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沦为外星人宠物?!这片阴森恐怖,看过的人却直呼神作!

人类沦为外星人宠物?!这片阴森恐怖,看过的人却直呼神作!

科幻是人类最伟大的梦想,迸发的想象力正是人类前进的助力。

有部动画片,曾被誉为最伟大的科幻动画片,甚至是最伟大的科幻电影。

它曾获金棕榈提名,1973年的戛纳电影节特别奖颁给了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科幻动画电影——《原始星球》

 

无论是其想象的奇妙还是人性的探讨,在今天仍然让我们这些后来者叹为观止。

01

   最伟大的科幻动画电影  

《野蛮星球》(法语片名“La planète sauvage”,英译《奇幻星球》、中译《原始星球》)是动画大师阿内·拉鲁(René Laloux)的长片处女作。
它诞生于1973年,是捷克新浪潮动画电影,这是个相当遥远的过去,长达一个人的半生。
与万物发展的今天相比,那是一个颇为落后的年代,动画技术也如此。

手绘的《奇幻星球》

然而,在四十几年后的今天,《原始星球》仍然放着闪耀的光芒,令人反复琢磨,只觉余味回甘。
它展示了一个危险又迷人的星球,巨大似神明的戴格斯人(也译为德拉格)。
渺小如人类的奥姆斯人(“oms”与“hommes”——法语中的“人”发音一样,可以认为奥姆斯即人类的代指)。

奥姆斯人于戴格斯人,就如蚂蚁于人类,但奥姆斯与人类外貌一般无二,戴格斯天人般的巨物恐惧扎在观众的心神里。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颇为渺小,但我们从未代入蚂蚁的视角看待人类和世界。
这幅手指拨弄小人的画面,若把小人换成蚂蚁,就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童年。

在电影里,却有种位置、身份对换的无助感和绝望感。

大与小的概念被运用到极致,两个不对等文明的故事,伴随着迷幻的音乐缓慢开演。

瑰异的外星球、诡秘危险的动植物,在今天,它仍然站在人类想象力的巅峰,每一帧都冲击和扩展着观众的疆域视野。

眼睛巨兽


尖锐植物

如钻石般围绕植物生长的晶体
口哨可以轻易令其破碎

充满毒刺、颜色瑰丽又奇形怪状的植物

捕食空中飞鱼的植物

奥姆斯人的智慧之树


吞噬奥姆斯人的巨兽

奥姆斯人迁移时路过如钢铁般开合的植物
对于高级文明的想象则以精神进化表现,冥想球的交配繁衍,将柏拉图式性爱具现化。
在今天看来也毫不过时,可见在当时阿内·拉鲁之超前。

《原始星球》的宇宙形象独一无二,几乎可以一眼辨认出来,电影留名青史的艺术性,离不开洛朗·托波尔(Roland Topor)设计的奇特宇宙。


影片开头以非人类、反常识的角度描绘宇宙文明。一幕幕,就像戴格斯人的大手,撩拨着观众的思维。
如今,各种各样的科幻影视作品充斥市场,但《原始星球》创造的毛骨悚然的宇宙仍然带着强烈的迷幻色彩和启蒙精神。




逻辑自洽的世界观、作品的高完整度、精彩绝妙、出神入化的想象足以称神,以至放眼当代我们发现它的影响从未减弱。
拉鲁于2004年(74岁)死于心脏病,他把余生都贡献给了教育事业。
并且一直支持着宫崎骏和吉卜力工作室(那个时代,他们还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国际声誉)。
宫崎骏也对拉鲁充满了崇敬之情。
拉鲁给我们留下了三部长片,六部短片。
仅《原始星球》这一部就能保证他在动画界、在法国、在世界电影史永垂不朽。
02

   当人类沦为外星人宠物  

  人类社会启蒙史  

《原始星球》直到今天仍备受赞誉,不仅是它描绘了一个怪诞、丰富、奇妙、自成一格、极具想象力的宇宙,更在于它极富哲思的内核。

不少影迷将《原始星球》誉为“人类奋斗的进化史”、“人类社会的启蒙史”等等。
一部片长70分钟的动画电影,过去、现在、(想象中的)未来都包罗其中。

原始阶段的奥姆斯人

学习阶段的奥姆斯人

进化阶段的奥姆斯人
《原始星球》精神内核的表现形式极其通俗易懂,又兼具艺术性和思辨性。
以奥姆斯人的绝对劣势为起始,奥姆斯人成为巨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宠物、玩具。
一言一行皆受限制,一举一动都受监管。





甚至要像人类斗蛐蛐儿那样,以打斗为巨人的观赏项目。
沦为宠物、生死由人,即使奥姆人仿佛并未开化,也让观众由衷感到悲哀。

德尔就是在巨人提瓦的抚养下长大,提瓦非常宠爱德尔,吃穿住都很豪华,与今天的宠物猫、狗无异。

连睡觉都要抱着德尔。

甚至还带着德尔接受戴格斯高等文明的教育,即知识项圈。
它会将授课的声音在人脑里转换为画面,听过的知识将永远烙印在大脑中。

但再怎么宠爱,都无法改变德尔是玩具的事实,主人在学会冥想之后,对德尔逐渐冷淡。

于是德尔带着知识项圈开始出逃,当德尔踏入野生奥姆斯族群后,两个文明的碰撞与争端也开始显现。


德尔将知识项圈分享给野生奥姆斯人,他们在原始状态中得到了最初的启蒙。

在这过程中,戴格斯人认为繁殖速度过快的野生奥姆斯是害虫(戴格斯人的一星期相当于人类的一年,所以繁殖速度比巨人快很多),开始大范围“灭虫”计划。
毒气、光照、物理伤害,各种各样的手段逼迫奥姆斯人不断出走。
观众的同理心在这部动画中以不常见的方式被引导,再次引导直至被完全摧毁。





尤其现代观众,我们既不大能接受奥姆人原始野生的暴力行为,也不大能接受高等文明如杀虫一般灭杀人类。
因为这两者都是现代观众无法置身于其中去感同身受和理解的。
当奥姆斯也逐渐进化,从利用石器、发展社会,直至最终以逃到卫星——原始星球为目标而制造火箭。




在原始星球,奥姆人发现了戴格斯人最终的秘密,原来他们的冥想球最终都会飘到这颗卫星上来,与无头的巨大雕塑身体合二为一。



而雕塑身体极易碎,这些身体遭到破坏,戴格斯人也将走向死亡。

最后影片匆匆给出了“没有人能在毁灭中受益”的答案。


《原始星球》赋予了这个故事沉重的寓言性,而所有矛盾却在最后被刻意而简单地消解掉了。

电影中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这座星球上的生物到底是什么?他们为何是这么生存的?
而最晦涩的地方在于德拉格人的冥想仪式(在影片中他们在冥想前将身体化为“灵体”)。
为什么他们的交配仪式是借助古希腊或是古罗马的雕像?

 



这些未曾解答的疑问并不代表着影片在情节上的疏漏,因为这对电影的叙事是无关紧要的,也无需在电影中作答。
过度解释将会消除影像本身的吸引力,正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反复带领我们去探索与思考。
只有神秘感才能充分提供这种动力,它远远超出了故事情节的范畴,并进入了更深层次的叙事中。
03

   反智OR启蒙  

《原始星球》有相当庞大的隐喻和象征,观众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找到契合的解读,资本殖民与反殖民、启蒙与反智、反帝反封建等等。
影片始终伴随着强烈的宗教感,比如德尔这个角色,无异于耶稣诞生、启蒙、领导人类的缩影。




人类繁衍时,像种子一样散落四方,此时德尔似乎还未从“上帝之子”的身份中脱离出来,冷淡又平静地观望。


德尔与伪装成宠物的奥姆女孩相遇时,他们又像完美的亚当与夏娃,似乎意味着人类的起源,一切发展都始于二人的相遇。



德尔也转而融入人类。

巨大的戴格斯人,冥想球的精神进化、巨大的身体、比人类长出很多的生命周期,以及高级的攻击手段,就像是人类想象中的神明——上帝。

影片中表现出的种种宗教既视感,又处处透露着启蒙的气息,老金就从这个有趣的角度出发,浅谈《原始星球》的启蒙与反智。
启蒙运动,是人类运用理性、科学等“人的智慧”打败宗教神话的一场精神上、技术上全面提升的运动。
可以看到,奥姆避免被奴役、灭杀的悲惨命运都源于知识与科技发展。



不同的是,奥姆人并没有将蓝色巨人当成造物主,只是隐隐给观众这种联想。
相同的是,在宗教战争席卷全球的时候,“启蒙”平稳了这些纷乱。

启蒙永远是人类巨大的进步,毋庸置疑。



但影片中又有一极细微之处,表明了人类在追求知识进步时期也有盲目甚至混乱的阶段。



一个孩童打扰大人学习时,大人们动作一致地怒目而视,有一个男人甚至做出了打人的手势。
追求进步的路途上,无法避免盲从和争斗的人性。

这处细微的讽刺,可能有些观众会认为与反智挂钩。
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我甚至觉得,与其说是讽刺,不如说这个镜头是将人类发展历史无限弱化的事实。
在当代,也有不少反智言论,认为核武器战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都是因为人类的科技发展。



技术进步到今天,幸福似乎仍然遥遥无期,不少人都向往起了田园生活,与大自然呼吸与共的慢生活,更符合我们心中的期待。
尤其在疫情影响逐渐加深的今天,人们对曾经推崇备至的“自由制度“产生了深深怀疑。
“自由”的外国人在疫情之下受到更大的冲击,“听从”的国人在疫情之地可能被“牺牲”(过多的限制、过少的自由)。

国外暴力、吸毒、枪杀比比皆是,国内则转为精神攻击,让人没有犯错的机会,犯错即社死。

恐怖主义、社会不公、网络欺凌、暴力性侵、犯罪集团,乍一看,世界到处都是坏事。

甚至还有对未来科技的恐惧,当下最流行普遍的即人工智能毁灭人类。

面对种种窘境,比较谁好谁不好失去了意义,人们感到空前疲惫。


然而正是在看起来糟糕的今天,启蒙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需要竭力辩护。

当一个人活到七八十岁不再是稀奇的事情,儿子不必送上战场,女儿可以走在安全的街道上。
衬衫的一个口袋就能装下全球的知识和文化,和家人、朋友随时随地“见面、说话”。




人们不会因为批判强权而惨遭杀害(尽管有些人可能不认同这点,但是每当一些负面新闻出现,痛骂的网民们还是活蹦乱跳,我们的自由在整体上保持进步是毋庸置疑的)。
许多疾病可以被治愈,超市里充满了各种美味的食物,三个小时就能从广州抵达哈尔滨。

我们每一天稀松平常的生活,都是靠人类一点一滴的进步积累而来,并非神明或宇宙慷慨的馈赠。



诚然,我们的社会并不完美,我们可能永远不会拥有一个完美的世界,寻找完美世界是危险的举动。
人类也绝对不是完美的理性主义者,正是因为我们不一定能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理性,审慎地思考才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不必为当前的苦难和不合理的现象而放弃抵抗,也无法将时钟回拨,试图寻回失落的黄金时代。
追求进步和发展并非原罪,也许在今天,我们更应该迎来一场精神启蒙。
让心灵得以休憩,让精神得以进步,克制人性中的阴暗,疗愈时代下的创伤,这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忽视人的心灵需求,任由人性向劣根性低头,任由人的精神向负面扩张,那么无论科技发展与否,人类的局面都不过是无休止的斗争。
参考资料:
《Review Of "La planète sauvage"》,作者:Alex Sherement;
《当下的启蒙》,作者:史蒂芬·平克;

《Fanastic Planet: Gambous Amalga》,作者:Michael Brooke。


-THE END-


 我们招人啦!
喜欢动漫的小伙伴,
快到馆花碗里来

来JC动漫馆找馆花面基,

开拓二次元新宇宙!!!

点击即可购买门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漫艺术家”作者:馆花(ID:GDCA388)。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