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起来吧!中国航天

燃起来吧!中国航天

航天,人类的终极出路。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彻底震撼了全世界。随即与美国开启了疯狂的太空竞赛。

20年间,两国取得了无数在今天看依然令人咋舌的成就(1961——苏联载人航天、1964——美国探火、1964——苏联探金等),同时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两国在太空项目中投入的巨大精力可以用病态二字来形容。


△1961年,27岁的前苏联试飞员尤里·加加林乘坐着叫“东方1号”的飞船,第一次冲上了太空。

继美苏之后,中国无疑是航天界最闪耀的新星。

1970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随后一步一步铺开了中国航天这盘大棋。

△东方红一号至今仍在轨运行中。图/视觉中国


此后的几十年间,在稳步把基础科技树点满之后(近地卫星、返回卫星、地球同步卫星等),从2020年开始,中国航天突然展开暴风雨般爆发之势。

2020年6月23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历经26年,完成全部组网发射任务,正式建成。


△北斗系统采用三种轨道,主要服务亚太地区。图/北斗办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发射成功,目标——火星!


△天问一号在深空中发回的自拍。图/国家航天局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发射成功,在时隔长达44年(1976年,前苏联月球24号)后,它再次为人类带回月球样本。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图/视觉中国


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图/视觉中国


2021年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记。

“祝融号”火星车驶上火星表面。图/视觉中国


2021年6月17日、10月16日,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先后成功发射,中国一年中两次送航天员进入空间站。

2021年6月17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 F 遥十二运载火箭搭载着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升空。图/视觉中国


2021年,中国航天发射55次,全年发射次数世界第一。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返回舱成功着陆,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顺利出舱。历经183天,三位宇航员创造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纪录。


△航天员王亚平顺利出舱。图/央视新闻


2022,中国航天还将迎来全新的重大突破。

天宫空间站,全面建造阶段开启!

过去20多年里,国际空间站一直是人类唯一的空间站。

2022年,中国将全面进入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空间站预计将于年内全面建成,这意味着人类将迎来两大空间站同时在轨运行的局面。

△中国空间站示意图。图/中国载人航天


目前规划了6次飞行任务,依次包括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以及“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

其中,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将承担起运送补给物资的重任,为随后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做准备。神舟十四号将搭载3名航天员前往空间站执行建造任务。

年底,“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将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完成空间站三舱合体建造

未来,天宫空间站将展开多达1000多项实验,会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太空实验室之一

火星任务全面深入!

目前,祝融号火星车仍在火星上漫步,它已经将大量的地质数据传给科学家,其中部分内容已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科学刊物上。

2022年,祝融号将继续深入考察任务,验证、测试和收集更多火星科学数据,主要涉及火星空间环境、地形地貌特征、土壤表层结构等,将为中国乃至世界科研界带来火星的全新资料。

同时,如果将轨道器计算在内的话,目前火星上正在工作的还有美国、欧洲/俄罗斯、印度和阿联酋等诸多探测器,人类“探火天团”组成了史上最豪华阵容,它们将为我们带来极为重要的成果,极大增强人类对火星的认知。


△上图:中国祝融号火星车。下图:美国机智号火星车。两个火星车代表着人类探火的最高高度。图/国家航天局、NASA

一个新的大航天时代即将来临,但航天是一个必须依靠多国合理合作的领域,中国,将与世界一起,冲出地球之岛,驶向无边的宇宙之海。


△图/2022中国航天日宣传片

关于航天,关于科学,“科学三分钟”系列,写给值得被关注的普通人,写给曾经渴望或者依然渴望去探索太空的你们。

复制链接,打开淘宝购买:

79¥oEFc2Rp5dJ9¥ 科学三分钟的淘口令

-END-

文、编辑丨武治宇

封图来源丨国家航天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家地理BOOK”(ID:cngbook36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