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中国艺术圈的事实:艺术行业从业者们,不管是所谓学院内的还是所谓当代艺术的都是极其体制化的,大家都秉承着“你知道我知道,我也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也知道我知道你知道”前苏联笑话式的相敬如宾而真诚的编织着艺术梦,各玩各的不亦乐乎。下面转一篇老文章配合一下今天这个盛世,我很装逼,您呢?何处不装逼啊。
本文作者:吴云 本文原标题为《论“装逼”》题目为编者所加
“装逼”一词经过多年的民间流传,已经深入到广大中国人民的生活之中。该词以市井的语言特点和丰富的意义内涵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特定心态以及衍生出的现象作出了高度概括,被人群特别是青年人广泛应用于网络和日常语言中。
本文将通过分析“装逼”一词的涵义和用法展开论述,深入探讨“装逼”所指涉的社 会活动及心理特点,力求厘清其内涵和外延。因研究需要,本论文存在大量不洁词汇,请未满十八岁读者在家长指导下阅读。
关键词:装逼 当代社会 符号
本文是笔者论文后遗症的产物,简而言之,即是以一种非常装逼的方式讨论装逼问题。众所周知,“装逼”一词产生后迅速在民间普及,虽因语言粗俗而不能容纳于主流话语范畴,但已成为网络和日常语言中的高频词汇,具有强大的实用性和宽广的适用范围。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装逼一词蔚然成风,举国上下逼不离口,然而,什么是装、什么是逼、什么是装逼、哪些行为属于装逼、装逼是心理行为还是生理行为,大众并非清晰知晓。在此背景下开展装逼研究,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尚未见到“Be pussy”之类的特定词汇意指某些装逼行为,更无成文的专业研究,由此可见,装逼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问题。如果用“装逼”的一般性定义来衡量,古今中外都存在着渊源流长、数不胜数的装逼言行,但只有中国人民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文化底蕴。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论述“装逼”的起源和发展,定义其概念,并分析其后的历史背景;其次根据装逼程度的不同,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装逼样式;最后通过简单的社会学分析,来挖掘装逼在当代社会大行其道的深层原因。
一、“装逼”的起源
“装逼”是由动词和名词组成的名词性动宾短语,“装”的意思是假作、故意做作,“逼”为俚语,指女性生殖器。有人认为“逼”是脏话,是对女性的蔑视和不敬,因而羞于出口,其实大可不必。
由此追根溯源,不难发现该词具有明显的男性话语霸权特征。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该词初生阶段的句式:“装什么逼?”这种话很可能发生在男人求欢不得恼羞成怒后,指责女方装处女、装纯洁、装高贵,这便是“装逼”一词的初始含义。
二、“装逼”的类型
1、意图做某事、但碍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便去做时,刻意表现的矜持态度;
2、为自身利益考虑,言行上表示出对正统、主流、时势、政治正确的顺从;
3、使用语言、肢体动作、表情等主观元素以及服饰、生活用品、艺术品等外在符号来附会某种情趣或品味,展示自我向往的格调或境界。
下面分别举例来具体说明。
1、您觉得这副画如何?A好 B不好 C看不懂
2、请说出画名、作者、风格流派、诞生年代和创作理念,或者具体描述您的观赏感受。
基本上可以断定,第一个问题选了A第二个问题胡说八道的人,都在实践第三种装逼。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无论哪一种装逼,实质上都是对真实内心的背叛,是精神暗淡的表现。这种行为不能以善恶论,但起码不是特别光彩的事,装到最后底儿掉,反而令自己陷入尴尬局面。
三、“装逼”的层次
对于中国的市民阶层来说,大多数人的梦想无非是更多的收入和休闲时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求生活格调的提升,他们用以装逼的范本就是社会中上层人群的生活方式。
名贵的车子、年份古老的红酒、前往幽静胜地的度假计划,这些高度消费化的符号往往成为有钱人装逼的重点元素,以显示其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丰收。更多的人在物质上能力有限,便在文化上做点表面文章,追求情趣和个性,这些人通常被称为“小资”。
我们把眼光放大到社会各个方面,哪里没有装逼的动人故事?
一、装逼是一种即兴表演
虽说人人都有装逼的时候,但程度上的不同使得装逼的样式有所区别。
想象一下如此的情境:你和一个热爱电影的姑娘开始交往,然而她对你并不十分感冒。为此你恶补了一些电影知识,强记了几句经典台词,有意装作无意的样子在她面前显摆,还言不由衷的告诉她你爱死了某某文艺片。诸如此类一系列的装逼如果让你赢得了芳心,倒不是什么坏事,虽然我不赞成这么勉强的泡妞方法,也觉得不必苛责。
二、装逼是一种习就状态
鲁迅有言,中国人向来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与骗,由此也生出瞒与骗的大泽来,置于其间而不觉得。装逼实则也是一种浅色调的欺骗,骗别人,也骗自己。为了装出效果和境界,还要瞒的不动声色,骗的云淡风轻,谎还要说的掷地有声。既然是对自己说了谎,小事也罢,若是大事的话还不能咬了舌头。这边厢铿锵的装了,下回还得一如既往的保持立场,就像一个谎要拿无数个谎来圆下去一样。
中国人长期受封建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压迫,就不太敢讲真话,例如文革十年,举国装逼,何其壮观来哉。多少人从小就开始练习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见人 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长大以后装起逼来自然是轻车熟路手到擒来。
三、装逼是一种生活方式
前文提到,装逼是对真实内心的背叛,当一个人想要得到的认可要高于他的实际位置时,他就需要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来强行自我包装。
对于许多公众人物来说,他们不得不用一生来装逼。
社会越缺少什么东西,就越是喜欢强调它。如今这时代奢谈自我、个性、品位、情趣,正说明这是个缺乏自我、个性、品位、情趣的年代。自我的缺失, 一方面是因为无信仰可依,人生在世便无甚可坚守;另一方面是因为个人在商业社会过分原子化,私人意识容易受到传媒意志的同化。
现在很流行把牛逼、装逼、傻逼这三个逼词放在一起比较,搞得人人向往着牛逼的境界,惟恐别人将之划归于后两类。
二、消费时代的积极引导
工业时代的标志是机器,消费时代的标志则是摆设。工具性在物品的生产和使用中被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符号价值。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品牌。
三、大众文化的强行催眠
既然消费逻辑就是一种符号操纵,那么社会财富的分配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符号的赋值。华美的住宅意味着尊贵地位、高尔夫球杆意味着悠闲生活、音乐会的门票意味着脱俗的品味,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呢?这里的所指和能指压根就不在一个“语言结构”上,只是通过一种心理表象来牵强附会。而这种心理表象,是大众文化长期对人群强行催眠的结果。
大众文化将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财富、知识、艺术、道德、技能等等全部进行等级量化,并煽动人群通过元素去认识事物。一方面,个人被各种符号和数字取代了,例如手机号码、电子邮箱、数码照片、银行帐户等等;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逐渐以符号交流代替言语和身体交流。
一、装逼是一种历史悠久并将长期存在的心态
“人生若只如初见”之类的话语不装逼,乌镇、布拉格、塞纳河左岸不装逼,卡布其诺、提拉米苏、《挪威的森林》、新浪潮电影也不装逼,装逼的永远是人本身。而当某种程度、某种意义的装逼言行被拎出来备受嘲讽时,围观者眼里只有那些无辜的符号,未免有舍本求末之嫌。
二、装逼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装逼的人尽管知道自己在装逼,却理直气壮的要求他人的赞美和肯定;现代传媒又将装逼打造成一把金钥匙,有望开启一种更美好的生活。这种双向的互动使得装逼深入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类的言行举止。
三、装逼无法消除,但可以被抑制
人非圣贤,无法完全对他人坦诚,但大部分时候还是少装为妙,毕竟装出来的一切总有被识破的时候。
俗话说,莫装逼,装逼被雷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个世界每天都要电闪雷鸣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绘画艺术坏蛋店II”(ID:dixiaowei32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