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成都公园城市国际花园季暨第五届北林国际花园建造周设计师组作品——摇篮
The Cradle – A design for the ‘2022 Chengdu Garden City International Gardening Festival + the Fifth Beilin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Week’
对于在公园草坪上开展的竹构建造,我们原本担心若仍从竹子本体的形态、受力出发来做设计难有新意,为已经几乎穷尽了各种形式的竹构操作添上可有可无的一笔。几经推敲后,我们意识到可以借此契机做一个充满“生命之初”意向的、摇摆不定的、充满游戏氛围的小场域。
方案底部为三组共九根原竹交织而成的近球形底面,中部由三组交叉的竹竿连接,既确保了底座结构的稳定,又作为长椅供人使用。竹竿向外伸出的六组,翘起的三组较长,为主要使用座椅,余下三组较短,在摇篮晃动幅度较大时向下支撑地面,防止倾覆,提供安全保障。
▽场地分析
▽轴测分解
▽使用分析
最初顶部的设计理念是由多根原竹劈开的竹篾交织,圈圈相连,轴线规整,营造出轻盈而茂盛的几何密林。施工过程中,因为竹材柔韧以至平面出现偏移,在原方案的规整平面上进行调整,又因现场施工工艺限制,最终调整为由竹管伸出的一个个竹圈相互连接,呈现出平面逻辑均质,而视觉上又有着随机层次感的作品。
▽半掩在花园里的竹编摇篮
▽顶部以圈圈相连的竹篾交织而成
▽原竹交织而成的近球形底面
摇篮的设计在场地上有着容纳各方游者的优势,白色碎石将三条引导游人使用摇篮的路径点明,不同方向的来人可以交汇于这个半掩在花园里的摇篮上。碎石将场地分为三个部分,是以将花园定为与竹构形态相呼应的三组球状植物簇拥而成的“丛林”。中间由球形小蜡、蓝冰柏、亮晶女贞棒棒糖等较高植株点睛,向外布置灯芯草、百子莲、粉黛乱子草、蒲苇和茅草等较矮植株,再以低矮垂地的绣球、蓝雪花、芒草、矾根和飞蓬草等向外蔓延。
▽人与自然与竹构间的活力相融
多人分坐受力不均使得构筑物在花海间旋转摇晃,细密的顶部密林也随之悠悠摇曳,让人、竹构与自然三者活力相融。它从场所与活动出发以延伸竹构的意义,最大限度强化了竹的韧性特征,并使之成为人与人关系的某种映射——在“摇篮”中创造出一个非“非必要”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摇篮成为触动人与人、人与自然互动的媒介。
▽施工过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ooool木藕设计网”(ID:mooool-com)。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