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天山部分属于天山东段,如今的哈密还为此修建了“新疆哈密天山国家森林公园”,其中有美景与丰富多样的物种。
玄奘时期的天山南麓,正处于佛法兴盛之时,以屈支为例,就有“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从君王到百姓无一不受经听法。
昭怙厘寺遗址。图/Wikipedia
据说,城内的东昭怙厘寺有玉石,其上有佛足履的印迹,这似乎也可以看作佛法周流普渡的隐喻。
《晋书·西戎》记载:“龟兹国,西去洛阳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
龟兹古城遗址。图/视觉中国
东晋高僧、中国第一位“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即诞生于此,他与真谛、玄奘、不空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并位列其首。
当时,龟兹已成为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佛教传播的中心,为西域三大佛国之一,并诞生了佛教文明的伟大遗产——龟兹石窟。
据统计,龟兹石窟遗址共有 10 处,洞窟总计 600 余座,是世界级大型石窟群之一。
其中,地处今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公里处的克孜尔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靠西的大型石窟。
克孜尔石窟。图/视觉中国
克孜尔石窟分布于明屋塔格山南麓,山下有渭干河自西向东流过,隔河可远眺却勒塔格山。其中保存壁画的洞窟有80 个,壁画保存总面积约 4000 平方米。
但在历史上,它曾经历过几次巨大的“创伤”,如战乱,宗教排他性的破坏,以及西方国家的肆意盗取。龟兹壁画研究员曾远赴德国柏林,拍摄流失海外的西域壁画,发现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龟兹克孜尔石窟壁画。
克孜尔石窟中的一些壁画。图/视觉中国
它们让我们窥见了属于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却又融合了其他文明的更博大精深的文化和艺术。观赏这些壁画时,我们仿佛也正在这个西域佛国中畅游,感受着历史,也追寻着那些逝去的记忆......
玄奘的身影已渐行渐远,其他的信仰者依然行走在这条响着驼铃和马路声的道路上。
那些停留下来的人将他们所领悟的真理,以浅显又明快的图画,绘在幽暗洞窟的壁上,期待着这生死大海里的小小舟楫,能将更多的人渡至彼岸。
-END-
文、编辑丨陈芷晴
封图来源丨视觉中国
引用内容来源丨《丝绸之路》
点击下图,跟图书君去别处转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家地理BOOK”(ID:cngbook36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