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设计师,“大气”这个词是否觉得恶心?

作为设计师,“大气”这个词是否觉得恶心?

“不够大气和没有设计感” 这是创意总监对我的产出不满意时会用到的词语。比起恶心,更多的是疑惑,设计包含的要素如此多,为什么一个词代替了所有衡量的标准?什么样的设计才叫大气,什么样元素呈现才叫有设计感


“大气”被提起的时候,也许是客户意见的总概括。当甲方提起大气时,其实有其他的解释和含义。由于缺乏设计背景和专业名词知识,大气是他们表达看法时仅有的描述词。他们对设计好坏标准比较模糊,但作为设计师,我们有更多理论基础、审美和经验依据的。换位思考,也许可以从一些线索中摸清他们的指代。

这是在百度搜索大气二字显示的内容,都是中国人喜欢的“大场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大为美的美学倾向,并用大气形容一个人的气度和格局。这种传统延续到了现代生活,依旧影响着评判设计好坏的标准。

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大众对设计并没有一个非常全面的理解。西方平面设计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年的历史,早在一战时期将海报当作招兵买马的工具,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纽约的政治竞选中被用来吸引选民注意,荷兰的平面设计师,早早参与到了教科书的设计中 …...


同期的中国社会还未稳定发展,大家更多关心的是吃饱穿暖的问题。即便是发展到今天,设计被重视起来也不过几十年,尚未像欧美或日本一样,产生较为系统的风格。艺术设计的氛围浓度不高,美育的普及也不如海外。种种原因,在这种模糊的状态下,大众的审美稍显局限,除了来源于自身感受,更多还是受传统文化影响。

在西方的设计发展历程中,风格从复杂的维多利亚形式慢慢向现代主义转变,十九世纪初仰赖于工业革命时期对商品宣传的需求增加,平面设计作为一种新职业诞生。经过多年的发展,由繁复多样的装饰过渡到了更简洁、实用,节制又高雅,以呈现信息为主的新现代主义时期。

就平面设计而言,组织和传递信息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在海外的搜索引擎上,找不到对好设计的单一定义。大多会从画面传递了什么信息/ 情感/ 功能/目的,体现了什么价值和意义,是否适合受众去衡量。
了解了大致的背景和海外对设计的理解,我们可以从设计师的角度,回想平时我们衡量标准的维度有哪些:甲方要求放大文字的时候,思考一下信息层级是否做了明确的区分;是否能一眼获取重要的信息;字体风格的选择是否与画面相得益彰;海报中的元素使用和设计,是否与想表达的内容贴合?排版上是否通过物体大小、颜色的区分等制造视觉上的对比?


下面是黄海之设计的黄金时代海报,中版有着东方传统的代表元素,将人物置于白纸浓墨中,通过一种非现实的对比暗示了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飘零。而美版海报更简洁现代,黑金的配色高雅整洁,留白恰当,视线集中在了钢笔的笔尖和负空间的人物上,有一种人生在笔下穿透纸背的感觉。这两张海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不同风格的“大气”。其实只要把大气当作一个总概括,这个词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了。


所以不管是作为设计师或是一个热爱艺术的普通人,我更想通过这个现象去剖析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单纯的批判这个词是否恶心,希望大家对美有更多的洞察,更多样化的理解;也希望中国的设计氛围是不被单一的、追求大气或设计感的标准禁锢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ODO”(ID:sodo_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