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盘点了18个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商业项目,看新消费场景如何消解传统商业模式,并满足与引领多样化消费需求。
#01
1987力波啤酒厂改造
解构与新生,老瓶装新酒:领衔城市更新
由深城投集团开发建设,在上海力波啤酒厂原址上进行升级更新,打造独栋花园办公、5A甲级写字楼、MINI MALL、BLOCK街区、租赁式住宅、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集合多元业态为一体,形成“产、城、人”相融合的30万㎡产城综合体。
最先亮相的由啤酒厂锅炉房改造而来的“力波1987精酿馆”,成为整个项目的记忆点和商业IP。一楼空间为精酿啤酒体验馆,二楼面积1700平方米的老锅炉房,以独特的空间吸引各类时尚秀、明星活动、品牌发布会及电竞比赛等,已成为沪上又一热门目的地。
#02
武夷 | MIX320
集时尚潮流和日常烟火气于一体
武夷路304号曾为上海第一泵厂,泵厂停业后厂房被改建为美加乐菜场;武夷路320弄原为江苏路街道卫生服务中心。
作为长宁区重点旧改项目,武夷MIX在保留原有民生功能的基础上,通过选择与园区调性一致、具有精致化、个性化、潮流化等特点的品牌,以 “融合之地、潮乐坐标”为定位,形成一个集便民菜场、潮流商业、创意文化、市民空间为一体的融合街区。
#03
苏河湾万象天地
“公园地下商业”形态,文化艺术生活聚集地
10月13日正式启幕的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将历史人文、绿色生态与零售体验融合,以“城市峡谷”为设计概念,打造具有城市影响力的文化艺术生活聚集地,而非单一购物的目的性商场。
项目在引入体验式的商业、文化、艺术业态的基础上,同时将基地内的两处蕴藏着城市文化记忆的文保建筑群——海派石库门建筑慎余里与上海唯一一座官制妈祖建筑天后宫相融合,打造开放式的商业空间与公共式的城市中央公园。以慎余里划分的东里室内部分设计了仿榫卯结构屋顶,以天后宫划分的西里商业内部的房梁则模仿石库门木格栅式。
#04
现所
50+个创意品牌的灵感诞生地
现所的主体并非单体门店,而是一整个承载了时尚生活方式的城市新空间。“建筑本身是毛巾厂的旧址,改建的设计理念就是让空间的感觉多元化,让空间为品牌、商家及消费者服务。”
现所引入近50个创意生活方式品牌,刻意模糊零售与办公的楼层界限,使所有品牌都兼备策展思维,同时品牌因相互关联的上下游关系而自然形成社群,构造了良好的商业生态循环体系。 如今已成为关于设计、创意、艺术的城市及户外生活综合体。”
#05
番禺路幸福里
工业厂房变身时尚设计产业园
项目由上海橡胶研究所改造为一个集创意办公、文化艺术、商业休闲、互动交流于一体的社区客厅,因为毗邻幸福路,故命名为“幸福里”。
建筑改造上,幸福里并没有放大原有的「里弄元素」,而是进行了很大程度的翻新和现代化处理,虽然保留了原有建筑风格、建筑体量及空间布局,但这里看不到裸露的水泥、砖和老厂房的工业化空间。
改造后的幸福里,通过发挥场地优势举办时尚发布会、新产品展示与定制、创意家居用品、艺术陈列品展览等商务合作,在提升人气与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来源。
#06
大洋晶典·天安千树购物中心
魔都唯一山型购物中心“悬浮森林”
天安千树商场外形别具一格。400个露台,加上1000根结构柱,构成层峦叠嶂的形态。顶部1000棵单体绿化,仿佛是梦境里才会出现的空中森林。设计以绿色公共空间为载体,迎合了疫情之下人们对绿色健康购物体验的需求。
为了配合这样“高大上”的外观,运营商先后共引进了160家品牌,横跨潮流、美食、生活以及文化艺术多个领域,与商场同步开业的超120家商户。此外,商场内还展陈了不少艺术家的作品。
#07
世茂广场
超越传统商业空间,拉开城市舞台序幕
世茂广场建于2006年,包括零售、酒店和办公空间,是当时上海的时尚标杆。迎合消费升级,于2018年完成升级改造。改造后的世茂广场在城市更新领域树立了业界典范:通过扩充空间功能和重新规划流线,让大体量商业建筑以新的面貌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和市民的生活。
#08
恒基•旭辉天地
以“商办同圈”运营升级
由恒基、旭辉两大实力开发商强强联手,开创了关于办公、商业、生活、潮流、社交的崭新天地,其建筑获得LEED金级认证、WELL金级预认证。
建筑设计上,外街立面以低调米黄色,与街区环境更好融合。内街立面则大胆采用张扬的丹霞红,如舞台般,让热情的生活在此展开。同时引入植物,创造由花钵组成的建筑立面,构成贴近邻里,符合街区理念的新生活场景。
#09
上生新所
百年社区再生,从“封闭之地”到“公共空间”
由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等3处历史建筑、11栋贯穿新中国成长的工业改造建筑共同组成。2016年重新规划,以尊重历史文脉、延续城市脉络、新老建筑对话、多样共享共生为理念,将建筑功能转换为办公、商业、文体、休闲相综合的公共开放空间,让这些老建筑又重新了焕发生机与魅力。
新所对空间定位原则为开放·共享,将两边通道打开,把空间开放给周边的居民,并增加了小片绿地、商业配套、休闲广场等新功能,通过与周边的生活空间连通,形成强互动性,打造一个园区、街区、社区融合的新型商业空间。
#10
锦和越界陕康里
范本式的城市街道更新案例
越界陕康里项目原址是上世纪遗留的建材市场,经过改造,人们口中的“老破小”街区,摇身一变成为风靡全网的网红街区,集餐饮酒吧、精品咖啡、创意办公、潮流设计于一身,也成为了网红们挚爱的拍照打卡地。
原有老的建材市场一层建筑和社区沿街商铺打造成一个围合式的商业街区,红砖灰墙构建出新的海派里弄风格。通过植入庭院、露台、玻璃幕墙以及开放式街区主入口,营造沉浸式体验环境,成为时下潮流的时尚社交商圈。
#11
愚园公共市集
最具有烟火气的弄堂艺术生活体验新空间
前身是长宁区医药职工大学,已改建为社区邻里中心。1200多平米的全新空间里,公共市集一楼主打社区食堂、社区菜场等配套服务,二楼为刘海粟美术馆为愚园路量身定制的“粟上海”社区美术馆和文创集结地。
项目引入了智慧菜场、便民超市、食肆等生活服务业态,也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工作室,邀请弄堂里的修鞋铺、裁缝铺入驻。柴米油盐和艺术空间的“混搭”,让生活变得更方便,却不像传统超市、菜场那般嘈杂,兼顾美观和有趣。
#12
黑石公寓-幸福集荟
全新的美学空间
黑石公寓建于1924年,由美国传教士宋合理投资兴建。一楼改造而成的幸福集荟集书店、服装、文创于一身,让人逛到不想离开。尤其书店入驻黑石公寓一层,并以生活中的音乐家为灵感,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美学空间。
#13
TX淮海|年轻力中心
创新体验零售融合沉浸艺术
由百联集团、锦江集团与盈展文化三方共同打造,开业一年即实现盈利。作为创新体验零售与沉浸艺术融合的智能空间,倡导“Digital数字化、Oasis绿洲、Urban都市、X(Collaboration)跨界”为城市永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为大众构建全新的潮流地标。
项目跳出传统商业地产的思路,针对“年轻力”,精准定位核心用户,首创策展型零售概念,即专业策展管理+创新体验零售的结合,打造出中国首个创新体验零售与沉浸艺术融合的智能空间、上海首个策展型商场。
#14
HAUS SHANGHAI未来零售空间
超现实未来主义空间
标志性的巨大机械生物体“THE PROBE”、灵动的机械马群,与形态各异的拼贴媒体艺术,共同传递了Gentle Monster的实验精神和奇妙幻想,给来访者创造超现实的场景错位体验。
#15
永平里
保护文化元素与开发城区功能有机融合
由几栋老式里弄改造而成,包括餐厅、花店、法国画廊、精品咖啡、红酒品鉴馆及办公区。在空间设计上,永平里区域内每个转角都有风景,每幢建筑形态都有所不同,道路庭院、立面装饰、绿化景观等元素将不同建筑串联起来,与错落有致的内部通道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16
上海老码头
典型老街区“更新后再更新”案例
项目于2019年迎来了第二次改造,全新的老码头,定位为国际一流商业文化综合体,以高端白领、国际商旅者为主要目标客群,同时服务于周边社区,根据业态与建筑布局的功能性,自然呈现活跃的商业空间与静怡的文创办公氛围。
围绕产学研展商一体化概念,新生代老码头为入驻者打造了从零售、展示到办公,在一个空间里就能全部完成的新场景:把大平层或是竖向三层空间做成了一种融合了售卖、展览、和研发的空间产品。空间模式的转变使得办公场景也发生了一种年轻化的更替:创意工作者、小品牌商家、跨界自由职业者,可以围绕办公这个核心功能,灵活开展其它活动。这种交流空间的互动,能带给个体更多机会,实现资源互换。
#17
愚园路艺术直播工作室
引领年轻艺术创造力的生活方式
基地前身为上海老民居,建筑较为老旧。改造通过形态更新、功能升级、资源融合以及记忆延续的四大策略,将“文创商业、社区民生、艺术文化”三大主要内容植入项目之中,打造有内容、有趣味、有温度、有未来的全新生活方式。
强调“共享、放松、自由”理念,建筑二层屋顶被改造为了一个露台,可以用来冥想静思,也可以用来举办派对,建筑师希望人们身处其中可以以松弛的状态面对与之共享的新旧友人,享受时间慢下来的自由精彩。
#18
今潮8弄
石库门创意保护,旧空间承载新艺术
由8条弄堂内的60幢石库门房屋,以及8栋包括公益坊、颍川寄庐、扆虹园在内的历史保护建筑和新增建筑组成。居民和艺术家、文创店主、游客在同一个空间里互为背景,上海的本土性和国际化在保存完好的里弄空间中纽结在一起,形成了不可思议的空间景观。
设计在重塑“今潮8弄”风貌的过程中,同时用现代文化、艺术的手段提升街区,将其打造成一个沉浸式演艺场地,诠释和演绎当下的生活潮流,赓续海派文脉。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其美设计”(ID:mayho-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