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lery Marking与时俱进·时代新章: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下)

Gallery Marking与时俱进·时代新章: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下)

近现代以来,中国考古学从无到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考古学者在华夏大地不同时期的遗址上探索发现并论证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脉络。正是在这一实践中,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期艺术现场将延续上一期的内容,为大家继续分享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

物质遗存

考古学者在坑道中的时空冒险,投射出对逝去往日的种种论断。当文物摆脱了泥渍与灰尘的禁锢,重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时,它们既有可能印证了历史,也有可能松动了人们对于昨日的无数遐想。

此次展览的举办,旨在通过展示国家博物馆百余年在考古工作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的同时,使考古学这一学科全面走向社会公众,并进一步讲述源远流长的中国故事。

在所发掘的物质资料和传世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下,中国考古学将华夏民族走过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以及从原始社会到早期地域性国家、再到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出现的非凡历程逐一展现在观者面前。这些经过时间洗礼过的考古材料就像一部部细致编纂的书籍,每一个字都渗入了考古学者的深刻认知。

与时俱进

200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在田野考古工作中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水下考古工作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足迹遍布国内沿海多个区域。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晋南开展的考古工作调查中,还发现了绛县周家庄、西吴壁等重要遗址,并对其进行了连续十年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


绛县周家庄遗址背靠紫金山,面向涑水河,襟山带水。陶寺文化晚期,周家庄取代陶寺发展成为晋南地区最大的中心聚落,同时也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中心聚落之一。该遗址对于研究早期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对象。周家庄聚落的生业经济以农业为主,另有制陶等手工业,生产工具以陶、石、骨器为主,另发现有少量铜器。

此次展览展出的陶寺文化“鬲”“甗”等陶器均为早期历史时期重要的炊器,且均为夹砂灰陶。该件“肥足鬲”侈口,领略高,腹略鼓。袋足肥硕,鬲盆较深,整体略瘦高,饰绳纹。

学术界对秦人与秦文化的来源一直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即“东来说”与“西来说”。至于秦人如何从一个蕞尔小邦逐渐发展壮大,进而扫清六合、一统天下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却未厘清的问题。通过对甘肃省清水县北侧的李崖遗址近二十年的发掘与研究,证明早期秦文化与商文化关系密切,秦人乃是自东方迁徙而来。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西周中早期,秦人始祖大骆一族生活在甘肃东部,晚期被西戎几近灭族,文化断绝。后周宣王以七千人助其战败西戎,为周之西垂大夫,定都西犬丘,即今甘肃礼县西汉水上游一带。秦人自此在甘肃东部站稳脚跟,并全盘接受周文化,习用“周礼”。据考古调查和发掘显示,也是在这里,秦人实现了由附庸小邦向封国的跳跃。

时代新章

中国考古学的话语体系,是以强大的考古事业发展为支撑的。2001年,考古学者在安徽、江苏等十余个省、市成立了遥感考古工作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遥感考古事业的发展。2002年的航摄任务对飞机进行了相应改装,在机舱侧窗开摄影孔,由摄影人员使用手持相机进行航摄,获取了数千张地面遗迹的彩色图像。

2003年的水下考古研究发掘了南海1号宋代沉船、福建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等遗址,出水遗物包括瓷器、铁器、铜镜、铜钱等。而所有经过调查、发掘而打捞出水的瓷器,都需经过泥沙冲洗、淡水浸泡等初步保护和处理。

不断出土的文物使得历史的轮廓不再是简单的线条,得益于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更多的思想与方法也加速还原着历史的本来面貌。“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已行至尾声,下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带来全新的观展记录,再会。

文字撰写:眼缘艺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眼缘艺志”作者:魨大王(ID:yanyuanyizhi)。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