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了6.1亿,劳森伯格的市场何时能起飞?

卖了6.1亿,劳森伯格的市场何时能起飞?

一些前情提要:

  1. 劳森伯格目前最贵的作品是19年纽约佳士得卖的这张《水牛II》,成交价是888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6.109亿元),直接将他之前的纪录刷新了近五倍。
  2. 《水牛II》创作于1964年,正值劳森伯格名气的顶峰,同一年他获得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作品被人看作是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之间的桥梁。画上独特的美国形象——总统辩论中的肯尼迪、太空竞赛、秃鹰和可口可乐标志,都代表了美国历史的时代印记。

  3. 如此来看,这件作品确实从质量、规模和重要性来讲,是具有真正标志性的杰作。

当杰夫昆斯、安迪沃霍尔、罗斯科和赛托姆布雷等蓝筹艺术家的顶级作品随便上拍就能卖超过5000万美元的价格时,劳森伯格的市场却格外安静


迄今为止,劳森伯格有46件作品在拍场上以超过10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除了这张《水牛II》,他拍卖结果里成交价过千万的作品不到十张
一面是学术上早已名满天下,作品早已被各大如MOMA等一线美术馆/学术机构收藏,一面却是市场疲软,这反映在劳森伯格的拍卖纪录远低于Jasper Johns、安迪沃霍尔(特别是今年枪击玛丽莲梦露拍后)和罗伊利希滕斯坦等同行。
那么问题来了。


劳森伯格(1925–2008)作为学术先行,市场严重滞后的著名艺术家代表,他的市场是否还有增长潜力?



其实要先分析好几个因素:
1)首先要明白,劳森伯格目前二级市场的现象/问题,不是需求,而是供应问题。


长期以来,他的作品都有供应不足的特点,原因就在于他比起他同辈的艺术家来讲,成名过早
为什么呢?


劳森伯格在1964年威双后一举成名,他最著名的大部分作品,比如他最受欢迎的是丝网印刷和组合combine)系列融合绘画、雕塑和现实的组合,都被各地博物馆迅速收购。就算当时没有被美术馆买下,也被很多藏家买下并承诺之后会捐赠给美术馆。因而在他2008年去世后,基本上他许多早期最好的作品都已被美术馆纳入其中,再也不会出现在市场上了。
因此,像《水牛 II》这样大尺寸和高质量的作品极少被出售,甚至可能再也不会有了。这也意味着虽然它破了劳森伯格目前公开市场的记录,但并不会重新校准他的市场,因为劳森伯格上拍数量虽然有差不多七千多件,但其中一大半都是版画作品,《水牛 II》是极品中的孤品,没有可比性。


2)劳森伯格自己的创作习惯也影响了他的市场结果。
为什么这么讲?
几乎每位艺术家的工作质量都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一直以来都有人对劳森伯格的晚期作品持怀疑态度。比如有本叫Off the Wall: A Portrait of Robert Rauschenberg书里有写,他在1965 年左右停止开辟新天地。 5060 年代和 70 年代初,他几乎都是靠自己工作,所以他的产量也有限但后来晚年他开始有助手帮忙。
因此如果我们观察拍卖结果的话,他的很多画是流拍了的,大多数没卖出去的作品都是不太受欢迎的后期作品、版画或纸上作品。 
不过这并不表明劳森伯格的市场缺乏兴趣或整体疲软,市场对他早期和重要作品的需求仍然非常强劲,但拍场上出现的很多作品都是后期作品,也不是重要作品。


就像上面讲的,50年代末和60年代的早期作品非常罕见,因为许多非常重要的早期作品都已经在博物馆里了,因此市场上非常罕见。
同时,劳森伯格虽然多产,但并没有对每一件作品都同等重视,换句话讲,艺术家本身在创作时就已经将每件作品的稀有重要程度做了区分,市场只是对价值做了真实反应。


3)除开前面说的两点,艺术家本身供应端的缺陷,以及市场供货端的短缺外,需求端的不均也是问题之一。
人人都知道劳森伯格组合系列(结合了绘画和雕塑的元素)好,他的组合系列作品在藏家中非常受欢迎,但由于稀缺性,上个10年中组合系列作品仅出现了六件
爱而不得最让人心痒痒,奈何你有钱也不能买到想要的东西,藏家也只好将标准稍稍降低,或许丝网画也不错。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劳森伯格20件最畅销拍品中,丝网画占了一半以上。


4)劳森伯格的私洽里,一些早期的小型组合转移的图纸,经常以300万美元左右价格出售。而劳森伯格真正好的作品在私洽中可以卖到 3000 万到 1 亿美元之间。


比如现代艺术博物馆在05年以3000万美元价格从藏家皮诺 (Francois Pinault) 手里买了一张劳森伯格的大画《Rebus (1955)》,这张作品是瑞典房地产投资商Hans Thulin在这之前以750万美元价格卖给高古轩的。


5)一个缺乏trophy level作品出现的艺术家市场是没法炒作的,是没法吸引新藏家入场学习的,我们需要一个又一个劲爆的数字去刺激本身对劳森伯格不关心的人,让他们不解,好奇,尝试理解,直至购买,进一步抬高价格,扩大市场,形成闭环。但可惜的是,劳森伯格的市场,还卡在了第一步。
市场里没精品,价格就上不去,就会导致新藏家不认识,老藏家不肯卖。


那么,劳森伯格的市场未来走向到底如何,是否还值得买呢?
1)首先得知道,劳森伯格创造了历史。
他在1964 年成为第一位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获得金狮奖的美国人。从那以后,劳森伯格在古根海姆、泰特现代、蓬皮杜和现代美术馆等机构都做了大型个展。他所创造的混合艺术Combine painting),就是把生活中的寻常之物——卡片、报纸、照片、垃圾等实物放进绘画里,创造出的集合绘画打破美术即幻象的传统观念。
无论如何,他作为艺术家在学术上的地位大可以放心,艺术史上已有他不可磨灭的地位。
2)一位成功的艺术家身后,都有一群成功的画廊主在运作。
劳森伯格当年被大师Leo Castelli一手捧红,作品《床》就是Leo捐给MoMA的(直到现在标签上依旧注明是Leo赠送)。


目前与艺术家遗产合作的都是画廊圈的顶流们:欧洲业务是 Thaddaeus Ropac打理,在美国和亚洲与佩斯画廊合作,在拉丁美洲与Luisa Strina 合作。
这几家画廊各据一方,合力推动着劳森伯格市场的发展。比如说Ropac 就曾组织了三场劳森伯格的展览,以突出他三件鲜为人知的作品。
3)劳森伯格基金会也在发力。
劳森伯格基金会(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之前宣布了会在未来20年内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出版这位美国艺术家的绘画和雕塑作品目录。计划10 卷中的第一卷将在2025年推出。同时基金会打算在网上免费提供目录,方便人人都能阅读。
看到了吗?提高劳森伯格在新藏家里的知名度,免费的图册,全球的展览都只是第一步,学术梳理引导市场结果,市场在酝酿着下一个爆发点。


4)劳森伯格与中国。

早在1985年底,60岁的劳森伯格就把他的拼贴作品带到中国,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和西藏展览馆展出。这是美国近五十年来的当代艺术第一次与中国观众直面接触,当他的综合绘画作品挂满中国美术馆三间大厅时,无疑对当时中国艺术界产生强烈冲击,促进了’85美术新潮的发展,尤其在装置作品和拼贴绘画方面,影响了包括黄永砯,朱青生,宋冬等多位艺术家。


1985年劳森伯格在北京的展览结束后,《中国美术报》用了一个整版介绍他,栗宪庭写了一篇《劳生柏给严肃的中国观众开了一个大玩笑》文章。

目前来看,中国或者亚洲藏家对劳森伯格的认知还是不够的,不过也非常能够理解,原因与上面讲的无异,在爆点频出的现在,谁又有心思去研究一位压根都买不到他好作品的艺术家呢?


5)机会与未来。
虽然劳森伯格早期的好作品确实遥不可及,但他市场的其他领域还有很多增长潜力,就比如说他的版画和纸上作品。
同时,随着学术上对他后期作品的进一步梳理,除了他早期的组合作品外,劳森伯格80年代的Salvages系列在市场上也有不少人关注,这个系列的价格通常在50万美元到200万美元间。之前在巴黎 Ropac 画廊办的“Salvages”展览,开幕当天就全部售罄。同样,他的Urban BourbonShinersNightshades系列的金属作品也挺不错。
鉴于劳森伯格的巨大影响力,他的市场目前明显是被低估了的,就像均值回归一样,长期来看,你获得的东西将会回归到你的认知,毕竟市场只会跟随,到最后一定会和艺术家、藏家和策展人一起达成共识。
我很确信,当下一张顶级组合出现在拍场上时,就是劳森伯格市场翻红之日。


太成功的艺术家会面临什么危险?

硅谷艺术

揭秘上东区老钱,凶手藏在画里?

成为下一个KAWS?

凡尔赛的八个当代瞬间

该如何理解1949年的波洛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1111XXXX”作者:1111xxxx(ID:gh_77e2eca212bf)。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