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与交流中心位于苏州张家港,是一所全国示范性的培训学院,希望运用当代的建筑语言和教学方式,讲述一个在江南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发展出城市文明新篇章的故事。
研究中心的规模约为34000平方米,包括一个现代化的教育中心,一个300床的住宿酒店和综合保障楼。三个功能单元由长廊连为一体,其间布置了开放的大草坪,半围合的酒店到达区和内向型的水院。
作为日常运营的核心,教育中心坐落于东部滨河区域,视野寥廓,林木葱茏,同时设置了多个20人-100人的教室、阅览室和250人的阶梯报告厅,创造了多样化的教学场景。整个校区均配置了先进的智能化设施,强调数据的交互和共享,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了数字化教学的目标。
研究中心的课程设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既有课堂的宣讲,也有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鼓励学员、教师之间的自由讨论。于是,教室之外成为重点,迴廊宽阔,平台交迭挑出,几个转角都能发现空中花园,希望能促发师生的停留和对话,让建筑空间成为开放式教学体系的一部分。
中庭方正敞朗,斜向楼梯贯通两层,为聚集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适合茶歇、讲座或小型演出。顶部阵列的弧形天窗,勾勒出节奏性的光影,其缓慢而持续的变化,将现场活动铺上一层活泛的底色。
廊和院,是江南地域常见的建筑元素,这一传统型制得以继承,成为了研究中心公共空间的主旋律。
长廊开敞明亮,迂回转折,依次连接了酒店、综合楼和教育中心,组织了主要的人流动线。为适应频繁外出考察的课程特点,将参观大巴集合点安排在长廊东端,紧临教室,方便出入。
方院往往伴随着长廊,它是长廊的端景与放大,亦是一个适当的停顿。无边水池,粗粝石材,拉长的斜向阴影,伫立的清水混凝土墙,沉静安定,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自然的,这里成为了一个公共的文化广场,学员们穿行,等候,交流……数字手段的加持,则让教学方式更加的灵活多样,学员教师可以在长廊方院的任何一个角落,持续展开案例的研习讨论。由此,校区成为社区,教室内外再无界限,线上线下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在区域规划中,建成的研究中心仅仅是一期工程,包括有文化与体育中心的二期工程已经开始建设,日后这里将是一个集商业、运动、文创于一体的城市生活中心。
联系一期、二期工程的,则是一个60米宽的公共景观带,将为市民带来13000平方米的开放空间。在乔木林之间,隐藏有儿童的游戏天地,放任小朋友肆意地奔跑;沿着斜坡而上,就能发现几片篮球场和网球场,帅气的爸爸正在一板一眼地指导着儿子反手击球的要领;年轻的妈妈则倚坐在大台阶上,刷着朋友圈,等着女儿上完舞蹈课……这是一幅典型的当代生活长卷,一个城市文明最直接的展示。
研究中心的长廊,正面对着这幅长卷,两米的高差提供了一个客观的俯瞰视角,让日常的城市生活在学员面前徐徐打开。绿地和广场,工业遗存和现代商业,体育健身和文艺汇演,实时交融,鲜活生动,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的完美注解,一个最好的教学现场。
项目图纸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与交流中心
项目地址: 江苏省张家港市
建筑设计: 上海实现建筑设计事务所
施工图设计: 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 苏州美瑞德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 上海班申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幕墙设计: 苏州柯利达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 34,000m²
设计团队: 朱晓光 李洪 钱铨 杨莉 何奕均 彭艺才 张必晗 袁星
建筑摄影: 吴清山
END 公众号文章仅供内部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部分权属不清导致的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建筑”(ID:i80arch)。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