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完成历史性突破的一届冬奥会,也是创造传奇的一届冬奥会。中国冬奥军团总共收获9金4银2铜最终名列奖牌榜第三名,在取得单届冬奥会最佳排名的同时,在金牌和奖牌数量方面均为历届最佳!
北京2022年冬奥会已于2月20日圆满结束,北京2022冬残奥会将于3月4日至13日举行,让我们共同期待!
“绿色办奥”,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四个办奥理念之首的“绿色”,就是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其中,为北京冬奥会铺就美丽中国的底色。接下来,一起来盘点一下冬奥的那一抹“绿色”。
北京冬奥所倡导的“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理念,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于建筑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关注。此次奥运会从赛区规划、场馆设计、基础设施建设、遗址保护等多方面都践行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态度。
张家口赛区
践行“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理念的延庆、张家口赛区不仅完成多个高难度的场馆设施设计而且恢复了赛区周围的生态环境。
鸟巢和“水立方”的改造再利用,大大提高了对既有建筑空间的利用率,有效避免了拆除和新建所带来的碳排放。
除了鸟巢、水立方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建设的部分场馆将重复使用,五棵松体育中心、国家体育馆等新亮相的建筑,更是大力体现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
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浓郁的“后工业风”,灵动的飞天曲线,壮阔的山河背景……作为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男子、女子大跳台项目赛场首钢滑雪大跳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这座梦幻般的场馆,是工业遗产与节俭办赛、绿色办奥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科技和设计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是中国智慧的结晶。
首钢滑雪大跳台位于北京石景山首钢园是单板大跳台运动(Big Air)在全球的第一座永久跳台,也是冬奥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跳台造型设计的灵感来自跳台竞赛剖面曲线与敦煌“飞天”飘带形象的契合,跳台的钢结构设计还预留了未来竞赛剖面变化的可能性。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山地标志性场馆,占地约62hm²,位于张家口古杨树组团的西北角,其竞赛场馆造型与中国传统饰物“如意”契合,在强化中国文化元素的同时,“如意”形象侧面曲线在西北向兼具防风功能,整体建筑包括山上顶峰俱乐部,山下看台区、竞赛区以及综合区等,坡顶是一个40米高的圆形观景台。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竞赛场馆的标识性建立在与中国传统饰物“如意”契合的造型上,其主体由山上顶峰俱乐部、山下体育场看台区、两条跳台赛道组成。设计充分利用跳台自身赛道剖面S型曲线,与另两部分结合,自然形成如意形象,这也正是被中外媒体广泛报道的“雪如意”一名的由来。“如意”形象侧面曲线在西北向兼具防风功能,在强化中国文化元素的同时,使得防风网建设长度降至200m以下。
作为山地标识性场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通过全尺度空间干预贡献于可持续发展。远尺度上,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通过提供与长城遗址视觉连接的跳台朝向等策略,以期帮助文化传播;中尺度上,主要关注高识别度的中国文化元素形态、多功能事件场所定位、控制生态负面影响的山地工程等,注重文化可持续、经济可持续与生态可持续;近尺度上,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通过装配式建造方案应对山地复杂地形与严寒气候带来的施工难题;微尺度上,聚焦个人感受,通过可进行准确精度控制的赛道剖面、助滑道的新表面材料、集成运动员起跳行为捕捉及飞行轨迹分析技术的起跳区等设计帮助运动员提升成绩,通过提升观赛区域局部空间热舒适性提升观众观赛环境品质,从而贡献于冰雪运动及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是北京冬奥会的冰球训练馆,项目紧邻北京长安街,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超低能耗体育场馆,建筑如同一片片飘落的“冰菱花”,聚合而成的冰雪纹理形象,设计力图将这种具象的形象符号与抽象的建筑结构在感知上相互交织透叠在“一个谜的不透明的透明性”中唤起象征意义,点燃人们对冬奥会、对冰雪运动的热情与期盼。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西侧,建筑整体呈椭圆形。以“冰”和“速度”为设计象征,外形有22根飘逸发光的丝带线条,在400米长的滑道上,设有12000个座位,每名观众都能听到“每一次溜冰鞋滑过冰面的声音”。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中国第一,亚洲第三个,最高等级的、符合冬奥会标准的雪车雪橇赛道,完全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之前没有任何经验。 场馆落于一处狭窄的山脊上,长度 1975m,落差达121米,有 16 个弯道。其中最特别的一个,称为“380度回旋弯”,运动员在滑行时,一边转弯,一边下降。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冬季两项是越野滑雪和射击结合的项目,运动员需要根据赛事要求滑行一段距离并举行一次射击,在最少的时间内完成比赛,同时尽可能射中目标以避免被罚时间。场馆设计依照顶级事要求,以运动员为中心,规划紧凑、独立的流线,设置充足、高配备的辅助空间,满足赛前、赛中、赛后全过程中运动员的需求。同时尽量增加观众视线可覆盖的范围,将比赛最具激情的部分展现在观众面前,提升了比赛的观赏性。技术楼的建筑造型干净利落、朴素大方,内部分隔墙采用可移动、可拆卸的轻质隔墙系统,方便赛后功能转化。
空中步道“冰玉环”,由来自瑞士前期团队提出的“奥林匹克巨环综合体”概念为起点,通过高架步道串联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山地转播中心和技术官员酒店等重点建筑,分为东西两个半环,西半环从地面架起,内环长1.9千米,宽15~24米,高7米,最高爬升38米;冰玉环上为前院区,作为观众通道使用,地面为后院区,作为赛事运行保障工作区域使用;这是冬奥会历史上首次通过立体交通的方式区分前后院,集约利用土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东半环为登山步道,建成后长1.1千米,宽2~4米,最高爬升115米。冰玉环与周边山体结合,环形高架步道形态设计呼应中国文化,冬季被白雪覆盖,自然地嵌入周边山体,形象地称为“冰玉环”。赛后冰玉环作为大众休闲健身场地面向公众开放,通过奥运环形跑、文化艺术展览等群众性活动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
部分图文资料来源于:GA环球建筑、景观周
【互动留言】
可持续发展设计,能戳中你的high点吗?
欢迎留言与大家一起分享!
文末点个“赞”再走哦 ~
想了解更多潮趣干货
来广州设计周
四天展期 三馆联动 更大规模 更多商机
12月9-12日
欢迎回家
▼
![]()
青春×大咖 | 群星闪耀,直击2021广州设计周超强干货!
青春×有品 | 有颜有料,广州设计周大型好物真香现场!
青春X破圈|2021广州设计周40+主题策展,怎么这么好看
青春×开幕 | 谁是2021广州设计周最美展位?
- END -
2021广州设计周|在线直播
点进去瞧瞧吧
点击【阅读原文】看2022广州设计周商务合作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广州设计周”(ID:GZ_DesignWeek)。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