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资金配置的两点思考

建筑企业资金配置的两点思考

有人比喻,做企业好比是开车,业务是车道,战略是方向盘,执行是油门,资源是各种零配件,管理是零配件之间的耦合。资源是开车过程中,也就是企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是企业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相对于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企业领导者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期通过尽可能少的资源耗费,获得最大的效益。而企业战略是否能成功落地,资源配置好坏将起到关键性作用,是必要条件。

具体而言,企业可以配置的资源主要包括资金、人员、物料、设备、实体组织这五种。本文中,笔者主要针对资金这一资源的配置提出一些想法和思考。

资金紧缺是当前建筑企业普遍遇到的现实问题,也是企业领导者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制约了建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当然,如果能天上掉馅饼,直接掉个金疙瘩在建筑人面前,一切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但是“碰到狗头金“的好事并不是人人都能遇到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有限资金资源的前提下,合理的进行配置,帮助企业稳定发展。

合理配置资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有和借入资金方面,完全依靠企业法人自有资金,在建筑市场上很难做大规模,如果借入资金比例过大,可能项目盈利全部用来支付利息,最终沦为为他人打工的境地;投、垫资与流动资金方面,现阶段建筑领域垫资进场已是常态,但是如果垫资比例过大,企业正常运营又是难题。由此可见,合理的配置资金资源尤为重要,要求管理者管好、用好资金,在实际生产中寻求资金结构优化的最佳途径。

 1 
合理配置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
自有资金是所有者权益,是企业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建立健康稳定的财务状况的经济基础。“狗头金”不常有,而流通钞票常有,合理额度的借入资金是对自有资金的必要补充。通过平衡好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的比例,企业可以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从而将利润最大化。

如果企业没有充分的自有资金作保障,盲目借入资金则会带来经营活动的巨大风险,通常而言,有如下四大风险:(1)资产负债率过高,风险较高、再融资困难。(2)负债增加导致财务费用攀升,影响企业利润、业绩下滑。(3)高负债导致现金流压力较大,一旦现金流断裂,企业将信用全无、难以为继。(4)长期负债率较高会到导致过度依赖负债经营,依赖“输血”将影响本身“造血”,一旦“输血”停止,本身“造血”难以支撑企业发展。

那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是否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黄金比例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个比例是市场环境、经营条件、战略方针和财务策略等多种因素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从目前实践来看,相较于规模发展,建筑企业公司自有资金比例偏低,绝大多数企业负债率在80%以上。建筑企业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提高企业自有资金的比例,有效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

政策导向已从“降杠杆”到“稳杠杆”,所谓“降杠杆”即要求企业降低负债率,而“稳杠杆”则要求其将负债率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建筑企业除了降低借入资金规模,还可以提高自有资金比例,即,压缩负债、扩大权益,从而将负债率回归到合理水平并保持稳定。面对激烈市场竞争,降低负债率的主要方式是扩大分母端,而非过度压缩负债端。对于扩大分母端(即扩大权益),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企业留利,直接提高自有资金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资产证券化、永续债、债转股、可转债、基金等合理金融工具盘活资产从而扩大所有者权益。

 2 
合理配置投资、垫资与流动资金

建筑行业整体处在转型期,传统施工业务市场化程度极高,竞争性异常激烈。随着每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放缓,施工业务逐渐进入存量搏杀阶段。由于建筑业是被动行业,通过PPP模式及投资业务可以带动施工发展,从而PPP模式与投资业务成为很多建筑企业新的选择。

然而PPP模式与投资业务的开展上,建筑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通过前期投入,换取施工项目以及可能的后期运营利润。一般来说,投资、垫资与流动资金需要维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投资、垫资等资金占用增长过快,则会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在不具备政策规定“铺底流动资金”比例的条件下, 如果盲目开展PPP或投资业务,资金将严重短缺,从而影响后续施工,进而投入资金无法收回。

因此,在进行重大投资前,企业要进行细致周密的市场调查和测算, 根据企业资金状况量力而行。对于PPP业务,需要考虑:(1)由于政府换届带来的政策调整,土地、市政配套等支持是否能有效落实?种种不确定性将带来信用风险。(2)当地财政水平是否支持?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大量超前建设的基础设施无法充分使用,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财力提供支付?(3)政府对消费者的让利、计划中应进行的价格上调给予取消、不断提高绩效标准而难以达到特许经营模式本身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对于投资业务,综合考量风险、收益、运营期等多方因素,筛选项目全生命周期利润率较高的优质项目。梳理全过程风险清单并予以关注,项目前期侧重尽职调查管理,厘清项目潜在风险;施工期间,合理优化投资业务的绩效考核体系,考核指标要具有利润导向;运营阶段,则需要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如国家政策的变化,如因重大变化而使运营产生的利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状况,则需及时退出投资项目。

通过综合研判投资、垫资项目情况,审慎选择开展PPP、投资业务,合理配置流动资金,从而实现企业整体风险可控,平稳发展。

保持合理的资金结构,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动力机制。良好的资金配置是建筑企业战略实施、经济效益提高的必要条件。无论自有、借入资金比例,还是投、垫资占比,合理的资金结构将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效益的提升又能促进权益的增加,进而改善资金结构,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审核丨蔡敏、付寒梅

排版编辑丨王昕玥

本文作者来自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文章所列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攀成德立场。

本文首发于建筑前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下方留言。

点击关注我们,随时了解行业动态。





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前沿”(ID:psd-0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