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嘉兴官仕文人李日华的绘画与收藏

晚明嘉兴官仕文人李日华的绘画与收藏


2022年10月,台北故宫博物院将推出年度重磅大展“写尽繁华——晚明文化人王世贞与他的志业”。展览还未开始,就引起了文化艺术界的高度关注。展览力图通过文物藏品呈现王世贞(公元1526~1590年)这位明代中晚期文坛盟主的一生志业,讲述他如何在当时的区域竞争中,带领苏州,与安徽、上海等新兴势力,进行精彩多样的文化角力,自己又如何积极主导各式艺文活动,成为文化品味认证的权威,引领起一片流行新风潮,从而塑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图景,带领观众一窥晚明的文化盛况。



艺事繁荣的晚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阶段,也日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作者林逸欣以晚明嘉兴官仕文人李日华(公元1565~1635年)为关注对象,通过研究其生平交友、文艺创作、赏鉴品评、画论观点与实际的作品收藏等,探索其个人的文化品位兼论晚明江南地区绘事的发展状况与争论议题,为我们了解晚明文化,特别是江南地区文人圈的图景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本文节选自《美成在久》第9期『味水轩赏珍:明代嘉兴李日华的绘画』一文,作者时为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艺术史与考古系博士研究生林逸欣#




李日华生于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卒于思宗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字君实,号九疑,别号竹懒。生长于嘉兴地区一个传统文人家庭。他在求学阶段受儒家教育,官职生涯中也秉持经世济民的儒家政治理念。在儒家文化熏陶下,李日华的文艺观念受到深刻影响,儒学成为他个人美学品位塑造的重要基础


李日华肖像

无款

明代

册页,纵41.9厘米,横27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在李日华现存著作中,多为平日审阅赏鉴书画古物的心得记录,如《六研斋笔记》《紫桃轩杂缀》《味水轩日记》和《恬致堂集》等多部书籍。他在著作中不仅详细记录作品的题跋诗文与艺术风格,还陈述他个人的赏鉴过程。由于赏阅的历代法书名画众多,且评论客观详实可信,故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后世在讨论书画作品时的重要参考文献


行楷《六研斋笔记》卷(局部)

李日华

公元1626年

手卷,纵23.5厘米,横550厘米

美国王南屏玉斋藏


李日华与江南文人雅士交游热络。在冯梦祯、钱谦益、项元汴家族、董其昌和程季白等人的介绍帮助下,他开始接触历代书画名迹,耳濡目染地训练起自己的赏鉴眼光,培养出个人的文化品位。由于本身具有文史经典背景,李日华的鉴藏眼界比普通人更为扎实、通融


尚友图(画中人物包括李日华、董其昌、陈继儒、鲁得之、智舷和项圣谟)

项圣谟、张琦

公元1652年

立轴,纵38.1厘米,横25.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李日华鉴藏印章集锦

李氏不仅品评赏鉴书画作品,也从事绘画创作。大体而论,李日华的绘画题材主要有仿古山水、描绘自身环境与表征文人身份的特定植物图像(如梅、兰、竹等)。显示出李日华在绘画创作上,从师法对象、绘画主题到表现手法,无不遵循古代文人传承下来的精神与旨趣,反映出其深受文人绘画美学的影响。


荷花

李日华

明代

立轴,纵70.5厘米,横26厘米

美国王南屏玉斋藏



鉴藏态度


李日华对书画收藏态度一事曾云:

先贤手墨,虽是绝代瑰宝,不当与珠玉同列。士人视之,尤其祖先之物,即贫甚,当竭力购之。又如释子,遇佛菩萨遗迹,自当不恤髓脑,为之拥护。”


可看出,李日华对于古画法书的收藏保持一种积极态度,即后世文辈应竭尽全力收藏古代书画。他了解这些书画并非“无价之宝”,知道在现实社会的市场行情中,这些古代书画虽价位很高,却并不适宜与金玉珠宝相比拟。古画的收藏价值并非金钱所能衡量,其价值核心应是读书士人对古圣先贤的仰慕与崇拜藉由保存书画文物而与之心神交流,赋予其高度的文化价值意义。

书画赏鉴收藏的首要问题是作品的真伪断定。李日华对此持较宽松的态度。他舍弃以物质金钱为衡量评价标准,而是站在文化艺术传承的层面来赏鉴古代书画作品,进而收藏保存。

在他眼中,摹古、临古、仿古,既是学习传统书画的方法,也是藉以追摹古人艺术创作的理想与操守的机会。临书仿画是传统文人喜爱的消遣方式,与读书士人有着密切关系。李日华对传统的书画学习模式非常了解,并以此为赏鉴的前提认知,所以才能在面对浮浅可笑的书画伪迹时,仍能从中找寻古人的艺术精神,并且似乎想藉此训练其个人赏鉴的眼力,从寸灵默游间,重新探索古代书画家们的创思巧意。

李日华的好友吴雅竹曾以传黄公望作品《松溪草亭小景》向他质银,虽然最后鉴定出此作非黄公望真迹,其款识印记俱伪,但李氏却认为此画作者“笔法苍古疏宕,断不出俗手”,虽非黄公望遗作,但也不失为一幅佳作而加以收藏。


收藏来源


李日华的绘画收藏来源有多方面:首先是李日华本人购买的作品。李氏曾在北京与南京两地为官。京城中聚集着贩卖古董书画的商肆,李日华在公余之际,常来往其中找寻收购书画作品。其日记中多处记载,他闲居嘉兴“春波里”时,经常来往于南京,在穿梭大理寺旁的古董书画商肆中,曾有幸收购到难得一见的宋代郭熙巨作。


其次是委托他人购买。李日华的交友圈多属地绅名士,其中不乏收藏名家。李氏热衷参与各方文人雅士举办的各种赏鉴活动。席间若观赏到心仪作品,总有纳为己有的欲望,但又碍于鉴藏家间的情面关系,不便当面直接洽谈,于是就有了中间委托人的出现。


例如他心仪同乡嘉兴项家所藏赵大年作品时间长达二十余年,碍于情面不便自己出手接洽,便委托同是好友的收藏家盛德潜说项,但不幸遭到项家婉拒,直到项晦甫重病后,才托其朋友鲍老,将此画托购给李日华。双方竞相托人居中协调,都不亲自出面完成交易,或许是同为文人雅士身份的两人,都不想被划上势利商贾的形象而出此策。


再者就是客人持画卷向李日华求售质钱或易米换粮。在其日记中,最常见的部分就是某人持书画文物来质银。例如“客持赵子昂(赵孟頫)《黄庭换鹅图卷》来质钱”或“周秀岩持黄子久(黄公望)《山水卷》来质”。李日华虽然在其日记中记录这些交易买卖,但他仍很小心隐讳,没有记录下交易金额,或许对于读书士人出身又具官员身份的李日华来说,仍有迈不过的心理门坎。

李日华收藏的另一来源是友人门生间的赠送。在文人书画收藏的传统中,收藏家除将作品留作自我观赏之外,还有一部分用于人情应酬,最常见的莫过于文人间的书画互赠和诗文唱和。例如“沈翠水贻余倪元镇(倪瓒)小景一幅”“盛德潜以沈石田(沈周)仿倪元镇小景归余”和“吴雅竹又贻余唐子畏(唐寅)菊枝一帧”。沈翠水、盛德潜与吴雅竹等人,皆为李日华日常生活中的亲朋好友,其中沈翠水与其有姻亲关系,盛德潜与吴雅竹身兼书画商与收藏家,均常与李日华来往,相互讨论赏鉴书画心得,彼此交情匪浅,进而相与书画赠达。


外,还有一种即是将书画作品馈赠亲友,作为送行、贺婚、祝寿的礼物。在李日华的收藏来源中也有这种情况,例如在李氏寿诞时“樵逸又以唐子畏黄花翠竹图为余寿”。这类文士的书画赠达交往中,主要不在于获取金钱或物质的报偿,而是纯粹出于亲朋好友间的情谊,或是成为文人间加强感情联络的交际方式。

在文人应酬中,相当一部分书画带有人情互偿或代替金钱的性质。例如“张嘉林以谢樗仙(谢时臣)渔村小景一轴为节饷,乃仿梅道人(吴镇)笔也,颇苍郁有气”。在日记中,李日华明确指出张嘉林以画为节饷,虽不知此“节饷”为何物,但可见书画作品作为金钱代偿物的功用,在这个过程中,书画作品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交换价值。


另外,李日华以才华出众名扬嘉兴,又具有官职身份,所以文人名士经常请求李氏为文。如项又新曾以黑缘绒一端、靖窑白瓯四只、文徵明《行草书独乐园记》一册、陈淳《花石》一幅,以之馈赠李日华作为祝寿其母六秩大寿的润笔。




藏品功能


李日华收藏的书画作品,最重要的功能是在其斋轩中焚香煮茗以为自赏。他在日记中明确记载“风雨如深秋,虚堂无事,因出所藏元人六逸妙迹展观之”。他收藏的书画品项,自然也同样可作为亲朋好友间的礼物,互赠交换。


他曾视书画为装饰屋舍的佳品。嘉靖年间的某一除夕夜,李日华就把他所藏文徵明作品《寒林钟馗》拿来装饰屋舍,以资庆祝新年的到来。此种将书画作为腊月助岁之乐的雅兴,超出传统的艺术鉴赏功能。李日华不以大众平民日常所见的钟馗图像或世俗民间版画为饰,反而挑选文徵明的绘画迎接新年,足见其文雅名士的风流品位


寒林钟馗

文徵明

公元1535年

立轴,纵69.6厘米,横42.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书画收藏的另一功能是为当代画家提供学习范本。面对晚明江南藏家的兴起和艺坛绘事每况愈下的情景,李日华亦期冀藉由收藏古代书画作品途径,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优秀的学习范本。李日华大方地展示其书画收藏,以供当代画家赏鉴学习。


他栽培弟子鲁孔孙即为一例。鲁孔孙为嘉兴画竹名家。他模仿古代名家的书画作品几乎都来自李日华的收藏。通过长期的观摩学习,鲁孔孙的画竹成就最终达到“无不以为宋元诸公”的境界。作为收藏家的李日华,并不会将古画名品藏诸于己,而是大方地公开展示,让当代画家们从中鉴赏学习,藉以提高艺坛的创作水平。




典藏品位


在李日华的藏画中,可看出李氏对于文人画品位的偏好。虽然各幅画作的收藏时间前后不一,但是经过按朝代排列之后却可以发现,其收藏几乎可成为一部从唐代至晚明的中国传统文人画史。背后的原因即他对绘画创作者文化修养背景的深刻了解。李日华的文人画品位并不是以画家的创作态度、创作过程或社会地位为依据,而是以画家内在的读书修养气质为焦点


在李日华的收藏中,唐宋绘画作品共计十件,包括王维、司马光、郭熙、李公麟、米友仁、赵令穰、温日观等画家。他认为王维之所以成为文人画之祖,无关于他的绘画形式与风格,完全是因为他能“吟得数首诗”,否则不过是个“琵琶伶人水墨画匠”而已,这种观点亦成为李氏文人画品位建构的基石。


江山雪霁(局部)

传王维

未记年

手卷,纵28.4厘米,横171.5厘米

日本小川氏旧藏

至于司马光、李公麟等人,曾经都是与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交往密切的文人雅士,皆属北宋文人集团。李日华曾说:

“苏轼……米芾……文同……读书谈道,非区区习绘事者,止因胸次高朗,涵浸古人道趣,多山川灵秀百物之妙,乘其傲兀恣肆时,咸来凑其丹府,有触即尔迸出如石中爆火,岂有意取奇哉已。


他呼应文人创作者不应局限于绘事,而应饱读诗书。只有这样,其创作质感才能包罗万象,清新脱俗。在宋末元初的画家中,李日华有幸收藏到温日观的传世经典《水墨葡萄》。温日观的画作至今流传甚少,在当时书籍著录中亦不多见,李日华将其纳为收藏,可看出其与众不同的眼光,对于此类“随手洒落略不经意者”的写意作品,李日华目为“神品”。

李日华对于当时占据北方建国的金代的文人士大夫的作品,也投注以热切的眼光。在其收藏中,武元直的《赤壁图卷》即为一例。武元直,字善夫,生卒籍贯均无考,金章宗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5年)名士,与当时重要的文人画家赵秉文相善,同为金代著名的文人士大夫画家。他的传世作品《苏轼游赤壁图》,初误传为朱锐所作,后据元好问《遗山先生集》题赵秉文的书跋中,才发现原作者为武元直。对于这项考证,李日华曾有记录。看得出,李日华并非一味地盲目收藏,而是经由欣赏、考证和鉴定的过程,来增加其收藏作品的艺术性与精确性,因而不失学者本性


赤壁图卷(局部)

武元直

金代

手卷,纵50.8厘米,横136.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元代绘画作品收藏方面,李日华以赵孟頫、赵雍父子、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和元末的马琬、赵原等传统文人画为主要目标。赵孟頫流传至明代的画作众多,李日华在平时的赏鉴活动中,经常观赏到赵氏之作,并且在画上写下题跋。例如至今仍流传在世的《鹊华秋色图》《水村图》《二羊图》等名作。


二羊图

赵孟頫

约公元1300年

手卷,纵25.2厘米,横48.7厘米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虽然赵孟頫山水、人物、竹石、骏马无一不精,但李日华只收藏了赵氏《黄庭换鹅图》与《枯株嫩筱》两幅,仍选择文人画传统中所盛行的古贤逸士与墨竹的题材。对于赵氏其他题材的作品,如人物或骏马,因为其画题并不符合他的品位要求,而只予以称赞并未收藏。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赵孟頫之子赵雍的作品收藏上。赵雍善山水,师法董源,以人物鞍马为名。但李日华并未以其著名的人物鞍马题材为收藏对象,反而收藏了一幅《雅集图》。这幅作品包括赵雍的绘画、杨维祯的书法、杨竹西的题记,以及马琬等人的题跋。图上出现的诸家名公,皆为元季当时才情出众的君子名士。李日华的收藏意图,已经不是想要收集赵雍的代表作品,而是倾慕在画作中所记录的元季文人雅集的风流往来与高尚品味。这些归隐雅士的活动更贴近李日华辞官归乡悠游田里、以法书名画自娱的心境。


明中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提出个见解,将赵孟頫、吴镇、黄公望和王蒙厘订为元季四大家另外将高克恭、倪瓒、方从义列为四家之后的逸品画家。董其昌则确定黄、吴、倪、王为元季四大家,并将黄公望置于四家之首。可知晚明时元四家在艺术史上的定位已经成形,并在画坛或收藏界,逐渐成为学习或鉴藏的经典模范。李日华藏品中有一幅黄公望的山水小景。他在记录说明了黄氏作品的收藏价值是如何在文人雅士的赏鉴中成形,他说:

“予有一幅乃九龙冷道士(冷谦)之物,道是以贻王舍人孟端(王绂),孟端以归沈启南(沈周),启南征题于吴匏翁(吴宽),因留吴斋中,不及取而启南化去,匏翁捐馆时遗命子孙必归沈后,竟不知落谁何手,余甲辰春得于吴门,上有杨少师士奇、朱翰林善并匏翁三跋,真罕物也。”


冷谦、王绂、沈周、吴宽、杨士奇和朱善,这些文人雅士从元末至明初,都曾收藏鉴赏过这幅黄公望的画作,李日华在这详细叙述此画的流传收藏过程,正是表明黄公望的作品是如何在传统文人画中被赏鉴,当他收藏这幅画时,也直接地展现出与这些文士前辈们相同的赏鉴品味,承继着传统文人画的典范。

对于吴镇,李日华似乎更有好感。一方面可能与他和吴镇同乡有关,另一方面吴镇“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的审美趣味更能吸引李氏。所以在他的藏品中吴镇作品最多,尤其是竹石图多达十余轴


竹石图

吴镇

公元1347年

立轴,纵90.6厘米,横42.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身处同乡,李日华或许能够容易地收寻到吴镇流传于世的墨迹,另一方面,无论是李日华,或可说是所有的嘉兴人,经由吴镇画作的收藏过程中,对于当地的文化,进而形成了一种精神自傲,一种文雅品位的传承。


墨竹谱册(局部)

吴镇

公元1350年

纸本墨笔

册页,纵40.3厘米,横5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倪瓒画作收藏方面,李日华采取搜奇的态度,即专门收藏“不类平日所作”或“仅一见耳”等稀奇之物。正如李氏自己所说,他平日赏鉴倪画不下三四十幅,可见当时倪瓒画作流传之多。李日华不随波逐流,虽然其他人同样收藏倪瓒的画作,但李日华的收藏却一反常道,凸显其收藏品位的独特。

琪树秋风图

倪瓒

元代

立轴,纵62厘米,横43.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陈继儒为董其昌好友,亦为晚明江南著名的批评家与收藏家,对书画赏鉴眼光甚高,影响甚巨。他曾经对索观李日华所收藏的王蒙画作赞赏有加。居于苏州一地的两位文人画家赵原、马琬,在元末明初朝代更替的文人画传承中占有不可小觑的地位。他们的生平经历与绘画风格,近年来的研究已经渐渐略有雏形。晚明时期李日华早已独具慧眼收藏赵原、马琬的画作,填补了传统文人画史上空缺的一页。


陆羽烹茶图

赵原

元代

手卷,纵27厘米,横7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日华元画的收藏中,较特殊的有方从义与其弟子林卷阿的书画作品。方从义为道士画家,所作山水,笔致跌宕,意境苍茫,虽为道士身份,但仍受到黄公望、吴镇等人的赞赏,且工诗善书,博得了李氏的青睐。


神岳琼林图

方从义

元代

立轴,纵120.3厘米,横55.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至于林卷阿,更是画史上默默无名的画家,但是李日华却能从收藏作品题跋中,重建其生平交友,填补了方从义绘画风格之流裔。《秋山草堂》是其元画藏品中的另一佳作。


秋山草堂

王蒙

元代

立轴,纵123.3厘米,横54.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日华藏品以明代为多,特别是苏州一地的书画家,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吴派”占其大宗。其原因自然是生处时代相近,先贤遗老们的书画作品仍大量遗留下来。另一个因素即为嘉兴一代的风俗民情与文化传承,自明初以来就深受苏州影响。传统苏州人对于文化赞助与收藏的兴趣,很明显是出自于对本地文化与艺术传统的某种文化自傲。


虽然晚明时期吴门画派在本地已呈疲弱状态,但身处嘉兴的李日华,却承续着苏州文人画的品位与传统,大量且有意识地收藏。从明初的王绂、沈周的前辈画家杜琼与姚绶,到沈周、文徵明等“吴派”创始者、谢时臣、苏州的职业画家周臣和唐寅,以及文徵明之友、同侪和弟子的陆治、陈淳和钱谷,最后至16世纪后期文氏子孙与追随者的文嘉、文伯仁、居节和侯懋功等人的书画作品,凭借着一己之力,尽力完成了“吴派”系统的传承,接续着苏州文化遗韵。

李日华的绘画鉴藏作品由传统文人画构筑起来,以“吴派”或“苏州画派”为核心。对于画史上的其他风格流派,李日华却有着自身的偏好。在其藏品中有郭熙的《秋山行旅图》与《扶桑晓日图》,又收藏了曹知白、唐棣和姚彦升的作品。由此可知,李日华除了喜好传统文人画,还特别钟情于李、郭风格的绘画。收藏李、郭风格绘画的动机,或许与他为官一方有关。


李日华的为官生涯,始自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登进士后。虽然李日华慕往闲人隐士之生活,但从他历任官职看来,其仕途似乎颇为飞黄腾达,可看出对于仕宦一途仍有企图。在其文集中虽很少言及官场,但在官场中与达官贵人相互来往必不可免,或许正因为身处这样的环境,其收藏品位受到影响,因而对李、郭风格绘画产生兴趣。


李氏以独到的赏鉴眼光与文史知识,重新发现了若干不为人知的绘画风格,加强了个人收藏的独特性,在众声喧哗的晚明江南艺坛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眼光与品位。然而历史并没有给予其应有的对待,或许对于后世来说,传统文人品位可能已近乎迂腐陈旧而不值一观。


本文通过研究李日华的绘画鉴藏与评论,希望能够让人重新反思传统文人画的意义与价值,再次发掘其在中国艺术史上的特殊地位。



本文编辑:合一
文中图片皆采自《美成在久》第9期
『味水轩赏珍:明代嘉兴李日华的绘画』

《美成在久》创刊于2014年9月,是国内权威的亚洲艺术品收藏杂志。刊名“美成在久”,出自《庄子·人间世》“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欤。”寓意世间一切的美好事物,都需要长时间的打磨才能够形成;有物有则,方能水到渠成。


国内零售价每期100元,全年共6期,年价600元;直接向本刊发行部订阅,年价享8折优惠。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订阅《美成在久》2022年全年刊 



2022年第2期

宋代玛瑙花口托盏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订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成在久”(ID:zwmeichengzaiji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