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企业如何更好参与城市更新

设计企业如何更好参与城市更新

根据最新数据,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3.89%。经过七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当前城镇化已经步入中后期阶段,未来城市升级的关键在于“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城市更新是应对城市发展难题的有效手段。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强调“城市更新”这一概念,明确“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计划。2021年3月,城市更新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也被列入“十四五”规划文件中,这标志着城市更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面对城市更新的新特点、新要求,身处其中的设计企业又该如何做好自身能力建设?

什么是城市更新?

尽管城市更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根据各地城市更新实践,城市更新是对城市建成区(规划基本实现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的持续完善和优化调整,这不仅局限于基础设施等环境的改善,还包括对历史文化、城市风貌、业态等的修复和复兴,更是城市空间、产业结构的更新,注重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的改造活动。

我国城市更新的探索

我国城市更新自新中国成立发展至今,大体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9年至1989年的政府主导下一元治理的城市更新。这一阶段的主要治理目标是解决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以改善居住和生活环境为重点,具体以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道路环境整治为主要手段,具有突出的政府主导特征。这一阶段的城市更新治理机制还不成熟完善,政府财政资金有限,改造工作大多是由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政令推动,忽视了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加之产权保护观念淡薄,导致建设项目出现各自为政、标准偏低、配套不全、侵占绿地、破坏历史文化建筑等问题。

第二阶段为1990年至2009年的政企合作下二元治理的城市更新。伴随着土地和住房改革,市场力量不断增强,政企合作有力推动了城市更新的发展。这一阶段由于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借助多种市场化手段,地方政府与市场主体合作,推动以城中村改造、旧工业区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等为重点的城市更新,这种政企合作模式有效解决了存量改造所需资金规模庞大、完全依靠政府投入难以持续的问题。政企合作大大提高了这一阶段城市更新的发展速度,然而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促使政府和开发商结成“行政权力与资本的利益增长联盟”,导致增值利益分配不均衡,对权利主体和公共利益的保障不足。

第三阶段为2010年至今的多方协同下的多元共治城市更新。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0%,城市建设着重于高质量发展,越来越重视公共利益的实现,呈现出政府、企业、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和共同治理的新趋势。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城市更新更加关注城市内涵发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活力的提升。这一阶段的城市更新主要聚焦于老旧小区改造、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历史地区保护活化、城中村改造和城市修补等。尽管城市逐步建立了由政府、专家、投资者、市民等多元主体共同构成的行动决策体系,各类社会主体通过成立工作坊和自治会、社会调查、设立基金等方式,参与社区营造、历史遗产保护活化、公共空间设施更新等涉及民生和公共利益的城市更新活动。然而,目前这种自下而上的多元协商机制仍处在探索阶段,缺乏政策、制度的支持和保障,公共利益的保障力度仍然不足。

目前城市更新的突出问题与新趋势

当前我国城市更新的实践中,由于价值导向缺失、系统调控乏力等问题的存在,一些城市更新以拆除重建和土地效益为主,忽视城市品质和功能的提升,公共利益难以得到保障;一些城市更新只满足单个项目的技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城市更新的宏观目标,城市系统性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甚至加剧城市系统风险。具体表现为:(1)环境破坏严重,造成城市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2)城市面貌趋同性,缺乏城市特色;(3)城市问题是形态、社会、经济问题的集中体现,具有长期性。

目前我国城市更新的最新实践,从更新对象来看,可以分为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城区的改造更新、城市工业遗产的更新、城中村更新、三旧综合更新改造等五类。

城市更新具备四大新趋势:一是从碎片化、应急式更新,到有政策和规划引导的更新;二是从以拆除重建为主的更新,到以保留为主的有机更新;三是从单维建筑更新,到民生产业、文化多维更新;四是从点状和单业态更新,到片区综合统筹更新。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热潮兴起、数字中国建设深入以及数字化转型需求大量释放,助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迈向新阶段。目前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之一是有限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与高速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城市更新项目有望成为我国推动新一轮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载体和先行示范区,通过新基建智能改造、智慧单元切入、数字经济驱动等方式,驱动城市更新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实现不断进化和升级。

设计企业如何更好参与城市更新?

▌1. 资质建设

由于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性的改造,从单维到多维,从点状到片区,设计企业需要重视资质建设,特别是多类型的、多专业的资质。资质对于设计行业企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门槛。城市更新项目对设计企业的综合资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需要同时具备建筑、公路、市政、景观园林、环境保护、历史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各种类型的资质。

▌2. 跨专业协同与产业链延伸

面向城市更新的服务,不再是单个建筑物的设计改造,而是要关注环境、文化、生态、产业。对于设计企业而言,这就需要较强的产业策划能力、全过程项目管理能力、数字化技术应用集成能力和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

城市更新,比如城镇老旧城区改造,涉及面广,而且问题复杂,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这些项目,设计企业需要整合利用各种存量资源,协同建筑产业链深入布局,综合能力突出的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等业务的设计企业才有机会参与进来。同时,设计企业需要聚焦价值链高端,加快布局产业链向前端与后端延伸发展,形成策划咨询、全程设计、建设、招商运营、资本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综合能力。

▌3. 科技赋能

数字化、智能技术等的应用,是城市更新项目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企业应积极研究探索新技术、新应用,以科技赋能设计业务,逐步建立在行业细分领域的科技优势。

比如在城市更新项目中,设计企业可以紧抓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研究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打造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相互融合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例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以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融合型基础设施等。

在内部管理上,设计企业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实现企业高效治理。企业可以从业务组合、协同方式和管理层级等方面创新优化组织架构,实现由分散多层的金字塔式结构向敏捷高效的扁平化组织结构转变,以快速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在自身业务基础上,设计企业需要积极发展工程总承包业务,大力发展BIM正向设计,建立起符合企业的BIM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提高对外数字化成果交付和售后服务的质量。

在对外经营上,设计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型,助力“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转变。由于现阶段的城市更新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这样的项目需要平衡兼顾多方的诉求。通过数字化技术,方便非专业出身的客户能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比如采用BIM数字孪生技术,让设计方案能更加直观、清晰地展现给客户,客户也可以高效反馈,指出设计方案中的缺陷与不足。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不断对客户需求进行分析提炼,进而持续补充完善标准化、模块化的工作,持续提升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把握能力。

审核丨付寒梅、郑思琪
排版编辑丨郑思琪

本文作者张程,来自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文章所列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攀成德立场。

本文首发于勘察设计前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下方留言。


点击关注我们,随时了解行业动态。





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勘察设计前沿”(ID:psd-02)。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