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公共艺术作品,恰恰不应该只有美感

美好的公共艺术作品,恰恰不应该只有美感


素材来源 | 网络、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参展客户供图/现场图

哲学家卡斯滕·哈里斯曾在《建筑的伦理功能》一书中曾说:建筑作为一种形式,可以传递人们的价值观,并对人的精神世界有感化教育作用,对建设美好的公共空间有积极意义。



▲北京故宫 

相对于建筑,公共艺术作为能够表达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区域的地域特征、审美习惯和时代风尚的一门综合而的单纯的艺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承担着越发重要的使命。


▲广州越秀五羊雕像

公共艺术不仅关乎美感

关乎专业

更关乎历史文化和时代发展



潘鹤《珠海渔女》 

纪念性所产生的历史价值

艺术性所产生的审美价值

精神性所产生的文化价值

创造性所产生的时代价值

在时代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深圳开荒牛》 潘鹤


 城市的灵魂 

公共艺术体现城市精神内核

                   

作为现代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成功塑造了城市的精神内核

比如布鲁塞尔的《尿童》,这座雕像位于布鲁塞尔中心广场,被比利时人民称誉为“布鲁塞尔第一市民”。尿尿小童是全球最著名的可爱小孩之一,是来到布鲁塞尔的游客必定要拜访的人物。其背后流传着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当侵略者想用炸药将城市炸毁紧急时刻,小于连急中生智,用尿液浇灭了导火索,布鲁塞尔因此获得了重生。人们为了纪念和感激它就塑造了这座雕像。它因此成为勇敢、光荣、爱国、胜利的象征,而这座雕像则让世人记住了布鲁塞尔。



布鲁塞尔的《尿童》

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尺寸不大,同样也是当地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哥本哈根这座城市的象征

▲哥本哈根《美人鱼》

▲哥本哈根

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作为城市地标,经过岁月的沉淀,愈发显示出其深厚魅力。


▲《自由女神像》


▲《埃菲尔铁塔》


城市的DNA和五官

在建筑之外打开一个新的维度

                   

建筑同质化、风格趋同是我们对现在很多城市的第一印象,但是有可能因为公共艺术,我们可以认得出来哪里是哪里,因为公共艺术的伟大作用之一,在于是它可以在建筑之外开一个新的维度。公共艺术作品,有自己的空间同时还在不停的在创造更多的更大的空间,包括心理空间和实体空间


▲《五月的风》岛海滨  

我们有可能没有时间去看一个城市的各个角落或者去深入了解每一个城市,但是有可能公共艺术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城市,因为成功的公共艺术是城市的五官,会说话会呼吸,它能够与人沟通和互动

比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海黄浦公园的《浦江潮》;广州越秀公园的《五羊雕像》;以及青岛《五月的风》,它们作为一座城市特有的气质和市民大众共同生息、奋斗、交流之历程的伴生物和象征物,构成了城市公共空间中闪耀着人本主义光亮的温馨回忆。

公共艺术承载着一座城市内在气质的文化DNA。


▲《浦江潮》上海黄浦公园


城市的独有语言

在特定场域与人和空间相互回应、温暖

                   

位于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并非盖一些标志性建筑或雕塑,而是城市的无数个角落,它和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特定的场域与人和空间的回应。

比如亨利·摩尔的《国王与王后》

▲《国王与王后》

亨利·摩尔是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雕塑家,这件作品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放在英国的一个农村。那个时期的英国刚刚经历过二战,社会还很浮躁,那么这个时候社会最需要什么呢?就是精神的安抚和鼓励。亨利·摩尔这件作品恰好就是希望给人带来安全感。他把代表着权力的国王和王后放在一个普通的椅子上去,放在一个村子里,面对子民和未来。这样不仅拉近了艺术和大众的距离,也拉近了权力和不同人民的距离,就是为了给他们一个方向、一种安全感。


▲《国王与王后》

再比如董书兵的《大地之子》,在荒野之上,以一种反都市主义的立场,让作品回归到大地,回归自然,回到大尺度的生态环境中。艺术家董书兵在这片土地上肆意的让想象力生长,我们看到的便是艺术品与人、自然、大地的对话与共处。

西北的底蕴,也藏在了作品里。




▲《大地之子》董书兵

公共艺术作品不是冰冷的物体,更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技术等力量越来越不能成为艺术门槛的今天,更要保持对公共艺术真善美的追求,让人们不仅能体会到公共艺术的美感、归属感,更要看到其对社会和公众持久的正面影响,以及蕴含的长远的教育等多重意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艺术季”(ID:uas-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