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森伯盛 廖健华:未建?建!UNBUILT?当下的未建成只是未来的建筑史|《21天,脑力经停站》

汉森伯盛 廖健华:未建?建!UNBUILT?当下的未建成只是未来的建筑史|《21天,脑力经停站》

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2022 年,想要变得更好,何不从学习开始?从一件小事,一个和自己 21 天的学习约定启封新的一年。广州设计周愿与所有同频共振的伙伴重启成长引擎,新春巨献 2022「21 天,脑力经停站」第二季特别策划栏目,让你在春节期间休假学习两不耽误,用 21 天挑战自己,养成学习、思考好习惯。
我们如实记录侃侃而谈以及真知灼见,呈现滚滚时代洪流下,真实和真心的设计思想。演讲实录或解决社会痛点,或描述未来生活场景,或启迪灵感,或热血,或天马行空......总有一处能唤起你的设计初心与共鸣。

/  Vol. 18  /

 IAF锋建筑节 

 主题:《未建?建!UNBUILT?

 当下的未建成只是未来的建筑史

 嘉宾: 廖健华 KEN LIAO 

SPDG汉森伯盛国际设计集团副总建筑师

国际方案研发中心总监



△ 廖健华陪你一起脑力激荡

以下为演讲文本👇


大家下午好,我是汉森伯盛国际设计集团的建筑师廖健华。我今天带来四个跨越五年时间的作品,关于广钢地块在各种尺度上的实践,并借此机会重新思考何为“未建成”和“建成”。



城市化2.0

△ 广钢系列

第一个项目是广钢公园概念竞赛。广钢新城围绕着广钢遗址兴建,中间是一个开阔的空间——厂房遗迹,左右两侧是类似曼哈顿的超高容积率的格局。两者区别在于曼哈顿的周围是丰富多彩的业态如办公、住宅等等,而广钢新城仅仅是高密度的住宅空间。
从建筑师的本能直觉来说,我们认为这个超高容积率的中间地块应该是一个公园而不是遗址,因为交通等各方面都非常拥挤,而为周边居民与访客提供合适的公共场所是设计的重点。

△ 广钢轨迹

城市发展到当下,广钢遗址的生产线突然从配角变成了主角,这是此项目的戏剧性所在。

广州本地人都对“广钢”比较熟悉。从周恩来到广州发展的50年代至80年代间,广钢反映的是当时人的气魄。80年代的股份制改革后,一直发展到2010年,芳村变成支撑城市发展的重工业厂区,而后污染源钢铁厂整体迁移到湛江,留下了大量的用地和遗址。

最后就来到所谓的体验时代,由于城市功能更新,地块被计划“再发展”。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一个容积率3.0以上的住宅区周围,如何把地块的场所记忆转化为公共功能,从而创造更好的居民及访客体验。


△ 针灸式疗法
“甦”,同“苏”,我们日常理解的“苏”是苏醒,即重复上一个昨天。但“甦”字的深长意味在于“更生”,活出新的自己。
我们最终选择中国中医的针灸式疗法,即把“针”扎在最关键的位置,将场地分部分来移除、保留和改造。中医对标的是西医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从做检验、看数据、对照、下单到最后按量分配药丸都讲究数据化和标准化。
针灸式疗法讲究整体性,它不会断裂、量化来看待人体,而是进行整体的把握。人体是由脉络、脏腑和穴位三部分组成的,其中每个穴位都关系到整体系统性的思维,这也是东方思维的精妙之处。
另外,针灸针对的是穴位 (按压会有痛感的地方),用一个现代词来代替便是“痛点”或是“关键点”,它通过经络连接脏腑。针灸式疗法就是刺激我们的“痛点”,使经脉疏通达到各个脏腑的治疗过程。

△ 17个形状各异的遗址

在这个长三公里,宽一百米的广钢遗址场地上,我们通过整条线路的串联可以发现有17个形状各异的遗址。这里原是一条自西向东的生产线,正中央是一个高炉,东边是珠江,西边是西塱地铁站地段。

我们首先将遗址简化成符号式和场景式的表达从中嵌入了西区、中区、东区17个主题场景。然后通过建筑手法,回归人的视线上看待问题,从场景出发串联出整个线。

疏导动线对于居民居住的使用功能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把交通系统区分3个,列车快行系统、铁轨的慢行系统,以及重视体验的人行系统。

△ 入口广场

整个建筑的张力非常大,我们的基本思路是遮蔽和打开——遮蔽不良条件,开放公共区域。

当初我们试图用建筑手法并介入当代艺术把广钢改造为一个艺术区,后来我们反思出广钢居民更需要的是安静的地方而不是网红打卡地。






△ 滑动查看

对于广钢公园的17个小场景,我们的工作方式是多个团队分工来进行场地设计。
我们没有宏大的叙事,参考的是纽约高线公园的做法,其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营造让人舒适且愿意停留的空间。好的场景希望让人留下,一张桌子或者椅子也可以是最理想的建筑。


实验性研究

广钢公园项目最终未能成形,但在2019年末,我们把这个项目以艺术的语境再次诠释,并受邀展出于2019年深港双城双年展。

研究课题来源于我们对设计结果的一个回顾。我们意识到作为设计师的我们,也许从切入角度开始就已经被约束了。因为当我们被抛到项目面前,最快的解决对策就是用熟悉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在谈话中,以“我”为主语的语句出现了152次,以“用户”为主语的语句仅出现了7次。那么,在设计师的“用户思维”逻辑中,“用户”是谁呢?政府、当地居民或者广州的访客吗?设计师与规划者不可避免地以“精英”的视觉切入,或者已经无意识地忽视了在地真实的需求。

在广钢遗址的复盘中,我们经历了一个从对城市建设思考到人文精神反思的过程。所以我们希望这次构造是从人的尺度思考问题,从一块砖的尺度回到场地,也是人与城市的互动关系的再定义。

装置的名字是《混响》,代表着历史、当下与未来三种不同的时间在同一空间中共存。

我们用红锈和镜面做成的双面转子做了一个大的装置空间。铁锈与不锈钢反映时间性,钢板通过金属条串联一起,人在装置里面可以随意翻动。

这个墙可以展示三个维度的场景。锈板是广钢遗址中象征性的铁锈红,所以代表广钢的历史;镜面的不锈钢是现代都市中象征性的反射和折射,人可以通过它照见自我,所以代表现在;把砖块转90度相当于可以看透墙面,所以代表未来。

这就回到广钢遗址的整体疗法设计,即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整体把握,因为我们认知事情是由之前的积累而不是从0开始的。

装置尺寸为5.3m(L)*3.5m(W)*2.8m(H),是一个房间的尺度,也是人能把握的空间尺度。我们通过这个房间去看外面的世界,从中可以看见过去、当下的自我以及未来。

它是一个动态的构成。人们靠近装置并拨动转子,观察之后可以再拨动另外一个转子。“0”和“1”这两个最简单的数字代码构成了当下复杂的信息网络,我们试图让这两个最简单的元素去反映复杂事物的所有可能性。

我们可以全部调成“0”或“1”,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转动,最终形成了无穷无尽的空间可能性。折射、错动、冲突、虚实、整合,都是过去对当下以及未来的另一种解构与重合。

因为装置的尺度是以人的角度出发,所以安装方式简便且快捷,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特点。我们试图让所有参观者都经过观察、设计、再观察、再设计的过程,让他们参与到项目的构建中,进而引起对于城市发展和更新的思考。


高性能垂直城市
这是2020年的广钢新城·云链项目,甲方给我们的要求是人性化的高性能垂直城市。

人性化代表个人尺度的舒适,而高性能代表强功能性。我们思考标准层如何体现人性化,所以提出了云链概念,即云端的链接。
云是很缥缈的东西,我们从云开始来把握,跟针灸一样把穴位找出来,人性化就是我们的穴位。所以我们把沟通(COMMUNICATION)、生活(LIFESTYLE)、办公(OFFICE)、模块化(UNIT)、大数据(DATA)列出来,并试图在建筑塔楼外嵌入可灵活改变空间功能的的模块空间,从各个模块来展现云的形态,这是项目的重要思考点。

当时,左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它把平面化的城市转了90度,做了第一个维度的变化,而且镜像的处理让人有失重的感觉。
我们通过模块的切入,利用模块之间形成的空隙来营造人性化。模块是游览者体验这栋楼的地图,并从低到高串联起来。建筑不再是目的地,可能只是链接。





△ 滑动查看


我们把“链接”演绎成制造一个舒服的场景,最终回归到几条人流动线,并将建筑首层尽量开放。建筑内部被嵌入各种不同的动线,各种功能区为使用者提供不同的社交空间,而且都是步行可达的范围。

广钢新城·云链项目是关于未来城市与人的思考,也为我们下一个项目暗暗埋下了伏笔。





城市绿洲

这是最近的一个可落实的项目——钢城·峰峦,是在广钢新城3号地的两栋塔楼。我们尝试把此前的概念和经验都融入此项目中,分别是工业遗址、复合城市、空间共享、绿色生态四个概念。





△ 滑动查看

项目的初始设想是比较多样化的,我们用广场的形式去串联所有场景,因为广场的开放度、空气、温度都比较好。

我们希望开放尽量多的公共区域,使得大家能集约一起欣赏外面不同的业态,不同的空中花园。每个空中花园间的视线是有联动的,是一种看与被看的整体感觉。

我们采用的是人性化的尺度,所以项目没有使用过多的玻璃幕墙,而是以A4纸的尺度,即人的尺度的金属构件去打造内外界面。


拆除“已知”建立“未知”

四个项目代表了我们对于四个城市维度的思考,从上帝尺度的公园规划到房间尺度的互动装置,再到不着边际创想的云链,最后是可行的城市绿洲计划。

经过广钢系列的项目探索,我们对于“未建成”也有更深的感悟。此前的积累是奠定最终成果的一个基础,Building不只是结果,更是过程。

2005年普立兹克建筑奖获得者Thom Mayne曾说“建筑是一项长距离运动,你全神贯注,坚持30年,然后你才刚开始。”,而他的首个具影响力的作品——钻石农场高中建成于1999年,当时的他55岁。

汉森伯盛1993年成立至今近30年,但在建筑史面前,在人类创造力面前,我们依然年轻,依然在建造过程中。当下的“未建成”只是未来的建筑史,谢谢大家

以下为嘉宾专访👇


Q: 在汉森伯盛工作十年,您的设计涉及公建、住宅、户型研究等多种类型,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项目?
A:  对于我来说,每一个项目背后的故事都非常复杂,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侨鑫·保利·汇景台,它是我们团队花时间最长的项目,前后大概有5年时间,60多稿的修改。我认为在目前中国的高周转情况下,这是一个不可想象的时间。
我们做这个项目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问自己它的定位是什么,我应该如何呈现它的一个过程,是一个很有趣的探索过程。这个项目的甲方是一个要求“挑剔”的客户,但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管理者,他希望我们做一个与众不同的项目,虽然过程中有许多曲折,但我们很庆幸当时在一个如此好的地段中,全身心投入创造力地把握了这个机会。所以我很感激每一位团队组员的努力,也很感激公司给予的多方面支持。

Q: 毕业于广工城市规划专业,您认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A:  我是从规划的角度做建筑的,一开始会从更宏观的角度、整个城市的维度来认知建筑,因为建筑在城市里面,所以建筑是城市的一部分,包括如何回应环境、呈现文化等等方面。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给我的启发是: 建筑的意义是城市给予的,我们需要一体化地思考建筑的内涵与功能
但最近我会有不一样的思考角度,因为城市规划的层面是比较宏大且宽泛的,而建筑的层面是一个人的视角,所以如果从人的视角反过来去思考城市规划的内容,是非常有趣的,人的视角是一个慢慢打开的过程,我相信我们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感和收获。

Q: 您如何理解建筑的“先锋性”?它的意义是什么?
A:  我觉得“先锋性”是一个很宏大的词,其实我们都太关注这个词了,关注它的内在前提是希望我们被大众看到,因为只有在前景的东西才会被人所看到。如果是从个人维度上看,我觉得先锋就是自我表达,而且是诚实的自我表达。只要我们把自己看到的东西清楚地表达出来,然后尽量让别人懂得其思想或者细节,这个可能就是“先锋性”。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视角看待问题,所以表达的东西肯定也不一样,这或许也是“先锋性”的个体区别。
(*图文内容版权归演讲者所有,侵权必究)

-END-


更多内容,欢迎了解

2022「21天,脑力经停站」第二季特别策划

2021广州设计周已圆满结束

想回顾更多精彩现场?

请点击以下照片,带你穿越青春!



☟☟☟

青春×大咖 | 群星闪耀,直击2021广州设计周超强干货!

青春×有品 | 有颜有料,广州设计周大型好物真香现场!

青春X破圈|2021广州设计周40+主题策展,怎么这么好看

青春×开幕 | 谁是2021广州设计周最美展位?





- END -


2021广州设计周|在线直播



点进去瞧瞧吧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2021广州设计周照片直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广州设计周”(ID:GZ_DesignWeek)。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