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经理层成员”市场化选聘看内部干部队伍建设

从企业“经理层成员”市场化选聘看内部干部队伍建设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在此专项行动方案中,针对国有企业经理层人员的改革重点,要属在整个国资系统大范围推行的“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了。虽然“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并未强制要求对各级经理层人员进行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机制要求必须进行市场化选聘),但其严格的考核和退出机制,无形中释放了一种信号:要完成刚性的考核要求,干部队伍建设是关键。于是在2021年,行业内国企进行市场化选聘中高层干部迎来了热潮,并且在2022年,热度依旧不减,企业寄希望于通过市场化选聘工作,一定程度上优化干部队伍建设。

笔者了解了一些企业做市场化选聘的方式,也有幸基本全程参与过某企业的中层干部市场化选聘工作,从实践感受来说,一个企业在开展市场化选聘工作时的做法,很大程度上能看出其内部干部队伍建设的好坏,甚至是未来的隐忧。针对干部市场化选聘工作的开展,不妨和笔者一起来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你是真的想做市场化选聘吗?

这个问题初看有点多此一举,如果不是为了选拔人才,企业花那么大人力、物力、财力做选聘图什么呢?可是为什么有的企业明明真心开展选聘,结果却不理想,资源投入了,负面反馈却甚嚣尘上呢?市场化选聘工作的很多环节,都会造成结果不理想以及负面反馈,例如通知、宣贯不到位容易造成潜在人才信息接受不到、不重视或顾虑过多而放弃参与;选聘要求主次不分,求全求稳,筛选出的候选人与岗位实际需求的适配度难以保证;选拔程序不公开不透明,尤其在结果不能服众时,内部不稳定和抵触情绪会激增。如果一个企业在相关工作上处处踩雷,在笔者看来,那就不是真心想做选聘。

笔者去年了解和接触到两个企业的例子可见一斑,A和B两个企业去年都开展了较大范围的市场化选聘工作,选聘结束后,A企业出现了对结果质疑声不断、部分参与人员出现负面反馈、甚至产生离职想法等情况;而B企业竞聘取得较圆满成功,其中一个中层正职岗位收到了超600份简历,兄弟单位的领导及员工私下都对其赞赏有加,给予高度肯定。同样都是大张旗鼓做选聘,效果大相径庭。

你是站在谁的角度上安排选聘工作的?

很多企业在安排选聘工作的时候,完全是站“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会让选聘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形式化,难以选聘到合适的干部。市场化选聘的方式包括内部竞聘、公开招聘、市场寻聘、股东推荐等多种方式,无论哪种方式,笔者都真诚建议,在公司情况允许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站在应聘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果企业领导层站在应聘者的角度去考虑,可能会发现,在人情味浓重的国有企业,内部员工不仅顾虑选没选上,还顾虑现单位/部门领导的态度,于是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办法去鼓励内部各级组织推荐人才,去奖励各级组织人才培养;可能会发现,内部员工不仅关注竞聘不成功的安置安排问题,还关注竞聘成功后能否真的胜任岗位的问题,于是可以思考不同类型人员退出岗位的安置方式,可能会出台制度、投入资源考虑“老同志”虚岗辅导机制;可能会发现,员工不信任评选结果,不是简单的不信任领导的公正性,严格来说,大家只相信自己,或者更相信利益之外的第三方,这也是为何有的单位做选聘时,对所有员工开放,可参与旁听(在大会议室,后门敞开,愿意听的员工可随时进入,也可随时离开),有的单位引入第三方全程参与;还可能发现,年尾做选聘,外部候选人会权衡原单位的年终奖,会顾虑考核过程中给影响自己在原单位的工作,于是可以视情况承诺,考虑延后入职;会让人力资源部门同事在做背调等工作时要格外注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情绪,会考虑把终面放在周末,不影响应聘人的常规工作。站在候选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能最大程度减少应聘者顾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工作更加顺利推进。

你做市场化选聘只考虑“选人”吗?

前面提到,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改革工作并未强制要求企业进行市场化选聘,不少企业是借选聘推改革工作,尤其是存在内部亲缘关系重、论资排辈氛围浓、管理基础弱、现有干部对改革工作存在软抵抗等情况的企业,借助国企改革东风,进行干部队伍市场化选聘是绝佳的契机。

市场化选聘是选拔人才,但不仅仅是选拔人才。首先,企业要树立一种导向——目标导向,未来干部岗位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承担的目标,个人利益与目标完成情况紧密挂钩。有客户在推行市场化选聘时,内部有人提出难题,有“能力不太合适但又不好让其退出”的同志,该如何处理、回答?只要能兜底、能完成公司下达给单位的目标可以选择容忍,否则,就要考虑到一年后是否会出现在严格退出的名单上。其次,在推进落实改革工作中,有客户在选聘时,只看到候选人本身专业能好、符合要求,而人员到岗后,对方不愿改变过去的管理方式,不接受薪酬拉开差距,不配合指标分解工作,你说发展他溯历史、你提要求他讲困难,改革工作难以推进落实,无限扯皮、妥协;而有的客户走一步想三步,带指标竞聘,让竞聘者做好相应的心理建设,自我提出较高要求,并为了竞聘自行思考落实目标的途径和措施,同时指导其对后续副职选聘及指标分解上坚定立场(建议市场化选聘干部后,开展以各部门/二级单位负责人有充分话语权的组织内部一般管理人员竞聘工作,让其在既定工作目标下,组建工作团队,最大程度保障目标落地)。

笔者认为,企业在设计市场化选聘方案或安排相关工作前,如果对上述三个问题有了坚定的答案,并以此为基础开展选聘工作,后续选拔组建的干部队伍,都值得给予信心。因为他们在综合能力的基础上,额外拥有紧迫感、自我激励和改革共识。反之,如果市场化选聘工作流于形式或诸多安排不合理,新的干部队伍是否是企业资源范围内的最优选择无法判定,同时企业内部产生的不安定因素和抵触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企业发展。



审核丨付寒梅
排版编辑丨王昕玥

本文作者何晓凤,来自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文章所列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攀成德立场。


点击关注我们,随时了解行业动态。





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前沿”(ID:psd-0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