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你别给我推荐网红打卡地了

求求你别给我推荐网红打卡地了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2022年8月13日,四川省成都彭州市龙漕沟突发山洪,引起全网关注。瞬间倾泻的洪水、被冲走的游客、岸上游客的呼喊...实属令人揪心。


△视频记录下了洪水袭来的瞬间。图/网络

龙漕沟,本是一个无人问津的荒郊野岭,却在社交平台突然走红,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新晋网红打卡胜地。


△社交平台上走红的龙漕沟

然而,龙漕沟属于地质灾害点位的未开发景区,由于其位于龙门山脉的最低点,极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当地居民表示,龙漕沟周围一直有铁丝网围着,沟里路很难走,本地人通常不会选择这里作为游玩区域。


△被铁丝网拦住的龙漕沟,竖有警戒牌标识。图/视觉中国


本次的山洪,源起于当日的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强降雨,由于7-8月是我国大部地区暴雨频发的月份,很容易形成类似此次的山地灾害。

其实,与山洪相关的科普文章到处都是,然而这仍然阻挡不了为了避暑而去野游山区纳凉的人群,原因无外乎觉得山洪并不是很难避免的灾害。

实际上,山洪远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可怕。

山洪,常被忽视的可怕灾害

水火无情,山洪亦然。

山洪,是指发生降雨时,山区溪沟中发生暴涨暴落的洪水。由于山区陡峭的坡面,降雨后水流流速和汇集速度都急剧加快,会在短时间内形成急剧涨落的洪峰。因此相比于城市的内涝性洪灾,山洪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可能更加强大。

△山洪,迅如野兽。图/视觉中国


下雨天不进山,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常识。然而事实情况是,山区天气往往瞬息万变,一秒晴天、一秒急雨。

山区气候条件非常复杂,经常出现山上暴雨、山下无雨的情况。有时候山上已经暴发了山洪或泥石流,而山下的人还根本不知情。

因此,即使是一条看似平静无害的小溪,在雨季也隐藏着巨大的危险。一旦山洪袭来,其巨大的冲击力度别说人类,连桥墩都承受不住冲击。

△隐藏着危险的山涧小溪。图/视觉中国


山洪也并非只是纯粹的河水,经常夹杂着大量的石头、泥沙,因此一旦被山洪冲击,人类根本无力抵挡,也很难试图逃离,只能任由身体与河道里的石头不停地发生撞击。除山洪泥石流外,山区降雨还会有滚石、滑坡、崩塌这一类的灾害发生,每一种都是会夺走生命的可怕灾难。

△水里的巨石是山洪中的巨大威胁。图/pikst

除此之外,山洪之所以常被轻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经常被误认为“好躲”。龙漕沟山洪传播中的视频,直观的展现了山洪的到来有多么迅速:上一秒还远在天边,下一秒已冲至眼前。

因此,在整个雨季,都要尽量避免进山。如果在山区遭遇突发天气变化,需要立即远离河道,当看见洪水已经在远处的河面奔流而来时,千万别别犹豫,往岸上跑!

△被山洪冲进峡谷的原木。图/视觉中国


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导致极端异常气候事件频发,无论是高温还是暴雨,都需要我们时刻警惕。


山洪,有多意想不到?

通常来讲,山洪一般发生在夏季多雨的地区,然而实际上,即使是干旱地带,也经常有突发山洪的出现。

比如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甘肃省,虽然常年缺少降水,却依然会因异常的极端天气而遭受洪水的袭击。

△甘肃位置示意图。制图/地道风物

甘肃省地形狭长,呈手臂状,其东南部有少部分湿润地区,但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或半干旱气候区,比如位于兰州以西的河西走廊,虽然凭借祁连山冰雪融水滋养出了一个个绿洲,年降水量却少的可怜。


△大漠与绿洲,是河西走廊最独特的两种颜色。图/视觉中国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干旱地带,却经常遭遇猛烈的暴雨和洪水、山洪袭击,前几日甘肃多地就遭遇了极强降雨,并发布了山洪灾害气象预警。



甚至于酷热难耐、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同样会遭遇暴雨和洪水的袭击。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其荒芜、暴热、干涸程度都达到了令几乎世间万物都望而却步的地步。67.2℃的最高温、平均10-38毫米的年降水似乎在宣告着这片死亡之地的“生人勿近”。


△塔克拉玛干沙漠,极度缺水的生命禁区。图/图虫·创意

2021年,就是在这样的极旱沙漠,竟然发生了匪夷所思的特大暴雨洪水事件,由于位于其北部的天山山脉南坡二八台河上游发生了大规模降雨,形成了小流域山洪,直接冲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缘地带,所幸并没有造成过大的人员财产损失。


△塔克拉玛干沙漠洪水,中国石化西北油田采油一厂被淹。图/中国石化bilibili


历史上因为轻视山洪而遭难的历史数不胜数,比如著名高僧鸠摩罗什与前秦大将吕光,就曾在行军过程中龟兹国(今新疆库车)遭遇了猛烈的山洪,损失惨重。

库车位于天山南麓中部,同样是气候干燥少雨的旱漠地区,却经常在夏季雨期遭遇来自天山大峡谷的山洪侵袭,1958年,天山西部伊犁河上游库克苏河源头发生极强的暴雨,造成的洪水给库车遭到毁灭性破坏,数百人丧生。


天山“神秘大峡谷”位于位于新疆库车县公路旁,距离库车县城约70公里,红褐色的岩石在狂风暴雨的侵蚀下形成。图/视觉中国

网红打卡地,该适可而止了

近两年,随着社交平台的火爆,类似龙漕沟的“野生网红打卡地”层出不穷,然而大多数这种未经开发的野生景点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比如莫名其妙走红的杭州建德废弃矿洞,在某社交平台的热度非常之高,多位博主都发出了攻略、“种草”图文。


实际上非常危险,里面的结构复杂,空气结构很有可能对人体有害,以及非常的不稳定,具有很高的坍塌风险。

即使是未废弃的矿坑,也有很高的风险,作家刘慈欣在其小说《地火》中对此般危险给予了最震撼的描述:

他恍惚着拿起父亲的饭盒, 走出家门,在一九七八年冬天的寒风中向矿上走去,向父亲的二号井走去,他看到了黑黑的井口,好像有一只眼睛看着他,通向深处的一串防爆灯是那只眼睛的瞳仁,那是父亲的眼睛,那杂音急促地在他脑海响起,最后变成一声惊雷,他猛然听懂了父亲最后的话:

“不要下井……”

目前,建德矿洞已经连夜紧急封闭,但似乎仍然阻挡不了好事者们的热情,仍有博主在试图扒铁门、找缝隙前往。

“洞”似乎是网红们最热衷的打卡地之一,2018年,一位社交平台博主前往云南某野生洞窟探险,回程后出现了重症肺炎,医生怀疑为洞穴内的某种真菌感染导致。


还有常劝常出事的野长城,几乎每年都有擅自闯入的旅客被困的新闻,各大媒体已经不遗余力地科普了野长城的危险性,却依然阻挡不了“冒险”爱好者们的前往。


网红打卡地,该适可而止了。

如果真向往小众冷门的目的地探险,可以选择权威出版公司的杂志、图书进行参考。

比如我们的《发现中国》系列,详细记录了青海、西藏等热门目的地的超多冷门观景地,甄选了各地绝美的自然景观拍摄点。


天不语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在自然的威严面前,还是把那躁动的好奇心收一收吧

-END-

文、编辑丨武治宇

封图、首图来源丨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家地理BOOK”(ID:cngbook36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