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大变局——煎熬与前行

2022,大变局——煎熬与前行

演讲者丨攀成德李福和

文字整理丨徐陈华

排版编辑丨郑思琪

内容审核丨李福和


编者按:本文为李福和先生在“预见2022暨攀成德第五届建筑业年度论坛”上演讲的速记稿,文字略有删节,经其本人确认。


各位领导,你们好!非常感谢大家在现场或在线上,一起来探讨2022年的大建筑业。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三个词——“大变局”、“煎熬”、“前行”。“大变局”是什么意思呢?后面我们会认真解读,过去常说 “变化”无处不在,我想“变局”比“变化”的幅度要大,而“大变局”则说明是大而复杂的变化。“煎熬”下面有八个点,我问了一位专门研究中国文字的同学,下面的点到底是“水”还是“火”?他回答是“火”。“煎”是上面一个锅,食物放进去加少量油,再加热,这种加工方式是“煎”;“熬”是把食物捣碎了放进去加热,慢慢去掉水分。看来 “煎”“熬”本身并没有悲观、乐观之分,但今天大家把“煎熬”看成一个非常难受的过程,有点悲观,所以这次论坛的主题,我们在最后用了“前行”这个词。“变化”是常态,“煎熬”是当下,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前行”,这是行业、时代赋予我们的新命题。

今天我给各位解读的就是“大变局”、“煎熬”、“前行”这三个词,我姑妄说之,各位姑妄听之,我们在2022年一起来见证。

 1 
大变局

前面我们讲“变局”与“变化”不同,“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变局”不常有。今天我们谈“变局”,是“变化”已经到了临界点。自然科学里面讲到很多临界点,比如0度是冰和水变化的临界点;社会科学里,很少有人谈临界点,那我们来探讨下,今天的时代和工程行业有哪些变化到了临界点?

美国有一位经济学家叫斯蒂格列茨,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上个世纪末预言:21世纪影响世界经济最重大的两个事件,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二是中国的城镇化。他的预言成真了,我们来看看这两件大事。

首先看美国的高科技。

美国的高科技确实非常厉害,他们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我并不了解。我做了个简单的统计,2021年11月30日美国六大高科技公司的市值共计11万亿美元(如下表),这是一个什么体量呢?中国A股市场四千多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约90万亿人民币,11万亿美元(70万亿人民币)相当于中国A股总市值的三分之二,六家公司的市值和四千家公司的市值在一个数量级,是多么不可想象的事情。

表1 美国六大高科技公司市值

(2021年11月30日)

是不是美国的高科技公司被高估了?对于这些高科技公司股票,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高科技公司的市值已经到顶了,因为“树长不到天上去”;另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就有两种树,一种是我们生活中的树,还有一种就是美国高科技的树,就可以长到天上去。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是不是说明美国高科技公司的发展到了“临界点”?

再来看中国的城镇化。

从下图可以看到,中国的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以来慢慢提升,90年代中期开始加速,大家可以看到曲线的斜率明显变陡,202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化率是64%,我还听到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的城镇化率实际上已经突破了70%。20多年的时间,中国的城镇化率被迅速拉上去,城市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正如经济学家所说,中国的城镇化确实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

图1 中国近年来城镇人口与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显然中国已经进入后城镇化阶段,未来增长都不会像过去那么快了,城镇化率无论是走平还是缓慢增长,投资的需求也不会像过去那么强劲。

21世纪的两件大事,在过去的20年里被拉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变化实在太快了,我们有没有感受到临界点的味道?如果到了临界点,会不会成为变局?总书记曾说,我们这代人面对的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前没有想的太深,以这两件大事的变化来看,确实有点临界点和大变局的味道。

探讨完斯蒂格列茨先生说的两件大事,我们再来看看与大建筑业(勘察设计和建筑施工)相关的几个方面。

看政府的支付能力。

在中国,政府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大户,政府的投资能力对大建筑业的发展有巨大影响,我们常说的铁公基,主要是政府投资。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建设,中国的基础设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但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以目前的情况看,政府的支付能力似乎已经到了极限。

我们统计了近几年政府的财政收支和政府债务余额,这些都是公开的数据。从下表可以看到,财政收入从2014年的14万亿,增长到2018年的18.3万亿,后面两年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出现回落。财政收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土地出让收入,从2014年的4万亿增长到2020年的8.2万亿,2020年约占财政收入45%,如果土地出让收入下降的话,财政收入还会下降。再来看政府支出,近年来都是增长的,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差额逐年增大。各位从图上可以看到,地方债务余额近几年加速上升,我相信地方政府的财政会越来越困难,出现财政困难的地方也会越来越多。我是咨询师,经常到不同的地方出差,也听到工程企业被政府拖欠工程款,管中窥豹,也可以看到政府财政的困难。

图2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及债务余额情况

不同区域的地方债务又如何呢?我们梳理了2020年31个省市的地方债务负债率(如下图),这个比率是当地政府债务余额与GDP的比值,根据这个比率的高低分成低风险区、中风险区和高风险区。低风险区10个,负债率从14%到23%,他们要么是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要么是转移支付比较多的地区如西藏;中风险地区7个,负债率从25%到28%,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高风险地区14个,负债率从河北的30%到青海的82%。

图3 2020年全国31省市负债率情况

显然,高风险地区的投资能力应该难以持续,各位在这些地方能做的主要是PPP项目,但做了钱能不能收回来,也是一个问题。低风险地区还有一定的投资能力,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地方基本是经济发达地区,如果土地出让金下降,他们的财政支付能力也会受影响。总体来看,无论是发展的需要还是支付能力,我们对地方未来的基础设施投资还是比较担心的,会不会是一个临界点?我们姑妄说之,大家慢慢一起观察。

看固定资产投资逻辑的变化。

从短期看,政策、特殊事件似乎对行业的影响很大,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在建筑行业内,资深人士都很清楚,建筑工业化红火过,PPP模式红火过,工程总承包模式很红火,最近比较红火的是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在变化比较快的年代,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很大,这说明什么呢?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第一是大家对未来的变化趋势没有深度思考,行业存在羊群效应,跟风和人云亦云,这种做法错了吗?没错;高明吗?不高明。为什么?企业试图抓住所有的机会,其实是很难的。无论是勘察设计还是建筑施工,每个企业要塑造核心能力需要有一个过程,跟上行业的发展则更难,跟风也许是对的,但是是高难度的转型。第二是大家对政策的反应有些过度。政策是对社会趋势、行业变化进行引导,但对不同细分行业和企业的影响有大有小,影响大的应该加速调整,影响小的应该心如止水,大家都过度反应就不符合常理。第三是每个行业都有波动,都有起伏,只有能经历低谷的企业才有可能抓住高峰的机遇,试图不经历低谷的煎熬而又想抓住高峰的机遇,几乎不可能。所以,政策对行业的影响,更需要关注长期而不是短期。

那么短期需要关注哪些点呢?疫情?资源端成本的变化?社会信用底线的降低?企业信心的下降?资金的困难?商票的兑付?确实如此,这些事件给企业带来很多困惑和烦恼,让企业在经营中碰到了很多困难,而今天的困难只不过是为昨天的错误买单。恒大如此、海航如此,工程行业的众多企业也会如此。但这些都不会影响行业长期变化的大局。在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工程行业从未衰败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短期内一些企业的困难和死亡,意味着新企业的新生和繁荣,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以为短期的困难反而是试金石。

从长远看,只要是趋势,任何小的变化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哪些小的变化正在成为趋势呢?

正如我们前面探讨的,城镇化进入后期,政府的投资能力不可持续,工业进入转型升级的阶段,所以大建筑业未来的发展也会进入一个新阶段,这给我们很多思考,很多困惑,很多疑问,我们姑且来探讨两个问题:

第一,大建筑业未来的市场到底有多大?大建筑业是被动行业,与固定资产投资息息相关,房地产、政府和工业企业的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75%。房地产投资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以恒大为代表的一批房地产公司高杠杆的不可持续,已经出现了爆雷的情况;工业企业除了双碳目标相关和卡脖子工程的投资还可以外,其他传统工业已经严重过剩;政府投资上文已经分析过,如果政府收支不平衡的话,投资的空间也不大了。

第二,行业的发展是不是一定是个进化的过程?过去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都比较罕见,导致人们会误以为增长是一种常态,其实并不一定。人类社会的进程,某一阶段是进化,某一阶段可能退化,当进化与退化并存的时候,人们称之为演化。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不一定永远是个进化的过程,也可能是个演化的过程。举个例子,通用电器是美国工业文明史上的杰出代表,而中国的拼多多,是中国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新秀,在两个月前,我看到这两家公司的市值差不多,可以看到企业的进化或是退化与时代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从长远的固定资产投资来看,我认为可能现在正是一个大变局的时候。

我们探讨固定资产投资的逻辑,并不是想表达乐观或者悲观的观点,只想探讨为什么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一定就会增长吗?显然,我们并不认为增长是必然的。也因此,大建筑业的发展,技术进步是进化逻辑,而总量的增长是演化逻辑。从进化逻辑变为演化逻辑,这是行业发展的临界点,这种逻辑不仅要成为行业的思维,更会成为行业的现实。

我们前面探讨的临界点似乎有点危言耸听,现实中存在吗?越过临界点,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

悲喜之间,一念之差;悲喜之间,时代之变;悲喜之间,生死两重天。大变局的临界点,这样的案例很多。当马车和汽车迭代的时候如此,当模拟相机和数字相机迭代的时候如此,当PC时代和移动互联迭代的时候如此。大建筑行业也许到了迭代的时候,但迭什么代?如何迭代?迭代的时候谁被淘汰?这是每个处在巨变时代、行业变化临界点的企业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大建筑行业迭代的现象似乎还没有出现,但我以为并不遥远。房地产行业的迭代已经成为眼下的现实,过去房地产企业向银行贷款容易,销售端的回款也容易,因此企业不断放杠杆去买地,再用高周转来实现高速发展。而今天,我们看到这种模式不再持续。有位叫李经纬的先生写了一篇关于房地产企业爆雷真相的考察,爆雷指数有五颗星的,有四颗星、三颗星的。

表2 房地产公司爆雷真相考察情况

这里面最先爆雷、影响最大的是恒大,关于恒大的爆雷,有不同的解读,我找了三个版本:

权威解读是:个别现象,管理不善,即使恒大倒闭,对国家也不会有大的影响。

民间解读是:多元化,不停抽血,好大喜功,把企业当政治来做;项目经营差,亏本卖,饮鸩止渴;总在江湖上“辟谣”,总在断臂求生,实际上求不了生。

攀成德解读:房子升值预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大家靠炒房来发财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政府对房地产企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定位应该有新的思考;同时这样的事件,对我们投资动力带来了根源性的伤害,未来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基本是会下降的;对整个产业链的信用产生了根本性的破坏。

权威解读是央行领导说的,我只是摘下来;民间解读是我找房地产行业的朋友了解的;攀成德的解读是我和同事们探讨的。对不对,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那么,固定资产投资的逻辑会不会变化?是不是到了临界点?到了临界点,大家的生存状况会不会发生变化?如果万科这样的地产公司都认为“活下去”是当下的现实,又有多少工程企业比万科更健康呢?

所以,在这么一个特殊的时点,我们需要思考行业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到底需要坚持什么样的初心。

近年以来,我们表达了大致相似的观点:“2016,建筑业的增速逐步下行”;“2017,建筑业加速‘分化’”;“2018,建筑业走入深水区”;“2019,建筑业传统牛市结束”;“2020,没有增量的竞争”;“2021,行业的分水岭,企业的岔路口”;今年的观点是“大变局,煎熬与前行”。在过去的七年里,我们表达的核心观点没有太大变化,行业正在走向变化的临界点,也就是说大变局正在逐步朝我们走来。一位央企领导跟我说,攀成德的文章观点是对的,但观点总是那么灰色,有点偏悲观。

我想,世界上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如果我们把建筑业的未来看成红色,那是因为我们对建筑业爱的热烈;如果我们把建筑业的未来看成绿色,那是因为我们对建筑业爱的浪漫;如果我们把建筑业的未来看成灰色,那是因为我们对建筑业爱的深沉。毫无疑问,因为深沉,所以灰色。

对于行业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我有一些思考,比如大建筑行业是否真是经济的支柱产业?企业没有吨位就没有地位,规模到底是不是未来?经营现金流与利润到底哪个重要?政策对企业发展到底有多大的影响?技术到底是建造技术还是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技术?建造技术的核心是数字化还是机器人?我们赢得客户的究竟是什么?市场是看现在还是看未来?这些问题,即使每个用一小时来探讨,都不一定能找到答案,我觉得建筑业领导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灵魂之问。

上面跟各位领导探讨的就是我认为的“大变局”,这是我的思考,我还会持续追问下去,对不对、深不深、全不全,我也不知道,希望在未来能跟大家一起研究。每个人面对“变化”的时候都有彷徨和困惑,面对“变局”则更加,面对“大变局”,我相信不仅仅是煎熬,应该是痛苦的煎熬,那就让我们在痛苦的煎熬里去思考和寻找答案吧。

 2 
煎熬

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变局的时代,有的企业已经爆雷了,有的正走在爆雷的路上。更悲观的是,行业里有的领导认为可能有一半以上的企业会关门,我没那么悲观,还是认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但在这样一个时间点,确实非常煎熬。煎熬在什么地方?我认为煎熬在三个方面。

▌1. 信心在哪?

就目前来说,行业里好像沉默的现象非常明显,没有更坏的消息,也没有更好的消息。这种沉默的状态让我们看不清未来是个什么样子,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在10月20日至11月20日期间,我调研了八个省市,包括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西、湖北、吉林等。要么是跟协会会长沟通,要么跟当地的龙头企业沟通。

民企普遍感觉前途渺茫,他们大都期待收编。国企呢,看起来前程似锦,歌舞升平,但这是不是真相呢?我心中充满了问号,对他们的前途打问号,对他们的歌舞升平也打问号。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到底是寻找市场的真实需求还是等待政策的投资放水?我不知道,这个很让人煎熬。

▌2. 现实在哪?

前面我们讲了信心,似乎理想不是那么丰满,现实更骨感。

我统计了几大央企近五年的现金流(如下表),如果要完整解读的话,可能要两个小时,今天我只能简单过一下。

表3 八大央企2016-2020年股东净利润与净现金流合计

中国建筑近五年的净利润1800多亿,经营净现金流600亿,企业经营赚的钱很大一部分成了应收账款;投资方面五年投出去1500多亿,筹资净现金流1500多亿,基本上投出去的钱是靠筹资来的。再来看中交,中交的投资现金流是负3000亿,筹资现金流是2300亿,经营现金流有1000亿,还不错。中国中铁的经营现金流也不错,而从投资现金流来看,经营赚的钱基本上都投出去了。中国铁建也大差不差。中国电建投资的负现金流非常大,筹资的正现金流也很大,基本靠筹资来做投资。中国能建的投资相对保守一点。中国中冶、中国化学值得大家关注,他们的筹资现金流是负的,刚才朱总讲到他们应收账款控制的比较好。这些筹资负现金流的企业,我觉得应该给他们点赞。

整个八大央企的现金流,我研究了一个多月,请教了很多财务专家,其实企业真实的经营和现金流的情况,远比这张表复杂的多。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到他们的煎熬,这个事情值得从哲学层面来探讨。

除了企业的投资行为,我们来看看国家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来源。

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主要来源是自筹资金、国家预算资金、国内贷款及其他资金等。国家预算、国内贷款、利用外资相对是安全的,三者加起来占34%,企业自筹占53%。企业自筹资金就是以企业的名义去发债、贷款等,企业哪有那么多钱?整个大建筑行业,各位知道有多少利润吗?施工企业8000多亿,设计企业1000多亿,总共加起来不到1万亿,而每年企业自筹的基建投资将近8万亿,怎么投的动?因此,从资金来源似乎看不到企业现金流改善的外部环境。

表4 近五年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

图4 2020年基建投资资金来源占比

▌3. 相信谁?

我们可以看到,行业的信用环境、企业内部的信用环境在恶化,资源的成本在上升。现在民工做一天拿一天工资,我不知道是民工不可信还是企业不可信,或者是整个社会不可信,整个社会的摩擦力在迅速上升。

我们统计了这几年工程行业合同纠纷的数量,从2016年的3.8万件,到2020年的7.9万件,五年里翻番都不止,但是建筑业产值、企业数量、从业人员并没有翻番。

图5 近五年我国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数量

我常常想,这到底是怎么了?而这里最典型的案例还是恒大爆雷。每当夜深人静,在我非常孤独的时候,就进入静夜思的状态,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施工企业在恒大爆雷时中枪?我写过一篇文章,大家在“建筑前沿”里应该都看到过,在这里我就不多说,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自己去看。还有一点我没有写,但今天想告诉大家,不要一味相信太大的企业,如果企业领导者的思想境界、能力没上去,你跟他合作,看着他好像很可信,其实可能是一场深重的灾难。恒大和海航的事件,让我们看到一个掌握了庞大资源又没有社会责任和信用的企业,对社会的伤害会是多么大又多么可怕。

 3 
前行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点,我们谈煎熬可以谈很多,但是无论怎么煎熬,最终还是要前行。

怎么前行呢?首先要有信仰。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句话里面的词是可以换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了大建筑业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大建筑业;看清了时代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我们的时代。

其实最难的是看清真相,你可能看到九分,也可能只看到三分。所以很可怕的是,看不清真相或者是把真相看错了,却以为看到的是真相。

要稳健前行最重要的是要看清真相,要看清真相就要千万次的问,我到底爱不爱你,你到底好在哪里?以我20年工程行业的咨询经历,我认为最多有30%的人是热爱这个行业的,想在这儿谋生、赚点钱,但他们还没有到真正热爱的程度。真正热爱这个行业,应该是不多的,像马斯克和任正非先生这么热爱他们的行业、企业,全世界比例也不高。我为什么这么说?建筑企业经常说“做大、做强、做优”,对这三个词的排序可以显示出对行业的热爱程度,凡是把“做大”排在前面,都不是真正热爱这个行业。

如果真的热爱这个行业,我们就要去寻求行业发展的规律和真理,要千百次的寻找,企业的未来到底在哪里?是什么决定了企业能飞多高?是什么决定了企业能飞多快?是什么决定了企业能飞多远?事实上,很多企业都没有想清楚,有些还是规模非常大的企业,行业领先的企业。

其次是要控制风险,只有控制风险才有可能追求企业的基业长青。

追求基业长青的企业很多,马云说阿里巴巴要做102年,雄安新区确定的是千年大计,他们的目标是要追求基业长青。人们对基业长青的追求,真的像火焰、像梦想、像信仰一样,其实基业长青很不容易,据说中国的企业平均寿命就3-5年,能做五六十年的企业很了不得。

怎么去做呢?其实很难,我也不知道怎么做。在这里,我摘一些比较认同的观点:《教父》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我花一辈子学会了小心……”;王石说,“利润高于25%的项目不做”;香港四大天王郑裕彤说,“我们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如果非要说特别,那可能是我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有特别的本领,可以去战胜市场,去侥幸于市场”;“赚最有把握的钱,而不是赚最多的钱”;“天大的机会来了你能站得高,不如天大的风险来了你还能站得稳重要”。最后这句是我说的,“如果我们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那就小心前行”。

所以,我觉得在这个“大变局”和“煎熬”的阶段,对大多数工程企业来说,风险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层面的风险、项目层面的风险,人的风险、管理的风险,经营的风险、安全的风险,都是管理者、经营者要关注的,不然下一个倒下的可能就是你,也没了“前行”的机会。

第三,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看清未来,因为看清未来实在太难太难。但即使看不清,我们也得朝前走,借用汪国真的诗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展望未来,行业总是有好有坏的时候,但机会永远存在,企业应该更多向内看,提升自身的组织能力。要提升组织能力,就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圈,走出自身的舒适圈,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还是借用《教父》里面的一句话,“伟大的人不是生下来就伟大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其伟大”。今天我们的预见会议,设了北京分会场,在直播时出现了两次断线,其实我们已经预见到了这种情况,只是概率高低的问题,也是正常的事情。大家刚才有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同事一点也不慌张,在处理断线问题的过程中显示出他们的自信和淡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就我们团队的力量。建筑企业目前经历“大变局”、“煎熬”,是企业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有问题没关系,企业就应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显示你的力量、提升你的能力,并且把它当做企业的财富。

第四,我认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变化的年代,在煎熬的当下,过去的做法很多已经过时,那就必须创新。如何让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首先要理解创新。工程企业做的大都是0到1的工作,我们有大国重器、经典工程,没有一个项目是可以复制的,这是行业的特点。前段时间我受邀去某工程局讲企业创新的课,这家企业的造楼机是用来做造超高层建筑的,我说能不能把造楼机改一改,在普通的15层,18层楼的项目上都能用,如果这个问题能解决,造楼机的需求量就不是30-50台,可能是3000台了,就把造楼机的N值放大了100倍,过去我们在1到N的问题上考虑太少,企业要把创新的思维打开。

如果我们在创新的理念、方法、能力上有突破,在接受创新失败的风险上有提升,那么行业的发展、企业的进步、项目的品质都能有突破。不接受创新失败是很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央企和国企,投了一笔下去,没做成还要追责,于是大家就把它捂着,哪有创新不失败的?所以我认为如果机制不改,是没法创新的。

创新也需要自驱力。马斯克说,如果你创新还要别人来指导,来鼓励,你就不要创新了。马斯克在创新时常常陷入绝望,在绝望的时候,他说想吃玻璃渣,这可能是美国人的说法,中国人的说法是跳楼,我估计大多数人在创新的过程中,都有过跳楼的冲动。

中国大建筑行业走到今天,有过高光时刻,有过艰难,行业的同仁们都见证过。今天的大变局、煎熬,都会成为我们未来前行的经验和动力,我和我的同事们一定会和大家一起风雨兼程,走向未来。

这就是我给各位探讨和汇报的,对“大变局”、“煎熬”、“前行”这三个词的解读,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本文演讲者李福和,攀成德董事长。文章所列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攀成德立场。






聆听更多来自李福和先生的行业观点,敬请关注攀成德于12月7-9日在上海举办的“预见2023——大变局,行业正道是沧桑”年度论坛!

点击关注我们,随时了解行业动态。





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前沿”(ID:psd-0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