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WHITE DUNK: Evolution of An Icon
PARIS——PALAIS de TOKYO
2003.10.8-10.12
巴黎站视频记录
Dunk Low Pro SB "Paris"
Bernard Buffet(1928—1999),法国表现主义画派代表人物。作品以粗黑的线条交错,描绘的韵律简洁的具象绘画而闻名。Buffet 一生创作无数,有过意气风发时的巅峰,也有步入中年后的跌落神坛。晚年的他,由于帕金森症状愈发严重,已无法继续进行创作,最终于1999年10月在画室中终结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不过他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与敢于抗争抽象派的不屈精神足以让他在艺术史中留下自己的鼎鼎大名。
设计团队将他的部分作品进行自由拼接,再以随机性的剪裁作为创意体现在帆布材质的鞋面部分上。也正是这种随机性,象征着每一双"巴黎"都是独一无二的。
出现在鞋身上的部分画作
质感方面同样不落下风:除帆布材质外,米色的麂皮鞋面与酒红色的皮质 Swoosh 也为整双鞋增色不少,仿佛一件艺术品般,惹人注目。
特殊的艺术含义与十分稀少的数量(202双)导致人们对于这双鞋的呼声格外的高,原定于展览现场的发售活动由于人数过多,最终只能转移到当地的店铺如 Colette、Opium 等地进行发售。
在早期,正因为每双鞋的独一无二,鞋面上每幅画作的占比各不相同,让人们对特定的"巴黎"有所偏好:鞋面上含有芭蕾舞女与小丑图案的会更受收藏家欢迎,市场价也会更高。当然在它的市场价一次次刷新人们的认知后,不降反升的需求量也说明不存在那么多的讲究了。
出现在奥莱店的"巴黎"?
TOKYO——"THE SHOE BOX"
2004.1.18-2.1
2004年初,「WHITE DUNK」降临日本东京。至于为何亚洲站会选择东京,其浓厚的球鞋文化以及其巨大的市场潜力或许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早期日本球鞋爱好者的自身选择加上 CO.JP 企划的助推下,Dunk 也早已成为当地球鞋文化发展中重要的一环。此番 Nike 以这种极具开创性的形式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一款上世纪八十年代诞生的篮球鞋如今早已跳出了"鞋"的范畴,成为了艺术灵感的来源。
整个团队在东京站投入了更多的心血,首先在展览场馆上就得到了体现:不同于"选择已有的场馆"这样的传统方式,团队直接在Prada 南青山店的旁边,临时搭建了一个 Nike SB 银盒外观的四方形建筑,而它也成为这片地区独树一帜的存在。人们从日常的打开鞋盒到「走进鞋盒」,这样的转变无疑带来了十足的新鲜感。
场馆内的展览内容除了25位日本艺术家的杰作,代表球鞋文化标志的元年 Air Jordan 1,Air Force 1, Dunk High 之外,还有专门的 Dunk 展览区域,包含了多款经典配色以及未发售的 Sample 款。
相比于巴黎站,日本站的规模更加宏大:展览周期更长,地理位置也处于城市的核心地段,易于吸引更多人前来观展。在场馆内的整体布局,灯光效果的加持下,人们仿佛被置身于神秘的艺术空间,通过 Dunk 这一载体去发现"看待事物的更多角度",探索其无限的可能性。
东京站视频记录
Dunk Low Pro SB "Tokyo"
Nike SB 在东京站同样推出了城市限定款,而它可以说是这一系列中外观最为"平庸"的:鞋面整体使用了米白色 Muslin 材质,不添加任何色彩元素,搭配生胶外底尽显简约之风。
最特别的是,原本在 Dunk 鞋款的鞋舌、后跟部分出现的经典元素也被舍弃掉。但就是这样一双素到极点的鞋款,也可以说它最符合「WHITE DUNK」传达的概念:将纯白色的 Dunk 看作一块洁白的画布,不受任何规则的限制,随性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而这双"东京"也通过合理的材质使用与最大限度地弱化鞋身元素来成为这块"画布",给人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
Nike Dunk Low iD
"WHITE DUNK" (Japan Exclusive)
NIKE JAPAN 5周年
2005年正值 Nike Japan 5周年,且 Nike iD (Individually Design) 刚刚兴起,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Nike 也是仅在日本地区推出了以纯白 Dunk Low 为基底的限时限量定制服务。鞋身未提供其他颜色选项,材质上则是可使用传统皮革、漆皮以及鸵鸟皮。另外,鞋舌部分有三种不同的 Logo 可供选择,分别为:作为当地传统文化符号的扇子,象征5周年的五点图案与 Nike 官网链接组成的标志。虽然这不算是直属于「WHITE DUNK」企划的产品。但无论是鞋身通体的白色,还是后跟的「WHITE DUNK」字样,都体现着一种纯白精神的延续。
LONDON
Cancelled
东京站之后,按照计划是要在英国伦敦举办下一站的展览,但最终因故取消,至于这其中的"故"到底为何,目前网上也没有给出一个答案。虽然「WHITE DUNK」艺术展未能落地伦敦,但 Nike SB 还是选择正常发售伦敦配色的 Dunk Low Pro SB (早在2003年企划正式启动前就已制作好),地点选在了著名鞋店 Foot Patrol。
这双"伦敦"相比前两款,整体风格更加深沉,采用了深浅不一的灰色。配色的灵感则是来自于伦敦在历史上的一个称号——雾都
除去整体的配色,侧后跟的刺绣部分也堪称具有城市代表性的画龙点睛之笔,它象征着英国的"母亲河" —— 泰晤士河。它横贯伦敦以及沿河的十多座城市,是英国最大的一条河流,而它也在英国经济与文化发展历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称得上是一部"流动的历史"。因此,它作为伦敦的城市符号想必也是毫无异议的。在十多年后,这一城市符号也再一次出现在了 Nike 的城市系列鞋款中。
NEW YORK
Unknown
与伦敦站不同,目前网上可参考的资料从未提及过纽约会作为「WHITE DUNK」巡回展的其中一站,因此也不存在"取消"这一说法。严谨起见,我们暂定义为未知。
虽然艺术展未能在纽约举办,但这"四大天王"中的最后一双或许是话题度最高的,进而我们也有机会了解到更多它背后的故事。
设计师
Jeff Staple
Jeff Staple 本名 Jefferey Ng,店铺老板,品牌主理人,平面设计师,这当然只是他目前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的部分称号。Jeff 在创意设计,潮流,球鞋等领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也曾产出过现象级的设计作品。我们即将介绍的 Nike Dunk Low Pro SB "NYC Pigeon" 便是其中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平面设计师身份起家的 Jeff 还在与各家杂志合作,在时尚领域还未有建树,处于创业的摸索期。1997年3月,Jeff 机缘巧合般地迎来了在时尚界的关键转机:当他身穿自己印制的T恤走进 SOHO 的 Triple Five Soul 店铺时,老板一眼相中了他的设计并委托他订购了第一批产品。虽然只有12件,但这也标志着他的事业正式开始走上坡路。久而久之,Jeff 的事业也从小规模生产进化到了完整的男装系列。就这样,Jeff 在1997年建立了个人品牌——Staple Pigeon 。短时间内,品牌就在纽约的潮流时尚领域拥有了一席之地,深受欢迎。
2002年, Jeff 又在纽约开了一家集球鞋、街头服饰、艺术品、珠宝等产品的多元化店铺——Reed Space,由于 Jeff 会定期地举办艺术展等活动回馈当地社群,因此店铺也扮演着创意单位与连接纽带的角色。
与 Nike 的合作
NYC Pigeon
早在 Jeff 建立 Reed Space 之前,双方就已经建立了合作关系。之后 Jeff 在球鞋与艺术设计领域的作为再次吸引到了 Nike 的注意。根据 Jeff 的回忆:2003年,Nike 当时主动致电询问他是否感兴趣去设计一双向纽约这座城市致敬的 Dunk,来作为「WHITE DUNK」的一部分。想到自己对于 Dunk 鞋款的喜爱,对这座城市的情节,他十分爽快地答应了这次合作。
关于这双鞋的设计理念 —— 鸽子,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不同色调的灰色代表了鸽子身上的羽毛,而橙色则象征了鸽子的下肢。侧后跟的鸽子刺绣与整体的配色完成呼应。关于鸽子这一概念,其实早在设计这双鞋之前,就一直是 Staple Pigeon 品牌的灵魂所在。Jeff 曾设想过选择帝国 (Empire State) 、自由女神,地铁等元素来作为纽约的象征。但对他来说,鸽子才是更酷,更有辨识度的街头符号, 它也非常符合纽约这座城市的调性。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性,身在俄勒冈的 Nike 一方起初是并不理解这个设计方案的,经过 Jeff 的详细解释后,Nike 也表达了充分的信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款鞋虽然于2004年夏季生产,于2005年发售,但早在2004年初的东京站就有亮相(大概率为 Promo Sample)。具体看下图:
发售详情
"Sneaker Frenzy"
凭借鞋款自身优秀的设计,城市的代表性,以及美国本土的球鞋氛围,可以说这双鞋的热度真正做到了"出圈",这也是它有别于另外三款城市鞋款的重要因素。
发售计划方面,"纽约"的数量比之前几款更加稀少,共150双。发售地点包含了当地的五家店铺:Reed Space、Rival、Supreme、Recon、KCDC,每家店铺有30双的配货。而作为设计师本人的店铺,Reed Space 发售的版本有别于常规款,在侧后跟部分加入了镭射处理的编号与 "STPL" 字样。这样一来,这款限量中的限量受到更多人的觊觎,接下来的故事也是因此而起......
时间来到2005年,那是一个互联网并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没有智能手机来追踪发售信息,最普遍的途径就是在像 NIKETALK 这样的论坛上互通。Jeff 清晰地记得:在发售前店铺收到物流公司的配送后,刚把箱子拆开,就有人打电话询问「我们听说 Pigeon Dunk 已经到货了?」,Jeff 本人也十分纳闷儿消息为何如此灵通。
2005年2月22日
发售日当天,聚集在 Reed Space 的人越来越多,所谓的队伍也早就淹没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很快,事态开始向着不好的方向发展:过多的人员聚集招惹来了当地警方,他们迅速封锁了店铺所在的街道。得知店铺正在发售一款球鞋后,他们要求 Jeff 必须采取措施来保证发售的秩序。
显然 Jeff 对这些情况是没有心理准备的,他临时决定给"排队"的人们发放带有号码的奖券,但问题的关键是:这对于那些在店铺门口驻扎三四天,挨冻挨饿的人们是不公平的。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所谓的秩序也就不再存在,人们开始像僵尸般扑向分发奖券的保安。按照警方的要求,没有奖券的一律马上离开。如果违反命令,将会被立即逮捕,就这样双方开始发生冲突,不少没有奖券但仍躲在队伍里的人被警方强制铐走。更是有人在警车里哭诉自己在店门口睡了好几天没有买到鞋,也是让人无奈至极。
警方不仅需要维持发售的秩序,更是需要保护人们的安全,这是因为这场发售吸引到的可不止那些球鞋爱好者,还有当地的一些唯利是图的暴徒,他们知道在警察的管控下他们没法混进队伍中。而且他们也知道之前在别的店铺发售的常规版本在 eBay 的转售价已经达到了上千刀,这次带编号的特殊版本就不言而喻了,于是他们将棒球棍,弯刀等武器藏在厚棉袄内,打算直接去蹲买到鞋的人。
为了防止更极端的事件发生,纽约警方联系到了当地的出租车管理局,让人们在买完鞋后从店铺后门出去,然后直接搭乘警方安排的出租车离开这片危险的街区。有的年轻人可能将所有的钱都花在这双鞋上 (发售价:$300),已身无分文,警察还会很贴心地给他们几美元,说「拿着这钱,能走多远走多远」。这足以说明当时的情况有多么严峻。在警察的全程掌控下,这场发售才算有惊无险地结束。
"破圈"
这如此疯狂的场面,吸引到了多家媒体前来报道,如 CBS,Fox News,New York Post,Jeff 本人也接受了相关采访。但他没想到的是,第二天这双鞋竟然登上了报纸的头条版面,标题为「Sneaker Frenzy (球鞋暴动)」。这些主流媒体以及普通百姓此前从未想过,一场骚动会因一双本用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鞋而起。
媒体的相关报道
这对球鞋来说,也是第一次以这种方式"破圈",它也让更多人意识到:球鞋还具有"日常穿着"以外的意义,而球鞋文化也在慢慢地从亚文化像流行文化靠近。这双鞋对于 Jeff Staple 来说,无论从产品的完成度还是后续造成的影响来考虑,都称得上他最自豪的作品,没有之一。
LOS ANGELES——L.A.C.E
2005.9.9-9.30
2005年9月,「WHITE DUNK」来到了最后一站 —— 洛杉矶,举办地点位于 Los Angeles Contemporary Exhibitions (洛杉矶当代展览中心)。企划全程持续约两年,以欧洲为起点,再以美国作为世界巡回展的最后一站,或许也象征着 Dunk 从走向世界到最后"荣归故里"的过程。
其实最后一站的举办规模相比之前有所削减,参展方式据说采用了邀请制:有500名嘉宾受邀参加此次展览,并可以自主设计一双洛杉矶主题的 Dunk Low iD,可在上图所示的设备上完成。虽然 Nike SB 没有特意为洛杉矶推出一双城市款,但定制款在细节完成度上,是远超于普通市售款的,且依然蕴含着「WHITE DUNK」的元素。
©:盒子
「WHITE DUNK」相关周边
©:Sartoria
如此大型的企划自然少不了多样的周边产品来夺取额外的目光,如T恤、钱包、护腕、鞋带、宣传图册与卡片等等。并且大部分产品均出自于东京站,这也印证了 Nike 团队在这一站花费的精力之大。
END
本期至此就告一段落了,纵使人们对「四大城市」这个名号颇为熟悉,都会给它们冠以"神鞋"之称,但是否能道出它们因何而神,为何而神,这让我们深思。「WHITE DUNK」这个来自二十年前的企划毫无疑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尽管我们没能亲身见证这段传奇,但通过这篇内容能多少重温当年的一些精彩,或许也未尝不可。
往期回顾(点击图片阅读)
「中意皑希优」SOLOSWOOSH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OLOSWOOSH”作者:AKA太子(ID:gh_4f690116182f)。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