HITAD
设计团队:唐家骏、孙权、张越、孙冰泽、张波、王兆岩、张波涛、徐丽佳、杨世忠、廖一聪、于瀛飞
设计时间:2022年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建筑”(ID:i80arch)。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