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壹贰」- 新造梦者:元宇宙建筑师的城与破

「深究壹贰」- 新造梦者:元宇宙建筑师的城与破

编辑、撰文:子秋

周末画报



元宇宙建筑师的城与破
STEP OUT OF THE BOUNDARY
人们对于元宇宙建筑的构想由来已久 ——建筑师王子乾如是说道。不同于依托虚拟现实和网络技术的“头号玩家”式的世界,一些先锋建筑师正试图摆脱技术想象的局限性,从更广泛的跨学科领域探索元宇宙建筑的边界。




“巴塞罗那城市更新计划”研究设计者:王佳琦、王子乾、姜晚竹

(点击图片查看设计相关内容)

当人们走进元宇宙,终于切身感受到了远古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时的茫然与野心。如何在一片混沌之中塑造空间?于是建筑师的角色在元宇宙中显得格外关键。我们在Decentraland上能够看到或逼真写实、或天马行空的各式建筑乃至城市,以数字虚拟的方式依托网络等待人们的造访。元宇宙建筑师逐渐被人们所熟知,而他们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师”之间的壁垒似乎也正在慢慢形成。“远届”则试图打破技术与学科领域的局限,认为元宇宙建筑更多是一种“突破传统建筑的重力约束、并且让人们对一种非物理环境产生共情链接”的设计思维,而三两种具体的技术工具不应该成为限制建筑师涉足元宇宙的围城:“让设计归设计,技术归技术。”


“转译”是元宇宙建筑设计的底层逻辑之一。在建筑学中,转译就是把一个与建筑无关的文本转变成具象化的建筑形态,可以是情绪、音乐、小说、电影等等。围绕电影《红辣椒》进行了以此建筑转译实验。这部今敏导演的经典之作围绕着三台梦境机器“DCmini”的失窃,展现了一场梦境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混乱不堪的大灾难。团队研究者们拆解了这部电影的“人物关系”、“情节安排”、“景观设置”等,并将它们“翻译”成点线面建筑体系,例如“压力”所对应的空间几何形态可以是低矮狭长的通道,“惊吓”则是道路尽头突然出现的无底深坑。在元宇宙建筑中,设计师可以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将一系列的形容词对应到建筑的形态,映射人的情绪变化、思维方式和对周边环境的思考。当我们在这座元宇宙建筑内前行的时候,这部电影方方面面的特质就会从对空间的情绪感知中浮现。



“红辣椒电影转译”研究设计者:王佳琦、洪梅莹

(点击图片查看设计相关内容

关于图纸的具体创作的讲座录屏,可以在“远届公众号”内回复【红辣椒】即可获得



在另一个项目中,他们创造了一种“富有人情味的赛博朋克”。为了应对“城市更新滞后”这个越发迫切的当下问题,他们重新定制了一套城市运转系统。这个城市与我们现实中静态的建筑结构不同,时时处于变化和响应之中。在以巴塞罗那为例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城市需求更迭速度远大于常规建筑更新速度,而这种问题总结来说,“是一个城市对于人类社会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团队设想了一种智能化的城市样貌,能够适应城市在每年的节日活动或假期旅游旺季对于交通和空间的临时性需求,并且能最大化地利用城市剩余空间。



“巴塞罗那城市更新计划”研究设计者:王佳琦、王子乾、姜晚竹

自康德伊始的对于“物”的研究发展至今,形成了一个名为“OOO”的哲学思潮 —物导向的本体论(Object-Oriented Ontology),强调我们对于物体的定义和认知永远无法穷尽。这个崭新的哲学理论在艺术和建筑学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许多建筑师都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王子乾用“似是而非”来概括他对于 OOO 的理解。这一次,几位设计师把注意力投向了北京城墙的再造之中:墙在今天早已没有了实际的防御功能,因此,对于材料和结构的选择也无需再考虑城墙原本的特性,这样建造出来的城墙也是“似是而非”的。一种类似于城墙的建筑诞生了,它有什么用呢?“我们不知道,但首先需要使它存在,然后通过夜以继日的使用释放其中的可能性。”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元宇宙建筑气质的项目,就像是横跨美墨边境的隔离墙,在修建之初恐怕没有想到会被人插上横木,改造成供人们嬉戏的“跷跷板”,具有了完全不同的含义。在现实中我们通常对于一个空间有着明确的功能划分并且制定使用规则,例如“起居室”、“公园”、“机场”;而在元宇宙中我们不再需要固定一个空间的具体功能,而是期待在里面“为所欲为”,让建筑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北京城墙再生 — 基于“OOO”理论的空间探索”研究设计者:郭铭杰、王子乾

元宇宙这个概念从为人熟知的那一天起,就隐隐暗含着“乌托邦”的期待,在广袤的元宇宙中人们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一隅。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人民的生活有时空的坐落,这就是社区”。在现实城市,总有一些群体在文化和空间上处于边缘的状态,例如亚文化群体“杀马特”就是一群散落在城市中的青年打工人,他们大多数是出身底层的留守儿童,选择奇装异服的动机往往是缺乏社会标签和群体归属感。近年来,随着对这个群体的消费逐渐平息,一些艺术家和研究者开始用更客观的视角改变大众的刻板印象。王子乾也关注到了这个群体,作为建筑师,他希望元宇宙能够弥补现实的不足,为社会边缘群体提供具有归属感的“打工人社区”,让这些漂泊的人能够无需戴上夸张的发型,也能够在这个五彩斑斓的社区里产生恰如其分的交流。

“打工人社区”研究设计者:钱嘉祎、刘子莘、米东阳

(点击图片查看设计相关内容

历史上对于“元宇宙”的空间想象从未空缺,当人们前赴后继地奔向元宇宙建设城市、乡村、游乐园的时候,元宇宙的“城墙”也在被人偷偷的打破。一个具有广阔可能性的时代即将呈现在我们眼前,而兼容并蓄,平等尊重,或许这是元宇宙能够给我们带来的最好的馈赠。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元宇宙建筑的?

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我对于元宇宙的接触过程其实是非常平缓的,没有一个明确的开始节点。去年大家热议“元宇宙”话题的时候,很多的概念我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早就在相关领域接触到。相比起争论元宇宙是否能真正实现,我更倾向于把它看作是一种新的设计思路,让建筑学有一个广阔的实验空间。



你如何定义元宇宙建筑?

我认为目前通常预设的“元宇宙”被技术的想象所局限了。其实像电影《盗梦空间》里的筑梦师所创造的世界也可以被称之为元宇宙,只不过并非是基于网络和3D引擎技术来生成的而已。我所定义的元宇宙,首先与实体建筑不同,能够突破传统建筑的重力约束,并且引发人们在其中的共情与感受。简言之,元宇宙建筑的实现,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观念层面。



为什么认为这是个值得关注的趋势?

毫无疑问,我是元宇宙建筑的积极推崇者。在过去二十年间,我认为许多的元宇宙建筑已经被很好地实现了—— 在游戏里。而在建筑史上,元宇宙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历史上有很多空想型的建筑师,例如十八世纪的皮拉内西设想如何重建古罗马城邦。成千上万人看到他的城邦设计后产生一种对于民族认同的“共情”,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元宇宙设计,只不过并非依托计算机而已。



你认为建筑师在元宇宙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目前元宇宙建筑还处在一个非常初步的阶段,因此我们会看到很多元宇宙建筑师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和落地。但随着发展,相信项目规模和团队构成会越来越复杂,而职能的细分则是必然的。我认为保有开放的心态很重要,元宇宙建筑师究竟会是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在今天还很难下定论。


- END -
如有收获
不要忘记转发、在看,分享给更多的人
期待大家的围观,谢谢啦!






-END-










来源丨远届 InVision(ID:Yuanjie_InVision)
声明丨部分内容除注明外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元宇宙建筑”(ID:metxrch)。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