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存量更新为主”的新阶段,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此背景,分享不同类型的精彩案例,为大家提供借鉴与参考。
6个历史街区微更新精选案例
01. 高密度城中村新生多元社区场景 |深圳 南头古城
02. 历史街区变身国家4A级景区|广州 恩宁路永庆坊
03. 低干预手法恢复大尺度历史城区|福州 烟台山乐群路城市微更新
04. 26公顷的微改造实验|深圳 沙井古墟新生
05. 岭南风貌建筑与新生城市公共空间相融共生|广州 黄埔区沙步旧村城市更新
06. 新旧交融、中西合璧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重庆 长嘉汇弹子石老街
01 深圳 南头古城
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项目,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头街道、南头古城内。项目同时面对历史遗产保护与旧城(城中村)改造的矛盾命题,自2016年开始集中进行更新探索,前后经历了两次大的更新改造计划,最终定位于“粤东首府、港澳源头”,旨在打造具有历史人文底蕴的特色街区,及商业、办公、居住、文化为一体的活力社区。
01 古城故事
世代绵延的城市谱系
风貌变迁,南头古城的四个历史时空
格局生长,街道肌理与建筑形态
生长的古城
包容的古城
散落的古城
文保更新,未完待续的当代古城
文保阶段
南头古城文物保护措施:
-
1983年,南头古城南城门和北城门墙被公布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
-
1984年,南头古城内的信国公文氏祠、东莞会馆、育婴堂、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被公布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
-
1988年,南头古城被公布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
-
1997年,香港回归时,新建八处仿古建筑。
-
1998年6月,南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市规划国土局南山分局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制订了《南头古城文物保护规划》。
-
1999年7月,编制了《南山区新安故城(南头古城)——深南大道邻街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
-
1999年9月,新安故城管理处成立,专门负责故城文物的保护管理。
-
2000年,南头古城保护的建设工作正式通过南山区政府的立项。
-
2002年,南头古城内的南头村碉堡被公布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南头古城垣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
2002年5月,广东省市文物专家对南头古城南门广场保护进行论证。
-
2002年11月,广东省文化厅批复同意南头古城南门广场保护方案。
-
2004年8月,新安故城管理处更名为南头古城管理处,并加挂南头古城博物馆的牌子,同年9月,南头古城历史陈列展览对外开放。
-
2006年10月,南头古城改造工程将重新启动。
更新阶段
南头古城更新改造措施:
-
2011年12月,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编制了《深圳市南头古城保护规划》。
-
2017年,深港双年展在古城的举办,将建筑与艺术进行了融合。通过对产房、街区、住宅、绿地广场等改造,提升了空间质量。艺术家们多样化的介入,也使这个古老的村落焕发了新的活力。
-
2018年,深圳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将南头古城列为“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区”之一。
-
2019年初,深圳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将南头古城保护开发事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纲要。
-
2019年3月,南山启动了南头古城“蝶变重生计划”,我们又再一次看到了一个变化的古城。
-
2019年10月,南山区委区政府将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列为全区“三大战役”之一,力争打造为深圳最具魅力的文化名片和全景历史博物馆。
02 设计介入
跨界更新促进古城复兴
更新时间:2016-2018
更新内容:城市设计与研究、局部建筑改造
用地面积:282,637m²
建筑改造面积:12,485㎡
景观改造面积:24,469㎡
梳理观念
提出策略
确立计划
实施改造
一条主线
关键节点
【起】
南门公园
【承】
“书院广场
【转】
“十字街广场”
【合】
“报德广场”
【聚】
创意工厂与集市广场
【敞】
“大家乐舞台”/开放式小剧场
【隐】
“城中绿洲”
借势激活
03 蝶变重生
城市微更新推动可持续发展
更新时间:2019年3月-2021年8月
更新内容:基建改造、建筑改造、内容运营
街区规划占地面积:245,000 平方米
街区规划建筑面积:92,000 平方米
顺势而为,重张定位
三方协同,推进更新
确立原则,有机更新
以点带面,分期改造
升基建:基础设施改造,推进城中村综合治理
造景观:景观优化提升,改善街区环境品质
理文脉,修缮文保建筑,传承文化谱系
微改造,改造单体建筑,营造内容载体
持续运营,活化街区
品牌定位:源·创·艺·活
运营思路:打造创意产业聚集地
业态更新:特色业态创新在地文化
内容生产:文创活动引导生活方式
引导产业,融合发展
梳理文化线索
发展文化产业
04 更新启示
未完待续的城市更新
关于路线
关于目的
关于可持续
项目地址: 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古城
委托方:深圳市南山区建筑工务署
规划设计管理:万路设计,万科城市研究院
设计总包:深圳市博万建筑设计事务所
景观设计:奥雅设计、Lab D+H
施工方:深圳市万科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方:武重义/MVRDV/上海集合/都市实践/梓集/竖梁社/厘米制造/南粤古建/壹拾壹/奥雅设计/D+H Lab/大观国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深圳市朋格幕墙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深圳尊鹏幕墙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深圳市上行线设计有限公司
02 广州 恩宁路永庆坊
永庆坊位于老广州的核心地带,恩宁路。这条老街在晚清开埠的时候曾经是南部中国的经济核心区域。在解放后恩宁路逐渐破败,荣光不在。近年来,恩宁路的主街被逐渐开发成了老字号一条街主打文化旅游。虽然主街成了旅游景点,但是两侧的小巷以及周边的社区仍然是一个无人问及的贫民窟。
我们的项目正式其中一个老街区的改造,恩宁路99号永庆大街。永庆大街的区位十分优越,紧邻恩宁路主街,背靠著名的粤剧历史博物馆。街区内部有汪精卫的故居,李小龙的祖居等历史老建筑。在新的旧改中,星巴克体验店将会引入这个老区。同时,万科在旧建筑的废墟上建成了万科的创业中心,青年旅社以及儿童早教中心。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项目开发,原有住户并不像一般的城中村改造一样拆除回迁,一大半的原著名选择留在老的社区。所以,我们在永庆坊的公共空间设计将会面对一个最为独特的议题:新的旧城改造如何让新的业主与老的居民“永庆,共生”。另外,如何有效的利用大规模拆迁产生的废料也是我们此次设计的重点。
未来的永庆坊,老民居,老商铺,历史建筑星巴克咖啡创业营地早教中心的建筑各有不同风格多样,公共空间的设计显得极为重要,如何将这些独特的建筑物连接起来呢?公共空间的节点如何营造才会成为一个吸引人气又不影响原住民的地标呢?
为了解决场地问题。我们将复杂的场地分成了三个系统,流线系统与文化节点系统以及自然节点系统。流线系统通过独特的历史铺装连接不同的建筑物与周边的社区。而文化节点系统则形成人们聚气的所在。空中自然节点系统在屋顶营造了一个绿意盎然的空间。
同时,我们有效的利用了场地的废料如瓦片,青砖,麻石以及木材并将它们变为景观元素,变废为宝。
为了统一场地的设计风格,景观设计需要一个灵魂贯穿始终。我们的灵感来自于恩宁路错落的坡屋顶。为什么不把这个独特的语言剪下来形成一个个的景观剪影呢?设计剪影不但形成了我们独特的标示系统,剪影也营造四个重要的节点空间。历史剪影大瓦墙落水,节庆剪影木阶梯,休闲剪影屋顶花园以及人物剪影李小龙祖居入口花园。
1
木阶梯 Grand Wood Step
2
大瓦墙落水 Tile Cascading Wall
3
李小龙水景 Bruce Lee Waterfeature
4
屋顶花园 Roof Garden
同时,我们还为场地设计了一整套景观标识系统,将信息剪切到了场地系统之中
03 福州 烟台山乐群路城市微更新
”
△ LI Awards 获奖项目官方宣传海报
项目概况
PROJECT OVERVIEW
烟台山社区的复兴是宏观尺度下的城市微更新实践。设计手法是克制的,通过探索场地内文化脉络,从历史中汲取灵感,恢复原始建筑空间,保留原生植物,悉心处理文脉与地脉的关系,使每个设计元素恰到好处的存在于整个历史空间的叙事中。
历史的记忆通过景观体系下的城市更新获得新生,研究照片和历史资料,恢复历史空间的原貌,协调处理修复新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比起推倒重来,微更新能保留烟台山特有风貌并使之延续传承,也更强调整体人居环境、公共设施改善。大量的留白为不同的功能融入形成了可能。看似毫无痕迹的设计实则经历了巨大的努力和克制。使每个新的设计元素恰到好处的存在于整个历史空间的叙事中,置身其中甚至有一种穿越感。在狭长的线性空间中出现一系列舒适的小场所,或是外摆休憩区或是公共空间,在步移景异的上山过程中人们可以很好的与他人与环境互动。通过为公众塑造新的生活空间,使他们可以更好的享受场地,并感受到场地内的文化脉络。
△ 烟台山乐群路鸟瞰效果图
△ 烟台山乐群路规划总图
△ 改造后的烟台山乐群路
文化脉络
SITE HISTORY
福州烟台山,位于闽江南江滨沿线。作为首批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它曾是福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乐群路贯穿烟台山,是该片区域内最为重要的一条城市血脉。然而,在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洗礼后,老街巷的建筑破坏较严重,且已出现空间空置、设施老化、配套业态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重振烟台山片区活力,延续城市文脉成为亟待解决的第一要务。
设计挑战
DESIGN CHALLENGE
空间受到居住人口庞大和留存的大量历史遗迹的限制,烟台山的乐群路的设计不适合通过大规模的拆建进行更新无法通过标准的改造手法完成。公共空间的重建,便成为了场地的破题根本。经过专家研讨、照片历史资料研究,团队决定以景观微更新的干预手法恢复一个大尺度的历史城区。设计团队从研究中提炼历史价值,量身定制修葺更新方案,留住片区温度的公共空间等手段,更好的为邻里营造场所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 改造前的烟台山乐群路是破败混乱的
△ 烟台山的道路系统图纸,乐群路为烟台山的主路,而九条小巷连接到周围的社区,这就是仓前九里的由来
△ 烟台山的现状植物图,我们经过了仔细的测绘,标出了不同的植物群落并进行保护
用景观道路系统修复原始空间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ALLEYWAYS
烟台山道路系统由一条主道和无数条支路构成。为提供当地居民适宜公共空间及生态环境,提升历史街区的交往活力,设计师在狭长线性的支路空间内增设了一系列舒适的小场所和外摆休憩区,并通过铺装的界定形成了停留区和通行区。主道动线将人们带入一个个开放空间。大量的微型口袋花园就在巷道的死角空间应运而生,开放式的空间为在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
设计师通过台阶的设计消解了原场地内复杂的地势高差,巧妙地链接了高低路面。倾斜的古树被设计成了场内独特的景观地标,利用植物柔化了建筑的冰冷感,有效地协调了居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设计团队通过道路的契合、链接了区域内的碎片,将口袋花园的景观设计连接在了一起。一动一静在沿途的标识、石刻的文字中相连,营造了社区的创生。人们在移步换景的上山过程中也可以自然地与他人、与环境产生互动,由此促进片区交往因子的活跃度,提升空间活力。通过铺装的重新界定,乐群路最大化的保留了车行的功能,而人行的烟火气也得到了极大的尊重。
△ 乐群路成了市民写生的场所
△ 乐群路的通行功能并没有被影响
节点设计
NODE DESIGN
场地的拆迁中,大量的老建筑材料被保留下来。团队遵循“修旧如旧”及“可持续性”原则,石头打碎后铺平人行道。虎皮石斜垒成为挡土墙,瓦片变成了透光的花窗,麻石变成了场地的种植钵。老砖和新砖在砌墙时进行的刻意融合。在老砖稀缺时通过植物做旧来最大化形成历史街区的文脉感。通过大量的新老材料的结合将场地的现在和过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 我们仔细的调查了所有的老照片并在三维空间中逐渐复原
△ 历史的记忆和现实的场景形成了时光上的对话
△ 通过溯源历史,恢复了街道的原本风貌,使之融入在环境之中
△ 新的踏步经过了处理和时间发生对话
△ 石材地刻的历史地图与老石材配合形成了独特的空间
△ 烟台山的古地图被篆刻在石材之中
△ 废墟中的每一个信息都被最大化的利用
在乐群路上,百年的榕树和银杏树在乐群路上比比皆是。设计师尊重传统街巷肌理,严格保护大型老树及大部分植物,保全街区历史感,实现植物和场地的共生关系。我们在缝隙空间中增加绿色。通过洒入草籽的方法使植物在麻石墙体上生长。石阶旁,花草在麻石种植钵中自由生长,砖瓦缝隙中亦有藤蔓渗透而出。另外,在修建的过程中,邀请当地工匠使用传统方法修复围墙。将原本封闭的围墙修改成半通透围墙,利用高低差,既保护了居民隐私,也让大量的植物和建筑的细节能够从墙中透出,形成独特的半围合空间。原生植物的种植营造出生机和诗意,令新的景观与烟台山和谐共生。
回应历史空间的叙事
THE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NODES
❒ 01「石厝教堂」
石厝教堂是该地区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却长期得被高墙遮挡,形成封闭空间环境。设计团队根据历史文献对围墙和庭院进行改造,复原了石厝教堂围栏及大门,并保留了庭院内的百年银杏,重塑院内历史风貌。为了完整呈现教堂建筑原貌,团队将教堂入口处已被掩埋的台阶的地平降低了近一米。原树池外特意扩大加砌了一圈形成了双层树池,以保护古银杏的树根,现场废弃的石板材料和砾石被重新收集用于铺设教堂内院。极简的景观设计烘托出场地内静谧安详的氛围。
△ 石厝教堂,兴建于1860年,原名圣约翰堂( St. John's Church),五口通商之后由侨居福州的英国侨民集资筹建
△ 通过半透的围墙,人们可以更好的观察秋季的落叶
△ 每逢深秋,银杏落叶形成了乐群路独特的景致
❒ 02「闽海关税务司」
在闽海关税务司的景观改造中,我们保留了原有即将倾倒的古树,并以其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历史纪念空间,老树花园。简洁的台阶消化了场地的高差,历史的故事刻录在花岗岩座椅之上。现在的闽海关税务司成为了福州市民的秘密花园。
△ 税务司的古树虽然快要倒塌,我们尽全力将其保留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古树花园
△ 闽海关税务司的后花园成为了烟台山市民的后花园
社会意义
SOCIAL SERVICE
在修复和翻新烟台山旧貌过程中,将复兴痕迹隐于场地设计之中,尽可能的向场地居民与游客还原片区原始历史面貌。将历史文脉及现代视野在场地内有机融合,使烟台山再现其世纪沧桑后的芳华活力。
△ 闽海关税务司成为了烟台山的婚纱拍摄的打卡点
项目信息
04 深圳 沙井古墟新生
场地解读 | Site Interruption
▼沙井古墟是深圳现存最大的混合型历史街区
▼沙井古墟航拍
▼时光漂流-沙井古墟新生城市展览主海报(策展人:张宇星、韩晶,展览视觉设计:SURE Design)
▼沙井古墟新生-设计范围
▼六个(组)改造和新建设计项目分布于龙津河两侧
▼龙津河雨污分流改造-河道剖面示意
▼龙津河河岸景观改造设计意向图
▼方案总平面
▼废墟花园
▼老屋平面、立面
▼戏台平面、立面
▼雨污分流改变了河道剖面,利用现有河道解决污水排放问题
▼雨污分流维持了村落现有排水系统
▼河流重新成为有趣的日常生活场景
▼河道两侧有很多潜在的场所空间
▼通过设计和展览将河流转化为有意义的场所
▼重新设计后的道路
龙津河一侧的道路完全挤压到河流边,“道路争抢河流”的现象非常严重。即使如此,道路仍然处于无序杂乱之中,汽车、摩托车、电瓶车、行人等混行在一起,交通效率并不高。对此,设计提出了一种平衡性解决方法:对道路线型重新设计,采用“道路裁剪”方法,把道路线型适当弯曲,将一些不必要的道路线宽减窄,还给河流水体和河岸景观,道路瓶颈处则适当加宽。
▼路线适当弯曲,不必要的路线减窄
道路剪裁之后,“裁直剪曲”无形中增加了很多边角余料空间,可以用于景观绿化、观赏休憩。设计了一些悬挑花池、美人靠座椅、过河小桥,丰富沿岸景观。进一步,将岸边新增边角余料空间的标高降低之地面以下,从视觉上拓宽了河道宽度。
▼从道路中“挤出来”的路边座椅
▼亲水台阶
▼水榭边的原始场地坑洼不平
▼用轻轻触碰、可循环再生的方式营造场所气质
▼利用废旧木材和青砖创造具有历史质感的融合场景
▼废墟花园设计意向图
在戏台附近有一处建筑废墟,长期荒废变成了杂草丛生的空地,有居民在此种菜。建筑师利用废墟边的公共厕所屋顶,顺势设计了一个空中廊桥系统,包括大台阶、空中栈道、脚手架海报塔等,让人们可以走到二层标高,近距离观赏近在眼前的历史建筑群(包括两个祠堂、一个家塾、环绕周边的老建筑群)。同时,利用废墟一侧的小空地,将其改造成为室外广场,铺上木板,可以坐在此处休息,也可以从事小型交往、休闲、聚会、体育活动(比如在此练习螳螂拳)。
▼废墟花园航拍
▼通往废墟花园处有一个公共厕所
▼利用公共厕所屋顶顺势设计了大台阶和廊桥系统
▼在完整保护废墟遗址的基础上增加空中步道
▼新增的空中廊桥系统与废墟完全脱开
▼山墙之家设计概念图
▼夜晚灯光透过穿孔铝板立面,形成戏剧化的效果
▼将立方像素系统融合进一栋老屋
将“抽象网格空间”和“立方像素空间”同当代以及历史空间进行融合,是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经常采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本项目选择一栋空置老屋进行了实验,在老屋入口处增加了立方像素系统(黑色花纹钢板+透明白色亚克力),并且延伸进建筑内部。由于这个系统是具有可变性和容载性的,类似于一种“建筑基础设施”,因此可以将屏幕、投影、灯光等设备自由安装其中,从而实现在几乎完全不改变建筑原有状态的情况下,包容高密度的媒体信息功能。
▼影像馆鸟瞰
▼立方像素空间是一个开放的“媒体盒子”
▼走在小巷中就可以看见媒体盒子里的影像作品
冰逸、韩晶/邱嘉玥、黄伟凯、黄引、胡向前、林奥劼、李燎、李娜、刘庆元、林芮襄、吕晓正、沈少民、刘通、孙文浩、文皆俊杰、徐子薇、袁俊峰/大地创想、姚明峰、张利华、张烁、张增增
▼展场鸟瞰
▼壁画(刘庆元)
▼装置(袁俊峰/大地创想)
▼装置(张烁)
▼装置(沈少民)
▼装置(李娜)
▼装置(孙文浩)
▼装置(文皆俊杰)
▼装置(林芮襄)
▼戏台重新成为有活力的在地公共空间
▼在古墟遗址恢复市集
▼儿童是本地文化传统的传承人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沙井古墟新生
项目地址:深圳
项目时间:2019
场地面积:3000㎡
建筑面积:1000㎡
设计公司:趣城工作室
建筑材料:石材 木材 铝
项目类型:公共空间 展览空间 景观
05 广州 黄埔区沙步旧村城市更新
一生之城: 少有所学,壮有所成,老有所爱
The City of Life for All Ages
Cultural customs of Lingnan: refinement and reappearance
Lingnan wedding culture: preservation and reappearance
Guangdong Opera Culture: creating artistic atmosphere
Sabu dragon boat culture: promotion and reappearance
▼走上鹊桥通往湖心岛,两边假山嶙峋,榕树掩映着粤剧大戏台;
▼南面海丝文化广场演绎着:韩愈雕像、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墙、扶胥古运河码头……
未完待续
To be Continued
设计团队:杨龙父、王冠、高丽、吕娟、窦瑞、宋晨、张瑶、席瑞君、向莉桦、张瑞、李云、梁雅琳、唐子涵、罗佳雪、李世佳、付勤舟、周鹏、何柯洁、胡玥
开 发 商 :广州万科集团
设计面积:30600㎡
设计时间:2021年07月
建成时间:2022年07月
06 重庆 长嘉汇弹子石老街
一条老街,一段老山城往事,
一路走去,仿佛聆听故事一般。
弹子石老街是重庆人熟知的百年老街,
如今经过两年的静心打造。
终于重新开街,重新展现重庆开埠时的繁荣景象。
整个弹子石老街可谓建筑层次分明
建筑细节丰富
所有的建筑雕刻和石刻都是由三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刻大师所做
弹子石老街在沿袭原老街肌理的前提下,保护区用地面积不变,用地范围略向南偏。加上沿长江展开的老街风貌延续区,整个老街的沿江界面比以前宽,辐射面可扩大至渝中朝天门地区。同时新的设计将赋予古老的风貌以新的内涵,旧时南岸的弹子石老街将成为重庆一条富有人文气质和怀旧情怀的老街,复原古时老街的繁荣面貌。
弹子石老街风情商业新用地范围以南滨路法国水师兵营为起点,弹子石老街风情商业区为弹子石老街风貌核心保护区,老街延地势蜿蜒而上,穿过泰昌路一直向弹子石路延续,弹子石路旁的转盘商业为商业横轴的终点。老街风情商业将保持小体量高低错落的山城风味;作为“山城”的基座,滨江商业延南滨路向南延续至向弹子石广场。
原有的弹子石老街是典型的重庆风情,新建的“老街”也将延续传统空间的尺度及建筑风格。老街处于弹子石老街风貌核心保护区域,从弹子石路蜿蜒而下直至法国水师兵营,街道宽度以5~8米的小街道为主,建筑高度为1~2层,注重近人尺度的趣味营造,立面风格采用“重庆老街原始的老建筑提取元素,用现在的材料和手法营造”,此处将成为新重庆的城市名片。
原规划方案 弹子石老街的城市空间以法国水师兵营为依托,以弹子石正街为轴线,形成“一点、一线、四片”的布局结构形态:
一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法国水师兵营;
一线:弹子石正街及其两侧建筑;
四片:东山巷片区、长兴巷片区、南岸区粮油仓库片区和重庆皮毛厂片区。
将会以原方案的布局结构为基础,并且注重并突出巴蜀古镇的空间形态:
1.山城特有的坡地自由式街巷格局;
2.具有浓厚巴蜀古镇的市井文化氛围;
3.重建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谦泰路二号,保留南岸区居民的集体回忆。
兼顾弹子石老街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改善,在充分尊重老街历史环境的前提下,重新构建老街,以将老街原始的城市肌理与空间还原,并对传统建筑和街区进行合理的修缮与利用。
弹子石老街入口
青云桥
这是发生在光绪年间的故事。一个叫杨沛的巴县人,屡考不中,郁郁不得志。回家途中,在一座石桥上遇见一位苦行僧人,杨沛可怜他双脚被草鞋磨破,便将自己的鞋送给他。僧人深表感激,留下一本奇书给杨沛,并叮嘱他日后做官要广行善事。
之后杨沛果然高中,并出任巴县令。杨沛不忘当年石桥奇遇的承诺,在做官之后广行善事,并将当年遇见僧人的石桥精心修缮,命名为“青云桥”。自此,“青云桥”的故事广为流传,而杨沛赠鞋、回馈乡里的故事,也被民间传为美谈。
王家大院
教堂
夏家大院和孙家花园
建筑细部和景观小品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重庆招商置地 · 长嘉汇弹子石老街
开发商:香港置地集团公司/招商局蛇口
建筑设计:香港梁黄顾建筑师事务所
项目地点:重庆市重庆市南岸区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CBD
设计年份:2009 | 建成年份:2018年
总建筑面积: 30000㎡
摄影师:WOHO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景观周”(ID:Landscape-zho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