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爆火的《梦华录》家人们都看过吗?想必即使没看过,也多多少少见过热搜、朋友圈,抑或影评号的文章。
尽管《梦华录》持续发酵,但是挡不住各大影视号从好评如潮到笔伐口诛。
原因也十分简单,对《梦华录》最大的质疑,不外乎作品本身究竟有没有自己所标榜和营销的女性主义。
近年来,随着女性的觉醒和崛起,随着各种侵害女性人身安全的恶劣事件的揭露,女权成为了话题度相当高,也备受争议的概念。
电视剧、乃至动画、漫画作品都不乏高举女性主义旗帜,贴上“大女主”“女性主义”标签的作品。
但却常常仍然落入男性中心的权力秩序,让“女权”成了“被包装的男权(父权)”。
通过最近对《梦华录》的讨论,本花突然想起一部动画,曾因为“凡尔赛发源地”而红极一时的《凡尔赛玫瑰》。
《凡尔赛玫瑰》,画风玛丽苏,名字玛丽苏,是不折不扣的少女恋爱漫画。1979年首播,大浪淘沙般成为了如今当之无愧的经典作品。
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其波澜壮阔的背景和跌宕起伏的剧情。
故事以法国大革命从酝酿到爆发为背景,叙述了年轻女性奥斯卡一生的爱恨情仇。
动画伊始,就讲述了民间一片惨淡,但象征着繁荣的波旁王朝却仍然奢侈糜烂,洛可可的浮华之风以凡尔赛宫为核心,席卷欧洲贵族。
《凡尔赛玫瑰》的华丽绚烂,引人入胜地展示出了这种贵族生活。
奥斯卡就出生于凡尔赛的一个贵族之家,却因是个女孩不能继承家业,而被父亲当做男孩养育。从此,注定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动画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女扮男装、身披军装的奥斯卡,一条是从奥地利嫁入法国的玛丽王后。
这两个女性,都是凡尔赛的玫瑰,玛丽王后是那朵明面上尊贵又艳丽的玫瑰,她有骄傲而高贵的内心和令玫瑰失色的面容。
奥斯卡则是隐藏在奢华背后,一朵坚强、挺拔,在动荡如史诗般的年代中傲然而放的白玫瑰,她美丽却不脆弱,为自己、为爱人、为人民而绽放。
两朵玫瑰,面对同样颠沛无常的命运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两朵玫瑰,时而交缠,时而分离,最终也走向截然不同的终章。
14岁,一位公主嫁入法国王室,艳冠凡尔赛和巴黎,而奥斯卡,也因为公主的到来,凭借剑术成为侍卫队队长,一个在后宫矜贵无比,一个与戎装不离不弃。
长大后,她们又同时爱上了一个来到凡尔赛宫的瑞典贵族,但他爱的是玛丽,奥斯卡只能被心爱之人当做兄弟,她带着遗憾退出,却仍然忠心保护着玛丽这朵玫瑰。
后来,玛丽王后与丈夫感情不佳,她对婚姻充满失望,从此选择游戏人间、穷奢极欲,她的做派越来越奢靡,也越来越引起民怨,革命的爆发已经近在咫尺。
而奥斯卡,也终究离开了玛丽,开始接触底层社会,真实的人民,她终于看到那沉重而残酷的真相,意识到王公贵族对人民的剥削到了难以回转的地步。
也终于明白,只有革命,才能让一心游戏的上层阶级正眼看一回人间。
她不再是王后的骑士,她成为了自己的骑士,成为了人民的骑士。
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一个真正爱着自己的人——曾经的佣人之子,安德烈。
奥斯卡和安德烈为革命牺牲,而玛丽王后,也随着革命的成功葬送了性命。
“完美而克制的爱,壮阔而起伏的命运,出色的人们相逢又诀别,留下诗一样的咏叹”,这是观众对《凡尔赛玫瑰》的评价。
“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大女主作品。池田理代子于1972年就开始连载的《凡尔赛玫瑰》,更是这些作品的开创者。只不过,《凡尔赛玫瑰》甚至比她的后来者,走得更远。”
这也是观众对《凡尔赛玫瑰》的评价。
不可否认,《凡尔赛玫瑰》在当时是一部先锋、进步的作品,同样也是一部革命史诗与少女恋爱交叉的浪漫悲剧。
作品的底色是“少女漫画”,而作品的角色又是一个敢为人先,处处突破传统桎梏的女性,女性主义是《凡尔赛玫瑰》绕不开的话题。
本花并不认为放到今天来说,《凡尔赛玫瑰》仍然是一部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品,它是一部优秀的少女作品,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咏歌。
它看到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和荒谬,也以“奥斯卡”为核心做出了反抗,却仍然处处落于父权制度的陷阱。
奥斯卡刚刚出生时,父亲那句“是男孩吧?这回总是男孩了吧?”让我们看到了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
而解决这个思想的办法则是——将奥斯卡当做男孩去养,尽管人人都知道奥斯卡是女性,但却仍然要以贴近男性的特征、贴近男性的优势获得认可。
把女孩当成男孩,这无异于在底层逻辑上承认“男性”的至高无上,最终和《梦华录》一样,落入以男性为中心的权力秩序。
我们需要承认,男女是有差异的,我们也需要承认,男女的许多差异是被父权思维,被这个社会塑造出来的。
比如“男人是理性的,女人是感性的”。
但我们更需要明白,女权不是靠获得“男性特征、优势”而反抗男权,女权应当是重新认识男女之间的差异,哪些是被塑造出来的,哪些是生理性差异,从而不再以过去顽固的偏见束缚两性。
玛丽王后的高贵则表现为对“妓女”、“情妇”之流的鄙视和厌恶。
反复提及“这种女人是低贱的”“在奥地利这种女人要被关进地牢”“向这种女人低头有损作为王室的尊严”。
同样是在底层逻辑上,就站在男性视角,以及男权规训下的女性道德之上,以“贞洁”与否衡量女性的尊严和秉性。
又有哪里可称之为高贵?
而奥斯卡最初,也和女性主义沾不上边:要做玛丽王后的侍卫时口口声声“我才不愿意保护一个女人”。
看到玛丽与情妇之流的斗争后,又觉得“玛丽王后不愿向国王的情妇低头,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她是天生的女王。”
作品固然是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之下,有时代和历史局限性,对于女性张口就来的轻视和鄙夷我们看到了,但本花却没有感受到对这种种困境、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最多不过是沉浸在奥斯卡潇洒利落的战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中,为之沦陷、为之感动、为之哭泣。
但这番沦陷、感动、哭泣过后是什么?
当女性赢得胜利,将没有男性再将对方的胜利归结为“女性的先天优势”吗?
当平民女性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想要出人头地不得已以色侍人,将没有人再批判她“低贱、下流、淫乱不堪”,而是批判将女性置于如此不公境地的罪魁祸首——封建制度吗?
当玛丽王后穷奢极欲,是否有人真正反思过害其成为“笼中鸟、金丝雀”,哪怕婚姻不如意也无法离开,不得自由的,正是封建的父权?
没有,本花顶多看到有人同情玛丽王后的骄傲和自尊,有人敬佩她登上断头台也保持着公主的高贵仪态。
而这些却恰恰就是父权思维所赋予玛丽王后的。
在这场浩荡的革命之下,我们可以看到阶级的倾轧,可以看到贵族的荒诞,可以看到奥斯卡的传奇,却看不到太多真正的女性主义和女权思想。
甚至奥斯卡可以说出不对民众开枪是因为“自己的爱人不会向民众开枪所以要追随他,想做一个追随丈夫信念的妻子”的台词。
一句追随丈夫的妻子,足以将女性的独立意识打回原形。
但,本花今天对《凡尔赛玫瑰》的种种观点,却不是单纯为了批判它。
《凡尔赛玫瑰》是有局限性的,毕竟是40年前日本女性主义启蒙时的作品。
让本花真正提笔写它的原因是,40年过去了,国内的“女性主义”作品竟然还和《凡尔赛玫瑰》如出一辙。
以女性恋爱为真正底色和主线,同时高举着“女性主义”的大旗。
或许很多观众要疑惑,恋爱为底色和“女性主义”冲突吗?
本质上,它们没有,也不应该有冲突,因为女权当然支持女性自由选择恋爱与否。
但在如今的社会语境中,在“男人最重要的是事业”,“男人要成家立业,不成家怎么立业”等等理所当然的思想中。
可以看出在“男性权力中心”下,对男性的期待从不是爱情圆满、婚姻幸福。
哪怕“成家立业”,“成家”这件事也不过是为了“立业”。“爱情和婚姻”,几乎是男权规训下专属于女性的人生必备要素,其重要性因为两性性别不同而程度不同。
将“爱情”作为主线的“女性主义”作品,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中,是极其容易落入“男权中心”“男性凝视和规训”之下的。
这自然不是说“女性主义”作品就应该不结婚、不恋爱,而是以“恋爱结婚”为主线的作品,往往难以在分寸上掌握得恰如其分。
容易唱成“追随心爱男性”的旋律、容易陷入“被男性拯救”的窠臼,更容易将女性的独立意识变成边角料,为“爱情”服务。
“女性主义”作品,最重要的是不仅展示女性的困境,而且对其作出反思,不仅展示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而且这份独立意识不因“爱情”而转移。
夏日去哪? 来找馆花面基, 开拓二次元新宇宙!!! 点击即可购买门票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漫艺术家”作者:馆花(ID:GDCA388)。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