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设备的构造目标是使其便于携带,同时尽可能简单,以便于组装;也是为了避免使用松散的部件,因为这些部件在打包时容易丢失,令人反感"。
编译者按: 本文翻译自《50部照相机里的摄影史》,作为第四章节,文章主要详细介绍了鲍威尔发明立体照相机的背景故事和工作原理。并阐述了立体视觉热潮本和其演变,最后也展望了3D技术的未来。本书的翻译会由我来持续连载,如有翻译不周之处还请公众号后台私信指出。
鲍威尔的立体照相机
生产:1858年
国家:英国
制造商:Horne & Thornthwaiti
一种用于拍摄立体照片的便携式相机;从摄影术发明之前到今天的数字3D相机、3D电视和3D Imax,是立体技术悠久历史的一部分。
立体视觉的原理是,同一画面的两个略有不同的图像,当结合在一个观看设备中时,会产生一种三维的错觉。在摄影术宣布之前,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人们绘制或印刷几对图像,而立体视觉仍然只是一种基于科学的好奇心。
达盖尔摄影法曾被用于制作立体肖像,但1841年福克斯·塔尔博特的卡罗式摄影法的问世使立体摄影得到了发展。第一张立体照片是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的肖像,由亨利·科伦(Henry Collen)在1841年制作。塔尔博特为查尔斯·惠斯通爵士(Charles Wheatstone)制作了一对立体图像,他是维多利亚时期的科学家,对许多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兴趣。塔尔博特是通过在两次曝光之间简单地移动他的相机来实现的。
惠斯通在1838年设计了一个反射式立体镜,将两个图像结合起来,然后在1844年,大卫·布鲁斯特爵士开发了他的光栅立体镜和一个带有两个镜头的照相机,用于拍摄肖像。这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850年布鲁斯特前往巴黎,向光学仪器商苏蕾(Soleil)和杜波斯克(Duboscq)展示它时,它的价值才得到承认。杜波斯克开始制造立体镜,并制作了一系列立体的达盖尔相片,包括雕像、静物、自然历史以及肖像。
查尔斯街购物中心,波士顿广场,由John P. Soule拍摄。来自 "波士顿和周边地区 "系列。这种来自世界各地的景色被广泛销售。
Tuckerman's Ravine, New Hampshire, 1861
Mirror Lake and Mount Watkins, Yosemite Valley, California, 1870
观赏立体照片的淑女们,由雅各布·斯波尔(Jacob Spoel)约1860年创作。正如这幅荷兰的绘画中所示,观看立体图像是一种流行的室内活动。它提供了娱乐和教育。
立体视觉的热潮
1851年的世界博览会作为催化剂,将立体技术从一个小的科学方向的兴趣转变为一个受欢迎的热潮,并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再加上湿版火棉胶工艺的引入,使立体照片和幻灯片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因此,立体相片的生产变得比以前更容易,更便宜了。摄影师、印刷商、书商和相关公司,如1854年成立的伦敦立体镜公司,开始零售数十万张人物和地点的立体卡。到19世纪60年代,几乎每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都拥有一台立体镜和一批立体卡。
拉蒂默·克拉克(Latimer Clark)式相机被安装在一个可移动的平行四边形轨道上,可以快速连续进行两次曝光。
1853年5月5日,约西亚·拉蒂默·克拉克(Josiah Latimer Clark)在伦敦摄影协会展示了第一台专门用于拍摄立体照片的相机,并获得了极大的欢迎。在此之前,摄影师通常使用单镜头相机,在两次曝光之间简单地移动它,以拍摄制作一对立体照片所需的两个图像。这种技术限制了摄影师拍摄静物题材或景色,因为在曝光之间的任何移动或变化都只能有最小的调整。
拉蒂默·克拉克式相机被安装在一个可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上,这样它就可以在两次曝光之间移动所需的距离。与片夹支架相连的绳索和滑轮系统确保了第二次曝光是在感光板的另一半上进行的。这种安排使得两次曝光可以快速连续进行,从而使两次曝光之间固定场景的变化降到最低。这种设计一直很受欢迎,并一直持续推广到19世纪70年代。
也许确保所需的两张照片的最简单和最明显的方法是拥有一台并排安装两个镜头的相机。这种相机的第一个英国临时专利于1853年7月被授予,而第一台提供给公众销售的双镜头立体相机是根据约翰·本杰明·丹瑟尔(John Benjamin Dancer)的设计制造的,于1856年9月5日获得专利。该设计是他在1853年首次描述后的一个更先进的模型。
Massachusetts State House, Boston
Franklin Street, Boston
便携式立体相机
约翰·哈里森·鲍威尔(John Harrison Powell),一位在伦敦纽盖特街工作的光学师,于1858年11月27日注册了他的便携式立体相机的设计。这台小相机安装在一个木箱中,木箱的盖子作为轨道的一部分,相机沿着轨道移动以进行两次曝光。通过调整,内部镜头可以略微向靠近相机的物体聚拢。这台桃花心木相机的两侧有铰链,允许它在不使用时折叠起来——与奥特威尔相机很相似。这台相机,以及它的板架和附件,都装在红木盒子里,它的尺寸为229 x 140 x 152毫米(9 x 5 ½ x 6英寸),重量为2.3公斤(5磅),可以轻松携带。
鲍威尔的设计是由伦敦的Horne & Thornthwaite公司制作的,该公司制造和零售摄影及科学仪器。鲍威尔很可能为该公司工作。1859年1月7日的《摄影新闻》报道了这款相机背后的意图:"这款设备的构造目标是使其便于携带,同时尽可能简单,以便于组装;也是为了避免使用松散的部件,因为这些部件在打包时容易丢失,令人反感"。
重新审视立体学
到19世纪70年代,公众对立体学的兴趣开始减弱;尽管相机和立体画继续被出售,但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大众热潮已经消散了。然而,立体技术继续以大约30年的间隔重新出现:在1900年代、1930年代、1950年代和1980年代初。在这些流行时期,相机制造商倾向于通过放大现有的相机和增加一个额外的镜头来改造现有的相机,从而将一个常规款式变成一个立体相机。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会设计一个全新的款式来满足公众的需求。感光商品——底片和相纸的制造商生产了适当的尺寸,标准尺寸为6 x 13厘米或4.5 x 10.7厘米,以支持拍摄立体影像,并将其打印在纸面上,或变成幻灯片,在立体镜中通过透射光观看。
1980年的Nimslo相机是复刻立体摄影的一次短暂尝试。这些相机现在具有收藏价值,并继续被一群专门的爱好者所使用。
1980年代初,随着1980年Nimslo相机的问世,人们对立体术的兴趣又有所恢复,用这种相机可以用四张底片制作半透明打印片。这些照片在印刷品的表面使用微小的透镜来帮助创造三维(3D)效果。然而,这种兴趣是短暂的,Nimslo公司于1989年倒闭。此后,人们重新关注制作三维图像的数字技术。2009年7月,日本富士公司推出了其W1相机。随后在2010年8月推出了W3,这是一款立体的紧凑型点阵相机,能够拍摄3D图像和视频。该相机有一个显示3D图像的后屏,富士公司还提供打印服务,以及显示所拍摄图像的3D数码相框。
走向3D的未来?
新的数字技术已经广泛使用,允许摄影师用单镜头相机将一对图像组合成3D效果,这与人们对3D电视、3D电影和3D Imax等复兴的兴趣相吻合。公众的想象力再次被激发出来,看来3D可能会取得永久性的突破。支持3D的电视机的销售已经增长,从2010年的226万台上升到2012年的4145万台。然而,由于客户从2D转向3D的速度缓慢,飞利浦在2011年放弃了为消费市场开发无需特殊眼镜的3D电视机(裸眼3D)的计划。必须提供特殊的观察器或眼镜,以及需要提供3D数字内容供公众消费的问题反复出现,可能还会推迟30年才会被大规模采用。
Boston Harbo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oston
END
译者
龚月强
关于《50部照相机里的摄影史》
本书由英国皇家摄影学会总干事 Michael Pritchard 编写,书中精选了 50 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相机,讲述了这款开创性设备改变了我们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的故事。
《50部照相机里的摄影史》翻译连载:
《50部照相机里的摄影史》连载1——吉鲁(Giroux)达盖尔摄影法相机
《50部照相机里的摄影史》连载3 ——奥特威尔的双折叠式相机
观展志系列推送:
观展志 || 安托万·达加塔:生命原相 / LA VIE NUE
观展志 || 图像超市 THE SUPERMARKET OF IMAGES
观展志 || 成为安迪·沃霍尔(Becoming Andy Warhol)
观展志 || 保罗·治奥利(Paolo Gioli)——“选集/类比:电影及摄影作品”
观展志 || 专业余·出现代:骆伯年与同代影人1930-1940s
观展志 || "Dizygotic Intergrowth"异卵共生-禁闭室
观展志 || 蔡国强:远行与归来(Odyssey and Homecoming)
观展志 || 南·戈尔丁中国首次同名个展 NAN·GOLDIN : A SOLO EXHIBITION
观展志 || 归去来兮 | Somewhere in the Past
影像杂文:
尤金·阿杰特《巴黎》——孤独的快乐 / 尤金·阿杰特《巴黎》——观看之趣 / 摄影与真实的关系——关键的问题 / 摄影作为艺术品的12大特征 / 为什么摄影? / 怎样看待以后期为主的摄影作品? / 从TOP20新锐摄影展看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 / 影像杂说 Vol.3 / 影像杂说 Vol.2 / 影像杂说 Vol.1 / 五月听听五月天 / 致我生命中最倔强的老头 / 关于《明室》的38条所思 / 旅行摄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GongsArts”(ID:gongsarts)。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