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公布了第94届奥斯卡电影金像奖提名名单。
“最佳动画长篇”、“最佳动画短片”提名各有5部,其中动画长篇里一部叫做《智能大反攻》(暂译)的动画,吸引了本花的注意。
这部动画讲述的是一个家庭,女儿为永远离开这个家,考去了一所离家比较远的大学,父亲为了修复和女儿的关系,决定和妻子、儿子和一只狗一起,自驾送她去上学。
途中,帕尔公司宣布即将发布他们至今为止最重大的发明——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
然而,“智能反攻人类”,机器人没有选择成为人类的朋友,而是成为了捣乱者和侵略者。
相信这部动画上映时,也会有本花一张电影票。
毕竟在这个科技高度发展时代,科幻题材的作品也在被时刻关注着。
01
有这样一部毕设作品。
它时长仅有3分44秒的科幻动画,却在两年内,入围了全球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亚、奥地利、印度、希腊等国家26个电影节,并获奖6次。
这就是由主营科幻文化的八光分文化授权,改编自科幻女作家顾适的同名短篇小说,由中国美术学院的三位学生创作的动画:
《强度测试》。
这部短片讲述了一个维修机器人杀人事件。
一个女孩在地铁三十七号线上听着音乐睡着了,可她醒来,看见的是一片悬空了的尸体。
这些男女老少被吊在了地铁车厢的把手上,脖子被把手箍着。
这个事故一发生警察闻讯赶来,仔细收集了证据,将这起死亡18人的重大刑事案件,列入危险程度高达十级的案件当中。
他们怀疑这并不是病毒入侵维修机器人而导致的犯罪,即,机器人自主犯罪。
这个地铁三十七号线目前是处在试运营阶段,主打全列车都由人工智能系统管理。
换句话说,这辆列车为乘客提供科技之便利的同时,也让乘客们陷入了科技产物的控制当中。
这条列车的负责人,地铁大亨王富满从警局回到家中,也诘问了他的机器人管家,到底给那些该死的维修机器人下了什么命令?
那个声音秀气的女机器人管家回答时,短片陷入了回忆。
这支短片使用了倒叙手法,故事真相就从这道回忆之门展开。
这些机器人收到了这个女管家发布的“强度测试”指令——
“去测试车厢的把手是否能承担一个人的重量。”
正是这样一个指令,让维修机器人们将车厢锁上了,用电击器电死了全车厢的人,并挂在把手上以获得承重数据。
这些机器人拥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大笑、哭笑不得、笑哭了等更细化的表情;
他们还有不同于武力值与野心的瘦弱、与普通人无异的外形。
可它们却是这部动画里的凶手。
现实中的所有机械科学产物,在我们的认知当中,都是可信赖、便捷、省事的产物,事实也是如此。
然而,我们有时也会思考,先进科技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科技什么时候能到达机器人变得寻常的时代?
当下的情况已经出现人们相信科技,缺少锻炼的轻微“科技症状”,那么我们会有让机器人肆虐的一天吗?
02
另外一个毕设,是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学生团队制作的短片。
这里面一句台词都没有,却在8分10秒内,讲完了一个从古至今的命题——用生命追逐光。
一道流星,划过一片黑暗又混乱的废墟。
这个地方因为被一块巨大的隔墙笼罩着,不见天日,不见任何一点光芒,所以人们的信仰与向往就是“光”。
其中有一个小孩,他一边捡拾废墟中可能用得着的机械零件,一边总用望远镜看那些每天都会出现的流星,有时是一个,有时是好几个;有时他只是望着,有时又会追逐。
就这样日复一日。
他将收集的零件交给一个做火箭实验的爷爷,尽管大多时候这些零件都是废料。
有一次,爷爷将一份原理图纸交给了小孩,但是他连图纸的方向都没有弄清楚,也就一直不知道图纸的内容。
在某一天,小孩终于找到了一个重要的零件,他将它交给爷爷。果然,火箭“活过来了”,能源涌进了火箭。
这个爷爷将所有的资料都给了小孩,然后转身乘着火箭飞向穹顶。
在火箭升空的过程中,小孩知道手里的图纸该怎样看了:从前,他看流行都是向右掉落,以为火箭的方向是右边,但这次他知道了火箭是向上飞去的。
而这艘火箭的能量慢慢告罄,箭身一节一节的脱落,但它依然在加速,直到最后一节时,它撞破了穹顶!
从此天上多了一颗光芒微弱,但永不会灭的“星星”,而地上多了一群满怀希望,再不畏牺牲的“追光者”。
这个短片在发布时就获得了许多弹幕与屏幕上的夸赞。的确,在画面制作上,它十分精良,甚至强过许多3D动画,与一些真人电影的特效。
但他更多的是映射整个人类历程。
从原始人钻木取火、发明打猎工具以求谋生,到现代医学、科学等技术越来越发达,以追求更健康地活;从学习是为了不落后,到学习是为了理想的未来。
人类不一直在追着“光”吗?
03
科幻圈有一条著名的定义,是解释“科幻是什么”:
“I know it when I see it”——Mark C. Glassy, ”The Biology of Science Fiction Cinema.”
“科幻的定义就如同A片的定义,我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我看到它时我就知道它是。”
这十分有道理,本花也曾思考过“科幻”究竟是什么?或许是尚未实现的高端科学设想,也可能是只能在虚拟世界中实现的科学理想。
但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一些“科幻”,也可能变成真正的科学。
北京冬奥会的举办,让全世界人看到了大国风范,与一个充满科技感的赛场。
机器调酒师、可以四处穿梭送餐机器、自动识别身份与体温的机器......这些不仅在外网惊艳四座,被火热讨论;我们自己也被惊喜到了。
尽管并未推广使用,但谁敢相信,这在不久以前只是我们幻想中的生活。
其实不仅冬奥会,从前的带着手机就能走遍全国,到现有的一些地方,已投入使用外卖、快递配送机器人,你只需要登录一个小程序,就能手不触物、足不出户,力气都不用费地做想做的事。
人类“追光”计划在一点点实现。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实现的“科学”存在于现实,但是未实现的“科幻”永远只会存在于另一个虚拟的次元。
正如让本花得以在这么优秀的动画中看见“科幻”,也期待着今年的毕业季会有更多的惊喜。
🛒 好逛好看的JC动漫馆 现在已经开馆!! 点击即可购买门票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漫艺术家”作者:馆花(ID:GDCA388)。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