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在创始地大本营之外,逐步将全球旅行目的地作为营销和零售的基本据点。
在各种创新实践中,中国是奢侈品牌最为青睐的实验场之一。其中,近十年来快速崛起的奢侈品消费重镇成都,又成为了格局相对稳定的北京和上海之外,更灵活承接新变化的城市。
在很多时候,成都之于全球奢侈品零售的意义不止于一个中国奢侈品消费新增量城市这样简单。它拥有独特的本地消费氛围,天然的享乐文化,塑造了当地独特的消费行为习惯。而这种气候又不断吸引了周边的消费,使之逐渐具备全国性的辐射力。
值得关注的是,成都被杰富瑞列为中国第四大奢侈品中心,奢侈品牌约有 6%门店位于成都,该城市对中国奢侈品零售的贡献率约为7%至8%。
根据中商数据对全国25家代表性城市奢华商业地标2020年的数据统计,北京SKP、成都远洋太古里全国辐射能力最强,其中成都远洋太古里以西南地区为核心辐射全国。
01
成都商业进化史
熊猫、蜀锦、春熙路、青羊宫、双面绣甚至四川火锅是成都的典型标签,然而现在,标签里还要再加上一个:奢侈品。2010 年前的成都,甚至还没有高端购物中心,只有王府井百货、百盛、仁和春天等老牌百货店,而现在,它是中国最赚钱的时尚市场之一。
之所以说 2010 年之前成都没有高端购物中心,是因为真正的高端购物中心有三大特征,一是占地面积大,建筑面积大,停车面积大。二是行业多,店铺多,功能多。三是购物环境要求高,顾客群购买力高。2010 年之前,成都春熙路等商业中心不乏百货商场,却没有能为奢侈品牌提供广阔店铺面积的购物中心。那时奢侈品店铺规模都不大,2001 年 LV 首次进入成都时,不得不将店址选在天府喜来登酒店,以“店中店”的形式落脚。
这种情况随着仁恒置地、万象城、成都国际金融中心,成都远洋太古里等高端购物中心的进驻发生了改变。
这批高端购物中心也引发了大牌进入成都市场的高潮。香奈儿、巴黎世家、巴宝莉(Burberry)等顶级品牌出现在了九龙仓集团的成都国际金融中心(IFS)内。
追溯到 2013 年,H&M 总部庆祝了其在全球的第 3000 家零售店,这家店恰位于成都,庆祝结束后的 18 个月内,成都的 H&M 店铺数目就翻了一番。
02
为什么大品牌这么爱成都?
此前我们曾针对成都的高级购物中心和城市团队们做过一些研究和探讨,成都作为中国西南最重要的城市,与北京、上海构成了一个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覆盖了中国大部分区域,能满足周边客户的需求。
而成都四成的奢侈品卖给了外地人。四川邻省二级市场各占成都奢侈品消费的 20% ,80%在成都当地完成。
四川有钱人消费主力在成都
第一个原因是成都一直在虹吸附近其他县市的购买力。比如买房,成都县市的人只要有能力,多半选择会在成都买房。而在四川省内成都市的经济呈现一城独大的局面。四川人在省内主要向就业机会更多的成都集中,成都因此得以快速发展。简单说,四川越来越多的有钱人和中产阶级都把消费砸在了成都,成都的消费力当然很惊人。
回流人口推升成都消费力
第二个原因是,随着一些城市房价走高,以及产业转移,成都又吸收了一大波回流的人口,这些人口在成都同样要消费,要吃饭,要买房。
DT财经曾联合联通大数据发布了2019年流入人口城市排名,成都排到第3位,前面是上海、东莞。
成都辐射着中国西部地区,对众多奢侈品牌来说,这个市场实在不能错过。
除地理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市场和购买力。而2021年成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达9251.8亿元。而成都市人口总数截止2021年超2119.2万人,有追赶北京,上海,重庆的趋势,仅2020年至2021年净增人口24万。庞大的消费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同时决定着该城市的未来动力。而有六成的奢侈品被四川省本地消费者买走,可见四川当地人的购买力。
成都的文化基因和当地文化属性
另一个原因就是人们闲散的生活方式和对时尚的追求。“吃巴适、耍安逸”对四川人来说太重要了,他们对时尚的品味也比较稳定。牛津大学的 Oxford Economics 长期追踪全球 750 个城市的经济数据,成都在“服装消费量上”排名全球第 71 位,该机构预测,到 2030 年,成都的排名将上升至 28 位,服装行业年产值预计上升到 102 亿人民币。
城市文化基因:有钱、有闲、审美力强、租金低,在中国,这样的城市恐怕找不到第二个了。
在2021年以195亿元的销售额,强势占领了成都主要商业项目业绩的前两名,足以见得这两个高端购物中心对成都消费市场有着超前的影响力,而这背后是众多奢侈品牌的数据支撑。
“北上广深”“降维消费”移民。
这类人群,指的是一线城市比如北京、上海等地,“降维选择”成都的移民群体。
他们或许本就是一线城市的高收入群体,通过成都相对较低的房价水平、物价水平,从而使得可支配收入比重大幅增加,并完成消费升级,以前随便买COACH,现在随便买GUCCI。
根据dt财经2021年调查数据,面对除了北上广深之外,还愿意去哪座城市这个问题上,除了坐拥阿里巴巴和多个独角兽公司的杭州之外,南京和成都对于30万年薪以上的职场人士也有着很高的吸引力。
这一结果,或许在意料之中,他们也的确实是成都移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消费移民
这类人群,是国外在成都长期居住甚至移民,并随之产生消费资本的群体。虽然占总人口比例不大,但是每年增长速度很大,根据爱普数据调查,疫情之前,成都外籍人口每年增加率为20%左右,居于中国前列,根据成都对外宣传办公室统计,外籍商旅人士已达69万,常住外国人1.74万,往来外籍人员数量已位居中西部城市之首。
而且,长期以来,在中国城市内部,各地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外籍人口聚居区,其中以北京望京、上海徐家汇、深圳蛇口、成都桐梓林,最为典型。而在这全国四大外籍人士聚居区中,只有成都是中西部城市。
根据2020年贝壳研究院数据,最吸引外国友人居住城市榜单,上海第一,成都第三。
正如上海的“买办商业文化”、“海派商业风情”的形成现象,外籍人士的生活方式,对本地商业文化形态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大于消费金额本身的,故可以单独拿出来研究一番。
其中,经济驱动因素较为明显。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外国友人所熟知的生活方式和设施越容易触及,城市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对外籍人口的吸引力自然就越大。大量在蓉的外籍人士,同样为成都带来了消费资本。
但这一类消费移民的消费习惯或许和前几类有所不同,他们在生活用品、服饰穿着上,并不在乎是否为奢侈品。服饰消费亲睐高性价比的快销品牌,生活消费亲睐山姆、麦德龙,迪卡侬。
他们的消费资本,更集中于高端餐饮与高端酒吧。一顿与单件奢侈品价格相当的晚宴,开一瓶在知名酒庄拥有年份的红酒,再去到一家格调高雅的消费不菲的酒吧,例如靥MAGICBAR、Bar Coda、喜之HONG'S LOUNGE。
成都桐梓林西餐厅气氛成型、以及领事馆路附近的酒吧商业兴起、辉盛阁、雅诗阁等服务室公寓的别受追捧,都离不开这些外籍人士的在地影响。
毫无疑问,正是在多方消费移民的作用力下,成都的消费资本才得以如此壮大。同时,在成都消费资本愈发壮大的情况下,又将吸引更多人成为成都的消费移民。
此前有媒体报道,约三分之一入驻成都IFS和成都远洋太古里的品牌门店销售业绩位列其品牌西南地区销冠或全国三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睿商业”(ID:sylsysydc)。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