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如何从弥漫海洋中崛起,成为“未来之城”?

东莞,如何从弥漫海洋中崛起,成为“未来之城”?


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


东莞,是全国最早抓住改革开放机遇的城市之一,东莞是科技之城,是打破沉疴的“未来之地”,东莞是华为的新基地,是鸿蒙系统发布的地方,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不可或缺的那一部分。


东莞的地理位置概述图。绘图/Paprika


拥有近千万人口的东莞,夹在蓬勃发展的广东省省会广州与“迈阿密与硅谷混合体”深圳之间,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之后,它如今已经跻身全国15座新一线城市名单。

1600多年以前,这里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180多年以前,这里是海上国际贸易的闸门,是通向南中国内河航道的钥匙;40年以来,这里是中国制造业的重镇。


这里是东莞,是从海洋中崛起的未来之城。

再造东莞,正逢其时

东莞,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文史大家杨宝霖先生曾在《东莞沿革》中,这样描述东莞:“东莞立县,历史悠久,随着王朝的更替,区域的变化,为郡为县,或大或小,忽分忽和,或废或置,变化多端。”


这即是东莞自古以来的最大特点:历经无数的蜕变与新生。

把时间回溯到约十万年前,东莞所在的珠三角地区,还是一片海洋弥漫。


那时候天高海阔,如今三角洲上星罗棋布的台地与山丘,那时只是浅海中大大小小的基岩和岛屿。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记载:“古时五岭以南皆大海……其后渐为洲岛,民亦藩焉。


时光流转,距今大约5000年前,蚝岗人——最早的东莞“市民”,在珠江三角洲开启了他们惬意的原始渔猎生活。


那时候,东莞的核心莞城,只是悬于浅海中的一座小小岛屿,虎门镇和长安镇大都在海平面下。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因为地处咸水、淡水交汇之地,鱼虾贝蟹聚集,退潮后,海滩上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贝类。东莞的先民们靠捡食这些海洋软体动物,就可以轻易填饱肚子。


 珠江是三江汇集、八口入海之处,图为珠江虎门入海口远眺,水面为狮子洋。摄影/吴学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修筑了东江堤、西湖堤等围堤,加速珠江三角洲河网水系的形成,泥沙在河床和河口迅速沉积,大小沙洲连接成片。

东莞的石龙镇、石碣镇、中堂镇、麻涌镇等都是沙泥淤生与人工围堤共同塑造出来的大小沙洲。


文明之火照亮了东莞前行的道路,从水中诞生的沙田深厚肥沃,人类在此聚居繁衍,围垦耕种,渐渐把这片曾经的蛮荒之地建设成人类的家园。

航拍东莞石龙镇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东莞铸造出了中国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奇迹。被公认为“城市母体”,也就是城市的“黄埔军校”。从东莞分离出来的城市,无一不成为后来的超级重镇。


南宋,中山、珠海、澳门从东莞分出去,设立香山县;明万历年间,香港、深圳析出,另设新安县。

东晋时期的东莞名为“东官郡”,它包含了今天的东莞、潮州、汕头、惠州、深圳、中山、珠海、香港、澳门等城市。绘图/《中国历史地图集》

除了分离出各大重镇,东莞本身也一直是繁荣的商业中心。


唐宋时期,十万海外客商云集广州,广州成了货通天下的东方大港。东莞地处珠江口的交通要冲,成为岭南沟通海洋的门户。外国商船进入广州,需要先经过东莞,再进入广州;从广州出发的中国商船也必先经过东莞进入南海。


明永乐年间,不少东莞人随着郑和的船队下西洋。明正统之后,东莞南部地区成为东南沿海最重要的贸易区域,被外商称为“贸易岛”。


东莞南部的滨江地区,今天也有极高的城市战略地位。


嘉靖年间,东莞鸡栖、屯门、虎头门是广州府夷船的主要泊口。清代,虎门、镇口、石龙成为粤海关的重要税口。东莞逐渐发展成为岭南海贸重要地区,出产莞香莞草、烟花爆竹等商品,通过海上丝路参与全球贸易。


时间来到19世纪,中国历史的车轮开进了虎门浅滩,虎门销烟事件也成为了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历史书上大概是这么描述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人熟知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却很少有人知道,虎门就在东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82年过去了,林则徐的话语余音犹在耳畔。

在今天,东莞是唯一夹在两个一线城市之中的城市,从中心城区出发,到深圳的宝安机场只需要一个小时车程,到西北边的广州白云机场也只需要一个半小时。东莞所处的位置连接广深港,是“车轮上的城市”,公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千米2.14千米,在全国领先。


东莞,“车轮上的城市”。

今天,这个城市站在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新经纬线上。它用“一核三带十区”为自己导航,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为自己定位,在广深港澳四大核心城市的环绕中再次实现了跨越。

东莞的核心,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产业园区,更是生态科技的栖息地,它就是——

松山湖

从松木山水库到松山湖

晨间绕松山湖转上一圈,你会被这里的闲适静谧深深吸引。蜿蜒曲折的近湖小道,上空悬浮着若有似无的氤氲水汽,晨跑的人们大口呼吸着微凉的空气。

松山湖是镶嵌在东莞中南部的一片水域,在园区建立之前,它有另外一个名字:松木山水库。从地图上来看,松木山水库形状狭长,库岸曲折,水体犹如无数细长的触手向岸上延伸。


20世纪50年代末,水库修成。至今,环绕水库四周的土地已经历了几度易改,不过最早的时候,由于内涝频发,当地农民不得不等到中秋节后的枯水季才开始种植晚造水稻,但这样一来,不仅作物收成要推迟到下一年的春季,而且往往收成欠佳。

所以当时,修建松木山水库是为了解决片区农田夏季内涝的问题。


松木山水库老照片。供图/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然而80年代,工业化的春风开始吹向东莞时,松木山水库一带也不例外。
 
原本居住在水库附近以种田、养殖为生的村民开始进入工厂成为工人;原本保卫水库的土瓦平房也逐渐被独栋多层的住宅所取代,毛织机器夜以继日运作的声响成为村民们最熟悉的声音。
 
东莞人抓住了时代和地缘赐予的良机,让东莞从一个种水稻、甘蔗的农业县,迅速蜕变为一个GDP超过八千亿元的国际制造业名城。21世纪初期,在东莞默默伫立了四十多年的松木山水库摇身一变,被规划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雏形。
 

松山湖的特殊之处在哪?
 
把松山湖产业园区置于更广阔的地理版图看,它位于中国南部经济带——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经济走廊的中段。
 
在这条黄金走廊上,香港是国际重要的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之一,深圳、广州是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一线城市。地处中段的松山湖,则可以方便地承接来自香港、深圳、广州三地的经济和产业辐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如果说深圳因为特区建设而“开了窗,点了灯”,深圳性就是人性;那么就东莞而言,松山湖更应该表现为一种“人类欲望变化的结果”,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同时,构建出了全新的后工业时代的社会文化、产业文化和城市文化。


而此后华为的入驻,也印证了松山湖规划逻辑的正确性,直到现在,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仍然是松山湖园区发展得最好的产业之一。

生态环境

2000年前后,东莞“世界工厂”的美名愈发为人所知,但是在建设松山湖园区时,他们依旧把生态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

从飞机上俯瞰,松山湖这片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平缓丘陵环抱,水库如一颗人鱼眼泪掉落其间,被当地人宠成“幺女”,赞其天生丽质。


清晨时分,如果你在松山湖的月荷湖公园尝试观鸟,不到两小时就能观察到乌鸫、鹊鸲、小白鹭、环颈鸻、黑水鸡、棕背伯劳在内的20余种鸟类,它们在湖边大大方方地梳理羽毛,毫不避讳这是一个被人类“占据”的地盘。


这里保留了丘陵、山地等复杂地貌,所有的道路、房屋都依照自然的坡度、曲线进行设计。没有削山填谷,也没有推山造城,浩浩荡荡的推土机在松山湖面前收起了尖牙利齿。

水一直不变,人一直不厌,数十年岁月恍如瞬间。

有人说,东莞是一个“一夜暴富”的城市,也有人说,东莞“由工厂和酒店组成”。媒体报道说“东莞塞车,全球缺货”,它在世界加工领域炙手可热。

东莞,从悠久的历史中走来,它满怀豪情,向辽阔的未来走去。



中国国家地理全新力作《发现松山湖》现已推出。

点击图片购买


《发现松山湖》由中国国家地理团队实地采写,对松山湖区全方位进行系统、完整、全新的介绍和文化梳理。



从历史、生态、科技和生活等四章进行解读,梳理呈现了松山湖科技园区的历史文化与风貌,以全新、全面的视野呈现当地独特的面貌。


点击图片↓ 发现松山湖,领略科技之城东莞的魅力

 -END-

文丨陈芷晴、武治宇

封图来源丨视觉中国

参考资料丨《松山湖》

《风物中国志 东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家地理BOOK”(ID:cngbook36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