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建设在企业管理中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从组织在整个企业管理架构中的位置来看。在整个企业管理架构中(图1),组织衔接企业的战略、流程和后面的支撑体系,相当于建筑物的四梁八柱。某国际知名咨询公司的创始人说到 “企业管理当中存在的任何大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组织问题,也就是说组织管理问题是企业管理当中最大的问题”。
图1 企业管理架构示意
企业在组织建设中应该从哪些维度考虑。图2是一个经典的管理模型,一般认为组织管理要从两个维度四个要素入手。
首先是未来维度和现实维度。比如说很多企业在学习华为和一些互联网企业,学习他们在管理实践当中的思考和探索。回过头来看,建筑企业的组织建设受制于行业现实条件。打个比方,我们经常说谷歌这些企业在管理当中是不要打卡考勤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这些企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职业素养非常高。但是这些条件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可能不满足,所以建筑企业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组织的发展、组织的架构设置要与企业未来的方向以及现实条件相匹配,这个平衡点需要各个企业自己去把握。
其次是风险控制为度和运营效率维度。一些企业的领导说到公司现在审批的环节很多,从组织的角度来说,审批环节多更多的是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考虑的,那么相应的运营效率就会低。所以在企业组织设计、权限和流程的设置当中,要考虑运营效率的提高和风险控制两者之间的均衡。比如一些企业对投资控制的很严,5000万、1个亿的投资就要到股份公司层面审批,这样可能实现了风险控制,但是效率就会受到影响。
图2 组织结构设计四要素
建筑行业进行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少,更多的要从追求企业模式回归到组织能力建设上。十年前,我们在给企业做战略规划或组织管理的咨询项目时,很多企业都提到要跨越发展、要弯道超车,也就是说在过去的十年、二十年里,整个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红利,企业拥有很多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的机会,那个时候更多的企业是通过抓战略机遇来实现企业的发展。但是在目前这个时间节点上,建筑行业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少,要从企业模式或是战略的选择回归到组织能力建设上。
企业规模在十亿、百亿、千亿的时候,其架构是不一样的;企业的主营业务从水工、铁路转为市政、房建,企业的能力要求、组织架构也会发生大的变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能力、架构、资源、文化要与(图3)营收规模(红线)相匹配,不然企业的目标肯定实现不了。上市公司年报里有专门讲企业核心能力的章节,发现建筑企业基本上说的核心能力是有多少个特级资质、信贷额度以及装备等等,很少有企业提到组织能力。
图3 企业规模、资源及能力匹配
这三个方面是我们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后的发现和思考。第一是要认识到组织体系、组织建设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位置和重要性;第二是在进行组织建设的时候要考虑四个维度,并且这四个维度是两组互相制约的因素,即现实与未来、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第三是不同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能力、组织与企业的目标相匹配,资源能力和组织能够支撑企业发展。
就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 问题1:组织模式与经营模式脱节
在过去的这些年,相当多的企业的组织模式与经营模式是脱钩的。尤其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业务类型变了,但是企业的组织模式并没有发生改变。最典型的是原来企业80%的能力、80%的业务是A业务,但是现在A业务已经萎缩了,它现在变成了20%的业务是A,80%的业务是B,但是它的整个的组织结构还是原来那种做A业务的结构,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第二是业务模式变了,但是企业的组织模式并没有发生改变。最典型的是企业原来是做C的,现在能够做EPC了,是全价值链环节了,这样的业务变化对企业的组织结构提出大的调整的要求;另外还有区域、规模变了,企业的组织模式与经营模式是脱节的。
▌2. 问题2:组织的功能定位模式模糊
这里也体现在四个大的方面。
第一是总部的功能定位比较模糊。在很多企业调研的时候,问总部管理人员这样一个问题:“总部到底创造了什么价值” ?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感觉很茫然,他们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总部创造了什么价值”这个问题。很多企业的总部沦为了“税务局”收管理费,并没有能够起到品牌、市场、管理、人才输出和平台的作用,那么这样的总部存在有何价值?另外一类就是典型的借做强总部的名义,把企业总部做的很大。我们的一个经验数据是企业所有的管理人员占比超过20%的就算是管理水平不高的,这里说的是非联营模式。我们把所有在项目上的人员称之为项目人员,其他的像二级单位、总部的都称之为职能管理人员,这样的比例应该是低于2:8,好的企业能做到接近10%。中建某个局的华南公司去年的营收是190亿,自有人员加上各种用工形式的人员全部加起来大概是3600人,总部只有390人,公司总部和区域经营部的人员加起来不到11%,这应该是极其精简的。各位领导也可以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的总部到底创造了哪些价值?二是如果做强总部的话到底是强在哪里?
第二是经营是集中还是分散。很多企业都在想经营到底是往上拎还是往下放,很有代表性的是在一些企业调研时他们问的“央企以前提出的指挥部的思维”。我个人的观点是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自己企业的业务情况来思考。比如像中铁,做铁路业务对接的是铁路总公司等这类单位,那么它的经营应该是往上拎的;如果企业的业务大量的是市场开发项目,那么这个时候企业的经营就要往下放。所以要根据企业的业务情况来考虑经营是往上还是往下。
第三是考虑各个组织的部门和人员的设置。另外一个经验数据是企业的工程条线、人力资源条线等各个条线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比例关系。我们在行业里做了测算,比如专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比例大概是在千分之七到百分之一。各个企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分析一下像人力资源、党群、商务、市场,各条线的人员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结构比例。
▌3. 问题3:人员匹配和组织建设落地难
第三个问题是人员与组织能力的要求很难匹配。在过去这些年企业人员的留和用的难度越来越大。过去六个月在这么多企业调研,大家谈的比较多的问题有组织架构、组织方向,最核心的是人员的数量、质量及其与组织变化的匹配程度。
最后列举在过去的六个月里调研过程中,建筑企业对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第一是优秀企业从侧重战略选择,寻找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的机会,转向侧重组织能力建设。
第二是在强总部建设的探索较多,比如说财务、信息化、人力资源等通用职能上升,战略管控的能力越来越强,这方面大型央企体现的非常明显。
第三是矩阵和事业部制组织结构逐渐被接受,产品中心型和客户中心型组织并存。产品中心型就是典型的专业化分工,比如做设计的、安装的、施工的、装饰的、运营的,这种以专业划分的我们称之为产品中心型。产品中心型的好处就是各个产品各个专业能够做的非常精、非常深,竞争能力强。另外一种结构叫客户中心型,就是围绕每一个客户能够提供从头到尾的服务,比如说小一点的企业,围绕客户企业能够提供从设计、施工、运营到后面的维护等一系列的服务;大的企业可以组织事业部,围绕省政府、围绕市政府提供一站式的工程服务。最典型的是隧道股份,慢慢的构建起客户中心型的组织,围绕市政府、围绕一个城市,企业可以提供从最开始的投资到最后维护的全产业链的服务,还可以为客户24小时提供服务。在未来,大量的企业都在探索从原来的产品中心型、专业化逐渐过渡到客户中心型的组织模式。
第四是从授权型管理、控制型管理逐渐转向赋能型管理。现在赋能这个词用的很多,建筑企业还处于尝试阶段,从一开始的授权或者说叫控制,现在做成向后台、中台、前台进行授权的这么一个组织架构。
第五是超大型组织逐渐走向平台化,产业生态链雏形初现。如葛洲坝这样的千亿集团未来完全有可能成为产业链平台型,可以在大的平台上提供服务、创造价值。
《从农村土地政策变迁看建筑企业组织模式演变》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原文)
来源丨《施工企业管理》杂志2022年第2期
本文作者陈南军,来自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文章所列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攀成德立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前沿”(ID:psd-0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