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青年设计之光 | Kulthida Songkittipakdee: 设计与研究可以反映我们所生活的社会

亚洲青年设计之光 | Kulthida Songkittipakdee: 设计与研究可以反映我们所生活的社会



“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

你相信光吗?

星野道夫说:“人的一生,总是为了寻找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长的旅途中。”

有时候只要知道有那么一束光在,路有多长,便走多长,步履不停,总会抵达那束光。

 Asian Youth Designers Programme 

亚洲青年设计之光是一项以传媒的视角对亚洲范围内具有出众设计思索和实践的青年设计翘楚展开观察的媒体计划。世界瞬息万变,设计与时俱进,唯有推陈出新,设计力量才能不断崛起与发展。我们相信,青年设计师拥有大胆的想法、更智性的设计思维、领先的表达工具,以及创新型的设计方式。“亚洲青年设计之光”,正是着力于发掘亚洲各国家(或地区)青年设计的领先者,借由媒体联合发声,让领先引领更多领先。

历经几个月的招募及评选,亚洲各国家(或地区)的亚洲青年设计之光已出炉,HAS design and research主持建筑师Kulthida Songkittipakdee荣获本年度亚洲青年设计之光(泰国)的至高荣誉。以下为一篇来自2022亚洲青年设计之光联合发起机构之一,泰国著名杂志《art4d》对她所作的个人专访,以此来更深入地了解她的设计历程及理念。

在与art4d的采访中,Kulthida Songkittipakdee谈及了她选择从事建筑设计行业这一路上所发生的所有有趣的故事,从作为亚洲首位被选中在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实习的建筑师到独立实践的新篇章,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名为 HAS design and research。

© Ketsiree Wongwan

在巴黎,她是唯一一个从数千份申请中被选中的建筑师,并在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获得了实习职位;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她担任过高级建筑师、客座教授、策展人和作家等许多角色,所以Kulthida Songkittipakdee的个人经历十分丰富且广泛的。目前她与合伙人Jenchieh Hung(洪人杰)建立了名为HAS(Hung And Songkittipakdee)的工作室以此开启职业生涯的新挑战篇章,通过 "设计+研究" 并行的方式,探讨亚洲自身的建筑语言,并持续性地在中国和泰国输出自身对于建筑设计的研究成果和作品。

Art4d:在《Arch Life Rhythm》一书中,您谈及家人最初反对您学习建筑,那么最终您是如何走上这条职业道路的呢?

Kulthida Songkittipakdee:我父母那一代的大多数长辈都倾向于一种态度,即建筑师的努力程度和收入不成正比。在我十岁时,我曾在亲戚家看见就读于建筑系的表弟在做一些设计项目,当时我就觉得这是我未来想从事的方向,我喜欢基于现实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十岁起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建筑师。

从那时起,我一直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然后我考上了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 University)的建筑系,我想我的父母是发自内心为我能被一所如此优秀的大学录取所欣慰,但同时也担心我将面对超负荷的学习负担。我记得高考放榜时我父亲对我说: “不管路难路险,自己选择的,就要坚持住。”这也化为一种动力驱使着我实现自己的梦想。

最终,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得到在巴黎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RPBW)的实习机会,我认为这是我努力的成果,也是人生的一大重要转折点。因此,我向父母证明了我对于建筑行业的积极性和毅力,他们也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最终支持和认可我。

© Kulthida Songkittipakdee

Art4d:您的经历非常丰富且多样化,从毕业后在泰国工作,到在法国RPBW实习,再到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这个过程中您学到了什么?您又见证了哪些不同?

Kulthida Songkittipakdee:这几个地方的差异呈现出一种不协调甚至相冲突的状态。毕业后我在泰国的Architects 49 Limited(A49)工作,负责的大多为小型项目,帮助我了解泰国建筑本体的整体构造;在法国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实习过程中,我们会有很成熟的构图、审美、构造、施工管理层面的体系性,并且伦佐先生会对我们的项目进行月度评价,这让我有机会以宏观视角来看待每个项目,跳出固化的体系来提出有效的设计方案,并从中观察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国建筑设计师们的各异风格;在香港严迅奇建筑师事务所(Rocco Design Architects)和NBBJ的上海分部,从建筑师到项目主管再到协理身份,我所被赋予的责任愈加重大,我从中也慢慢学会了如何以核心价值为导向来最大程度地寻求项目的更多可能性和推进项目的建设。

经过十余年的海外工作,我了解到每个地区的建筑从概念设计到最终落地所需经历的思想斗争、不可预测变数甚至是妥协。我的参与并不是浅显的,或是粗略的,而是完整的,灵活的,甚至是可持续性的,以此来相互影响和冲突,碰撞出我个人对于建筑设计的独特理解的思维过程。

© Kulthida Songkittipakdee

Art4d:是什么契机促使您和合伙人创立HAS design and research?

Kulthida Songkittipakdee:我是一个挑战型的建筑设计师,每当工作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甚至趋向稳定时,我就会产生应对新挑战的准备。所以我选择了任职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系(Xi'an Jiaotong-Liverpool University )特聘设计导师,一方面以教师角色来审视目前我所做的实践成果,另一方面是希望我的思考脉络可以通过传授和交流来获取延续性。

© Kulthida Songkittipakdee

Kulthida Songkittipakdee:恰好当时我的伙伴Jenchieh Hung(洪人杰)邀请我加入一个关于东南亚当代建筑的历史、文脉和演变的研究小组,从最开始的写文章传播我们的设计研究和思想,到策划相关展览,最后我们希望我们所做的探讨和思考能与社会发生关系,这就成为了我们创立HAS design and research的初衷。

简而言之,HAS design and research致力于回望建筑本体和发掘更多丰富多元的亚洲当代建筑故事,我们相信“设计与研究可以反映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因此也希望通过“设计+研究”的平行方法探索亚洲的建筑语言。

Art4d:是什么让您对东南亚的建筑设计产生兴趣?

Kulthida Songkittipakdee:虽然我是个泰国人,但与Jenchieh Hung(洪人杰)相比,他更加了解且掌握泰国的建筑脉络,原因在于我的教育背景。我们对自身城市的理解是非常薄弱,也从未真正了解过东南亚的建筑,这导致我们的思想需要向外看,形成一种引进西方思维“嫁接”于东方技术的设计逻辑。 

所以我开始查阅泰国的建筑历史,从现代建筑时期开始研究,将其与那个特定时期的历史相结合,从中探索亚洲本土所对应的建筑特色形态并究其成因,探索自然且不刻意的当代亚洲建筑之路。

我们通过对这些历史背景、影响和演变的思考和分析,逐步形成了HAS design and research的设计思想基础和框架,即如何以传统演绎对未来的想象。我认为作为一名建筑师,当你把这个行业作为全职工作时,你不会真正坐下来思考你每天所干的事,或者你周围的事物是如何产生的,因为我们的项目往往从质疑周围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开始,并将其运用到设计中。

△ 广州三元里城中村研究  © HAS design and research

 △ 曼谷Wat Saphan寺庙水上市集研究

© HAS design and research

 △ 曼谷佩提卡森住宅区研究  © HAS design and research

Art4d:您在刚刚提及您的设计方法,请举例说明下如何将这种方法融入到您的设计当中呢?

Kulthida Songkittipakdee:佩提卡森艺术家工作室,是在80年代所遗留下来的一栋泰国典型商品房,基于此,我们希望让这种被大量开发的东南亚商业建筑能重新诠释它的空间内外的关系,因此,我们尝试创建一个金属栅栏来创造一个在有限边界中适当存在的个人归属空间。

当时我们首先去到附近的非住宅区的Ratchapruek进行研究,发现几乎周围的所有建筑立面中的广告招牌、阳台铁窗、围篱雨遮等都被金属材料所覆盖,而流动车辆因其运行速率之高会忽略了路上这些金属材料,也因此并没有让它们的特性得以有效展现。所以我们尝试以金属作为主要组成部分运用到建筑材料中,让它发挥主导作用,重新复苏这些材料对于泰国的重要性。

 △ 佩提卡森艺术家工作室  © Ketsiree Wongwan

△ 蜿蜒石路有如传统泰式巷弄中的曲径通幽

© Ketsiree Wongwan

△ 前墙轴侧细节  © HAS design and research

△ 后墙轴侧细节  © HAS design and research

△ 建筑的独特质感  © W Workspace

△ 铝型材为墙面赋予了动态  © W Workspace

Kulthida Songkittipakdee:林中空地复合书店,项目位于山城——中国重庆,它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书店,还是一个文化交流空间。项目最终呈现材料与空间两者的结合,体现独特的构造美学。林中空地从古老重庆吊脚楼的因地制宜,进而探索现代书店的多元化复合功能同时,我们并没有过于直白地使用当地的材料,而是选择能够通过空间的使用方式传达与自然联系的材料。这更多是一种当地乡土风格上的有效沟通,所以它是比较现代化的。

△ 林中空地复合书店  © Yu Bai

△ 书架用作空间分隔、图书展示架和阅读座椅  © Yu Bai

Art4d:我们注意到在您的作品中对地域性重新诠释,当有人因为担心地域性会消失而选择保留其原始形态时,您认为创造新事物到底有多重要?

Kulthida Songkittipakdee:我把它看是一种发展形式若我们墨守成规地沿用旧设计思想,建筑学就不会有新的发展我喜欢摆脱建筑师的惯性和规训,倾向于一些能产生新的对话,并可以发展新的建筑类型从而拓宽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想象力工作。

水雾冥想中心是一个高端住宅区的私人花园内的冥想空间,业主希望在社区内创造一种参与感将一个私人空间转化为一个欢迎外来者的花园所以最终创造了一个舒适的、可供邻里相聚的多功能交流空间。另一个项目是位于中国合肥的Casa de Zanotta,它的空间内有多根大立柱影响着整个视线效果和观感,最终我们将其顺势而为,在空间中安放了逾100根切削角度不同的柱子,原有的4根大立柱也被饰成树的形态,并结合场地所在地的山区自然环境来创造与之相融相共的设计。

△ 弥漫的水雾创生出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  © Yu Bai

△ 水雾同样为活动提供了庇荫  © Yu Bai

△ Casa de Zanotta  © Gun Yang

Art4d:从作家到策展人,是什么让您有兴趣担任这么多角色的呢?

Kulthida Songkittipakdee:喜欢寻找新的机会,并竭尽全力去把握它。在写作方面,我一直抱有一种热切的心态,但之前在外国居住的时候,没有任何社交网络平台支持我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我会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期待在未来能将这些与大众分享,然后我就开始为《art4d》杂志写文章,并写了一本讲述我作为一名建筑师在国外工作的故事的书。

©  Ketsiree Wongwan

Kulthida Songkittipakdee:建筑师是我的主要职业,除此之外,我会持续关注东南亚当代建筑的发展并不断写作与发刊,也曾被《台湾建筑》(Taiwan Architecture, TA)杂志邀请担任客座编辑,我们希望向大众展示更多具有社会性和地域性发展的东南亚国家。同时,我们也策划了泰国当代建筑群展等展览,它其实是是建筑评论的一种延伸,因为两者有很多共性,比如对作品的理论化的选择、筛选等步骤。另外,在策展的过程中能提炼出一些当代东南亚建筑相关的重要议题。面对同样的议题,展览可以使专业的建筑评论有不同的受众,这样可以使得我们的评论向另外一个维度拓展和提升。

© Kulthida Songkittipakdee

△ 泰国当代建筑群展  © HAS design and research

文字:PRATCHAYAPOL LERTWICHA

图片来源:HAS DESIGN AND RESEARCH

照片由art4d提供:KETSIREE WONGWAN

· END ·

亚洲青年设计之光

“亚洲青年设计之光”是一项以传媒的视角对亚洲范围内具有出众设计思索和实践的青年设计翘楚展开观察的媒体计划。世界瞬息万变,设计与时俱进,唯有推陈出新,设计力量才能不断崛起与发展。我们相信,青年设计师拥有大胆的想法、更智性的设计思维、领先的表达工具,以及创新型的设计方式。“亚洲青年设计之光”,正是着力于发掘亚洲各国家(或地区)青年设计的领先者,借由媒体联合发声,让领先引领更多领先。



广州设计周媒体联盟联合国内外顶尖专业媒体成员、设计协会与组织、国家使领馆共同发起与执行,组成海内外媒体观察团,计划将亚洲各国家(或地区)的青年设计师列为观察对象,每年度各国家(或地区)最终分别推选出一位青年设计翘楚。他们是年度亚洲设计新生力量的标杆与缩影,被视为“亚洲青年设计之光”,受世界瞩目。




—— 组织机构 ——


联合发起机构:广州设计周、广州设计周全球伙伴联盟(GIA)、广州设计周媒体联盟、iDesign绝对设计、AZ设计师内容社区、BCI Central、寸匠、地产设计趋势、FRAME构架、居上LIFENESS、INTERIORS室内空间中国、建筑档案、灵感家、落屋LUOWU、MEFine觅范、漂亮家居、青年建筑、青云设、日本设计小站、SanoPR上诺传讯、设计本、设计酷、一兜糖个居APP、YOU设计、ACG Media、love澳门、art4d、Love That Design
战略合作伙伴:新岩素家居
支持机构:以色列驻广州总领事馆
设计报奖平台:设计纪元

新岩素家居

生而锋芒,领衔时代新势力。新岩素家居,成立于2020年,为新锦成集团旗下的战略业务核心品牌,是一家以岩板为核心的高级整装定制设计与生产制造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企业。
新岩素拥有占地1000多亩的岩板智能科技产业园,首期产线投资8亿元,含9条专业岩板生产线,年产值达数十亿元。产业园集岩板生产基地、岩板深加工服务中心和岩板复合定制加工中心为一体,结合专业的全屋整装定制设计团队,构建了一个从岩板产品设计,到制造、加工、仓储、物流、安装等完整供应链的产业集群,为高质量的岩板生产与服务提供强力保障。


此外,新岩素一直专注于岩板产品的创新与开发,针对人类未来生活场景不断探索。通过设计与美学的力量,将岩板融入不同的场景,旨在为设计师及消费者提供更丰富多元的家居灵感,为家居、商业、艺术场景等多维空间带来全新的生活美学。







广计周 

点击立即购票

 直通2022广州设计周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报奖通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广州设计周”(ID:GZ_DesignWeek)。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