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成德在2020年勘察设计行业调研过程中发现,在过去“十三五”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均进行了新业务的拓展,但是普遍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一共有三。其一,新进入的业务关键资源不掌握,设计企业的资源主要是市场资源、人力资源,而在拓展其他设计领域的业务或者价值链前后端的投资、总包业务时,其特殊的市场资源、资金资源、分包资源等往往不具备,因此无论企业花费多大气力,业务仍然难有起色;其二,按照过去传统业务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无法起到引领、促进业务发展、管控风险的目的。不同的行业特点不同,即便拿相对跨度不大的建筑设计与市政设计相比,其在项目营销、项目生产、项目管理等方面就已经存在极大差异,这些差异来自于经营的方式、甲方的特点、项目在进度质量方面的要求、设计的深度、对施工的管理要求等方面。各位领导不妨设想,如果是其他行业想要拓展市政、建筑业务,在没有按照市政建筑业务的特点进行营销、生产、管理的情况下,项目怎么可能接的来、做的好、管的精?其三,市场定位有待重新确定,部分企业从事传统业务也许处于行业第一梯队,但在拓展到其他领域时,是否能够挤入第一梯队或者是否应该与第一梯队企业竞争还需要再思考。
为应对行业发展改革这一变局,企业通过业务的拓展从战略层面看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形式。
▌1. 借力上级集团业务的战略调整,完成相关的业务拓展。
这种方式适用于大型勘察设计企业,特别是央企下属的设计院。目前随着各大建筑央企的攻城掠地,央企下属的设计单位也随着上级集团战略纵深的调整而受益颇多,比如某上级集团需要拓展轨道交通业务或者生态环保业务,其下属的设计院自然会成为该项业务的排头兵和先行者。
▌2. 立足自身主业,围绕“大”字做文章。
典型的诸如铁路、公路类设计院,在自身主业的基础上,围绕大交通发力,力争成为大交通领域的综合服务商。例如铁四院定位为现代交通建设领域的领跑者,围绕大交通领域从业务模式、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发力,打造其在大交通领域的综合优势;上市公司苏交科也利用其资质优势以及其在交通领域的技术和品牌积累,逐步拓展轨道交通、民航等业务,打造其在大交通领域的品牌优势。
▌3. 利用技术优势,拓展相关的业务领域。
冶金、化工等行业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在水处理、固废处理等领域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一些大型的工业设计院积极利用该项优势拓展市政水环境、水处理等业务。又比如冶金设计院较早开展综合管廊类的业务尝试,因此在国家积极推进市政综合管廊时,借助其经验优势和技术优势(如信息化优势)等,能够在综合管廊业务的推进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再比如在冻土研究方面,西部的一些设计院,如一公院、铁一院,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因此在高海拔铁路、公路领域这些单位就可以在业务拓展和竞争中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4. 利用模式优势,进行业务延伸,特别是总承包和全过程咨询模式。
目前国内正在大力推广总承包和全过程咨询的模式,以发挥对项目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管理和控制作用。冶金、化工等行业最早与国际接轨,开展总承包业务,因此这些行业的勘察设计单位可以利用其在总承包模式方面积累的优势进行相关细分领域的拓展。
▌5. 利用资本优势和资源优势进行拓展。
目前勘察设计行业与资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资本在单位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勘察设计单位可以充分利用资本的撬动作用、杠杆作用和拉动作用进行业务的拓展;此外也可以充分利用资源的优势,通过强强联合、资源互补等方式进行业务的拓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1)谨慎选择拓展领域,追求“小而美”不求“大而全”,避免陷入“贪多嚼不烂”的尴尬局面。
(2)建立明确的业务管理机制,在公司层面进行资源的合理调配,保证其有充足的养分能够生长,同时对于难以生长的业务,也需要有明确的机制确保及时调整,及时止损。
(3)避免追求全面领先或全面突破,采用单点突破的方式更容易成功,逐步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业务突破。
(4)选择合适的人在业务发展初期往往更重要,在业务发展初期,人的作用往往比机制、模式和资源更重要,合适的人更容易打开局面,形成突破。
(5)坚持长期主义,避免过于功利主义,要有累积的心态,不断精进。
▌1.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从煤炭行业发展到建筑、市政行业,从国内市场发展到国际市场,从单一产品发展到多元产品,从制造型发展到服务型。面对煤炭行业下行,公司寻求转型之路,首先利用煤炭的优势发展了索道、隧道和建筑,同时利用建筑设计的优势向城市和规划方向进行拓展,同步拓展了市政和生活建筑业务,过程中抓住西部开发的机遇,从行业院往综合院发展,形成了以建筑、市政、工业及环保为主导的格局,可以说中煤科工是在市场中谋生存求发展的典型案例。
▌2. 中国联合工程公司
从机械行业发展到电力、市政等20多个行业。中国联合起家于机械工业设计,之后逐步发展了发电设备、电站、建筑等业务,在上世纪80、90年代抓住了建筑的行业红利,从工业进入了民用建筑领域;随着不断拓展主体业务,做强了电力和建筑行业,目前正以设计咨询与工程总承包作为横向拓展的依托,在工业工程、民用工程、能源工程、工程建设、装备工程、全过程咨询、国际工程等板块均有所斩获,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在多个行业中积累经验形成了综合优势,提升了企业的生存空间,可以说是中国勘察设计行业里面多元业务拓展的典范。
▌3.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从水利水电发展到市政、数字化业务。华东勘测院的传统业务主要有水电和新能源。其经过二十年的深耕和积累,逐步在工程领域数字化方面取得了突破,先后服务于深圳前海、雄安新区、浙江未来社区、西安西咸新区建设,同时借助数字化优势,积极涉足生态环境、轨道交通等业务,形成了工程+IT的综合服务能力,是当今通过新技术突破创新谋发展的标杆。
▌4. 中冶南方
从钢铁冶金工程发展到市政、公路等多个行业。面对钢铁主业萎缩的状况,中冶南方积极进行业务拓展,其拓展的思路是从自身核心竞争力入手,通过总承包能力进入市政、环保领域,形成业务的三足鼎立态势。同时,对钢铁、市政、环保三大业务板块结合客户需求以及自身核心能力进行转型发展,围绕数字技术在新工艺、新产品方面做文章,逐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1. 外部的环境、顾客的要求、竞争的环境产生的新需求。
这些需求需要设计企业深入思考和挖掘业务增长点,再按照原有的发展思维和发展举措已经无法适应“十四五”的新要求。设计企业需要向其他行业多学习,用变革的思维,用2C的视角,用产品的模式重新审视当前的业务,找到业务的根本商业逻辑才是实现长远发展的保证。
▌2. 新基建、新技术、新政策带来的新机遇。
在国家倡导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政策背景下,互联网、5G和人工智能等“新基建”会给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新的业务和新的增长。勘察设计企业需要通过提升数字化技术能力,顺应政策号召,进一步构建产品竞争优势的“护城河”。未来资源的壁垒、人脉的壁垒将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技术、管理、创新构建的新壁垒,企业如何把握新机遇建立这样的新壁垒未来仍将困难重重。
▌3. 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变局。
已经逐渐成熟的勘察设计行业未来将呈现两大特征:一是行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二是行业发展日益分化,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在未来兼并重组的大势之下,哪些企业能够作为重组的主导方不断扩大自身实力,哪些企业会面临经营生产困难而不得不被整合?这一问题值得所有企业提前思考。
新的历史机遇带给我们新的机会,也给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引用德鲁克的观点:“管理层如何想要创造和保持一种成就感,就需要聚焦于机会,也需要进一步把机会转化为成果。”设计企业需要考虑如何抓住机会,逐步摆脱对行业红利增长的依赖,积极进行战略思考,通过产品业务转型找到适合自身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审核丨李玲
排版编辑丨郑思琪
本文作者来自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文章所列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攀成德立场。
本文首发于勘察设计前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下方留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勘察设计前沿”(ID:psd-02)。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