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的美艳,古装剧连1%都没演出来!

中国服饰的美艳,古装剧连1%都没演出来!


近年来,沉迷汉服的年轻人们反而越来越多,也由此催生了各种问题。


和服汉服傻傻分不清?觉得古装剧里的衣服就是当年所流行的服饰?

大部分人对于中国历代服饰的认识,好像都来自于古装剧

但古装剧被吐槽乱给演员穿衣服——平日里穿着吉服到处乱跑的镜头,也不是一个两个了。

那么,在无论影视创作还是文学创作中,一旦涉及到某个特定的时代,要怎样确定一个造型,给他们穿什么服装、用什么样的头饰呢?


除此之外,更深入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样式?它都是受什么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又是基于什么因素而改变的?

从掩形御寒到精致美观,中国服饰文化发展了千万年,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舞剧和电视剧中的中国服饰

只此青绿

今年央视春晚,以中国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创作出的舞剧《只此青绿》火了一把。

舞蹈动作和演员神态展现了东方式的温婉;高耸的发髻与蓝绿相间的服装,是层峦叠嶂的写意表达。


▲ 《只此青绿》剧照 图/中新网

画作,真的在舞台上“活”了过来。

观看这场舞剧时,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舞者的高簪发型。唐宋时期女子都流行高髻,舞剧中演员的发簪形似山峰,接近唐代的半翻髻、抛家髻


▲ 梳高髻,着半臂长裙披帛、重台履的贵族妇女和捧持生活用具的侍女。(唐永泰公主墓壁画)


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从早期高耸轻俊到后期流行用假发做义簪,便显得蓬松。

抛家髻造型,《新唐书·五行志》中有所记载:“唐末京都妇人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时谓之抛家髻。”而半翻髻在初唐时就流行,唐代宇文氏《妆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半翻髻由翻荷发髻演变而来,造型如翻卷的荷叶,尤其是侧面看时最为相‍似。

除了发饰之外,《只此青绿》中的服饰更是令人赞叹。

在整部剧中,人物所着服饰为宋代工艺人的服饰造型,主创团队采用不同种类的棉麻布质,从服装的款式上强调宋代美学的雅致感。

用石青与石绿作为底色,让袖子叠搭一起时犹如山峦起伏。裙型将襦缠绕至腰间,用其层叠感形成山峦层叠之势。


▲ 《只此青绿》舞者 孟庆旸


实际上,不同时代的服装面貌是非常多样的。这当然是因为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文化交流、起居方式、战争、科技、政治、经济的影响,甚至纺织技术、气候变化的影响。

汉代服装什么样,唐代服装什么样,清代服装什么样,大家通常会有个笼统的概念。

但是,人们可能不会注意到,在同一个时代之中,在不同的、具体的小时段,服装也有变化。

好比说唐代,插画家燕王画的这个示意图可以带大家进行分辨:



▲ 从初唐到晚唐的男女装变化 图/插画家燕王


上图中男装和女装其实分别是同一种服装,但是从初唐到武周、盛唐、中唐、晚唐,一直在发生改变,包括穿衣人的身形胖瘦、发型高矮,衣服的版型、纹样,袖子的宽窄,袍子的长短,都在变化。

延禧攻略

前几年,古装电视剧《延禧攻略》大火,关于剧中服饰的讨论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 《延禧攻略》电视剧海报


人们发现,这部剧一改之前古装剧喜爱的大红大紫,无论从服饰到妆容都改用淡雅的色调。令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个理所当然的疑问:清代的服饰到底该是怎么样的?

明、清两代的服饰面貌有较大差异。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又不一样。

▲ 清朝男女的礼服


上图是清朝汉族男女的礼服。


男装是清式的朝服和补褂,外面是补褂,里面是马蹄袖的朝服袍,和元明时的下摆打褶的“贴里”有渊源关系。女装直接继承明式,外边是青色霞帔,之下是大红圆领蟒服,圆领、帔子甚至可以远溯唐代。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来源的服装同时存在于一个时代的男女身上,这是在一个文明构成比较复杂,文化交流比较多、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比较大,同时历史传承性又比较强的国家会发生的情况:男女差异越来越大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1662-1735)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或达一尺多,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

在《延禧攻略》中,这种“云肩”就总是出现在角色的日常服饰中。

▲ 《延禧攻略》剧照,魏缨络的云肩

但其实,云肩本是汉装元素,在旗装中原本不存在,清宫中一些汉装嫔妃形象或者汉装元素绘画中,偶尔会出现云肩,比如乾隆万国来朝图里的汉族嫔妃。

 

但清代的后妃旗装确实也用过云肩,不过可能不在乾隆朝。道光的孝全成皇后有两副便装像,头上梳的是当时流行的垂在脑后两侧的架子头,身上的氅衣已经有了滚边挽袖,最醒目的就是都加上了云肩。


▲ 道光《孝全成皇后便装像》,可能是《延禧攻略》里造型设计的重要来源之一

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多至十几道,有“七姐妹”“十三太保”“十八镶绲”诸名,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衣襟上角爱挂金银链饰、耳挖、牙签之类小巧物件,所谓“金三事”“银七事”等,以做工精致斗胜。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清代满族女性的“旗装”(左1、2),汉族女子穿的上衣、下裙的传统装束(右1)

情深深雨濛濛

《情深深雨濛濛》在当年爆火的程度,可谓是占据了几乎每一个80后90后的童年。


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陆家为故事主轴,这是唯一一部涉及抗日战争题材的琼瑶剧。

剧中人物的服饰也是十分可圈可点,从被改良过的“五四装”到颇为时髦的丝巾针织衫以及旗袍……也代表中华民族的服饰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实际上在当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


30年代以来,外国纺织衣料源源输入海口,催行起种种时装,如大衣、马甲、披风、西裙都在沿海成为时尚女装。


上海的大开放使其成了女人的“时装中心”,报章杂志开辟专栏,还约请著名画家设计新装,时装表演也进入大城市视野。这时上海男装西服在教师、学生、机关和洋行办事员的青年人群中已较普遍。

但整个状况,如一般市民和商店店员,尤其老年人,还是穿中装者居多,只是马褂不再盛行。


其实,要比较影视服装和现实服装是否贴合并不容易,甚至难以比较。因为它是两个体系、两个模式,可能要分成影视服装史和历史服装史两个部分来看。

不过近几年来,历史真实在影视服装中越来越被当作比较重要的一个考虑层面和宣传点,因为大家了解越来越多了,对于真实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想要了解历史上真实的中国服饰,这本由沈从文口述、王㐨执笔《中国服饰史》你可不能错过。


点击图片购买↑


2020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曾被教育部列入全国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这本《中国服饰史》为其浓缩版本,是一部可以根据书中断带,检阅华夏服饰的工具书,值得常备案头。

-END-

文、编辑丨陈芷晴、吴缇

首图来源丨孟庆旸微博

参考资料丨《中国服饰史》

南京文旅

《只此青绿》服装总设计阳东霖采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家地理BOOK”(ID:cngbook36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