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有设计感的品质大宅」?4个优秀案例给你解答!

什么是「有设计感的品质大宅」?4个优秀案例给你解答!

对于私宅设计师来说,遇到一个改造余地大、业主预算又比较充足的空间时,都会兴奋到跃跃欲试!


但打造一个「有设计感」的品质大宅却并不容易,空间的核心特色是什么?功能格局如何规划?材料怎么搭配创新?软装选什么最能出彩? 


一个优秀的品质住宅对于上述四点都会有充分的解答,我们从营造家奖百强作品中挑选出4套品质住宅作品,通过几个关键词解读它们的品质之处,也与大家一起探讨空间品质的奥义。

* 想了解更多品质住宅作品,欢迎在微信中点击发现-视频号,搜索「营造家」关注营造家视频号,查看百强展示会直播回放

Contents

目录

01 《光井巷子》:街巷楼梯、重塑格局、简化立面
02 《有栖》:比例关系、弧形元素、柚木包裹
03 《方亭》:光线贯穿、材料考究、格栅木门
04 《时空》:业主气质、圆弧隔层、套房设计


《光井巷子》@几言设计研究室_颜小剑

街巷楼梯、重塑格局、简化立面

使用面积200㎡,总造价220w


这是一套位于上海城郊的自建「洋房」,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老化破败漏水烂墙根等现象。外在「洋房」形式的立面与内部的低品质空间是原始建筑最大的矛盾之处。


设计师颜小剑觉得这是一类被埋没的「宝藏住宅」。他试图用有效节制的手段使得老宅新生,获得内外兼修的品质提升并希望借此探索自建民宅的内在可塑性以及居住价值。

改造前的建筑外观



街巷楼梯

在单层面积不足70平的三层小楼内,设计师切开了一个口子,打造出一个三层通高的超常规尺度的公共空间。在这里楼梯不再是单一的交通属性,而是如同街巷的场所。


「巷子」将多个楼层进行串联,在不同的楼层里探个头就能实现多空间内视线、光线、声音之间的交互像四合院和石库门里弄一样,充满了不同形态的生活场景,大家从不同地方穿出来进行交流。


这里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还承载着人的关联和家的精神内核,实现公共性、交流性、自然性的最大可能。


   
   

重塑格局
空间格局是这个房子的主要痛点,设计师试图打造一个既满足功能舒适,又「小有洞天」的空间内核
     
     
     
<<  滑动查看改造前后的平面图对比  >>  
利用片墙在一层做出一个「盒子」,实现了酒窖和卫生间的功能复合。又通过水平最大化的横厅、两层挑高的餐厅、超大操作空间的中西厨实现了空间的渗透和功能的交互。

   
   
二层在寝区之外规划出一个可以阅读休闲的居住厅和方便抽烟的小阳台。三层在设置家政间和翻板床之后,最大程度地去除装饰、引进天光,用纯粹的空间状态让这里成为兼备自然性和精神性的休闲场所。
 
 

简化立面
为了应对外墙防水老化的问题和保温隔热的需要,设计师没有简单粗暴地拆除原始墙体,而是选用具有耐久性自洁性的新型挂板材料,给建筑穿上了一件新衣。
干挂的做法形成空气自循环层,有效提升老宅的保温隔热性,也减少了二次拆旧造成的资源消耗。


原建筑形式化的屋顶使得内部不具有正常的使用尺度,形式大于功能,设计师将其拆除重塑,调整为双向坡顶,并应对外部景观及内部使用场景,重新梳理了门窗关系,每一个开窗都如同画框,一步一景。
主要材料及软装:
材料:竖条马赛克、水磨石地板、长虹玻璃、木纹贴膜、抹灰石膏、外墙挂板、中空陶土瓦
软装:颜小剑亲自设计定制的柚木、黄铜家具,屋主自己的红木家具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案例介绍
👇

《有栖》@木卡工作室

比例关系、弧形元素、柚木包裹

使用面积125㎡,总造价88w

设计师张英琦一直追寻和探讨当代人居的东西方结合方式,刚好这个项目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机会。

业主夫妇是从欧洲旅居多年归来的大学教师,不想要刻意定义的风格空间,也不需要过多的物质装饰,更多关注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

设计师打造了一种既有东方韵味但又没有过度中式符号的氛围,将西方的建筑学体系与东方的意境相结合,用数量不多且偏自然的材质极简的家具营造出业主追求的「富精神」的空间品质。

轴测图
比例关系
原始户型是中规中矩的三开间,格局无需太多改动,但南北通道偏长,形式枯燥缺乏节奏感。

与常规私宅不同的是,这间公寓4米的挑高结构在起居氛围中略显不合,于是设计师将空间一分为二,形成一高一低两部分,低区对应私密空间,高区对应公共空间。

在私密空间内压低使用界面、设置夹层,增加视觉层次与互动性。夹层设计不仅调整了南北向空间的比例关系,还形成了一个有趣的错层互动,提供了强有力的补充收纳。

夹层下方有包裹感的空间被打造成多功能室,可以用来茶歇、冥想、会客和休息。

   
   
弧形元素    
   
原始结构的立面有一个偏拱形圆洞的元素,设计师便顺势将「微拱形的窗洞结构」作为整个项目造型的线索,通过这个元素去延伸呼应,在室内做了多处弧形的处理,在美感之外也有很强的结构意义和功能性。    

   
   

   
公共区域内的弧形顶面将结构柱与顶面柔化处理,并将设备、管线、梁体、墙垛等隐藏其中,弱化原始狭长空间枯燥的同时,也消解了传统的起居、餐厨与卧室的关系。    
   
   

   
主卧内的弧形更多是做界面的转折包裹处理,提供了功能性和精神氛围的暗示作用,实现了整体空间造型的传承和呼应。    
   
柚木包裹    
   
「时光的静谧感」是本案营造氛围的关键,在开敞的公共空间里,视线延伸之处,均有柚木的包裹,穿插在留白之间,温润的柚木粗粝的磨石相互映衬,最后填充家具来构成整个材质搭配,整体元素都是简约克制、凝练统一。    

   
         
       
   
南侧的主卧地面以米白色木地板与客厅的瓷砖无缝衔接,巧妙分隔出两个不同的空间,柚木大门和背景墙的重色也达成微妙的平衡。    

   

立柱与顶部空间做了体与面的穿插建构处理,看上去很有东方榫卯结构的韵味,在每一根柚木上增加弧形和凹槽细节,显得灵动又有趣,这个元素贯穿了整个公共空间,并且延伸至大阅读桌和桌腿上,整体浑然天成。

主要材料及软装:      
材料:柚木饰面、仿水泥瓷砖、亚光金属、人造石、岩板、微水泥、半透亚克力、麻、藤、纸      
软装:Jolor沙发、Ethnicraft餐桌、Carl hansen&son CH24餐椅、MDL昌迪加尔椅、Akari吊灯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案例介绍
👇

《方亭》@行十设计

光线贯穿、材料考究、格栅木门

使用面积200㎡,总造价350w

这是一套现代与传统融合的人居住宅,女主人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设计师张威着重于光线、格局和材质的调配在解决功能问题的同时,兼格调提升文脉传承,希望能帮助屋主从房间内有序的布局和材料细节上感受到品质感与文化感。


光线贯穿
本案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户型结构,虽然东、西、北三面采光,但由于布局不合理,光线被隔绝在单个房间内,导致全屋1/3的空间成为逼仄的暗室。
改造前的平面图
改造后的平面图
规划平面时设计师重点考虑光线的贯通,重新梳理了房子的空间结构。把客餐厅联动打开,为原本闭塞的厨房设置双出入口,优化入户收纳清洁动线的同时,也将西侧光线引入走廊,解决了中段的采光问题。

   
   
同时在主卫与设备间的非承重墙上横切一条窗户,引入东侧采光,并利用儿童房定制的格栅木门,进一步加强室内光线。整体设计就如同一个顶上有盖、四面采光通风的亭子,设计师将这个概念写意地呈现在空间内。


材质考究

由于屋主从事地产开发工作,对材料品质有着很高的追求,因此设计师在选材用料上也极为考究。
洞石在所有石材中对于身体的亲合度最佳,且自然的纹路质感可以经受住时间的打磨,方案中意大利的超白洞石取代了乳胶漆成为铺陈全屋墙面的底色。

从餐厅延伸至客厅的背景墙,以黑色美曲板的线条感打底,搭配白色荔枝纹皮革,实现色彩与材质的碰撞;白色石纹岩板岛台黑色橡木餐桌形成色彩上的鲜明反差,却又一致于色块的汇通,与沙发区的灰、黑、白形成呼应,在光影流转的调和下达成视觉上的统一。




格栅木门

客餐厅和走廊之间的对开木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这个家的重要标识。
每扇门各有200多个透光的小方格,既呼应了整个户型的方正格局,又在功能上虚实相生,实现了室内光线的渗透,也作为公区与私区的区隔

小方格采用了榫卯的细节工艺,木门底部两侧则借鉴了四合院的门枕石,打造了两个石质构件,实现了石与木的咬合,既有现代大宅的设计感,又将传统中式建筑的暗线草蛇灰线隐含其中,呈现出现代与传统的积极融合。
主要材料及软装:
材料:洞石、皮革、岩板、金属、木饰面、大理石、纱、布艺、黑板涂料、波龙编织地毯
软装:Minotti沙发、SHANG XIA上下餐椅、爱马仕丝巾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案例介绍
👇


《时空》@温州大墨设计

业主气质、圆弧隔层、套房设计

使用面积290㎡,总造价300w

营造空间品质,有时候也并不一定需要使用昂贵的材料,设计师陈冰洁便用「巧劲儿」将需求与硬伤都颇多的跃层空间,打造成符合业主气质的家的模样。

   
   
改造前(左)和改造后(后)的平面图
   
   
业主气质 
本案的业主是一对喜欢古典元素的中年夫妇,他们有很多老物件,像爷爷留下的手工制作的鸟笼、朋友送的字画,以及相伴多年的器物,希望能将这些物件带着记忆跨越时空融入到新家中。


设计师在玄关处做了一点阻隔,老器物作为进入家门后看见的第一个物品,让熟悉的安全感陪伴业主回家。

又通过烟熏橡木板带给空间沉稳的基调,让所有旧物的融入更加顺理成章,再将氛围感交予光亮与阴翳的结合。这样一个容纳新与旧、饱含时光记忆的家与业主夫妇的气质合为一体。

   
   

圆弧隔层
在挑空的二层空间内,通过对阳光进入的方式和时间设置隔层区域,利用挑空区域让整个公共空间都能有充足的采光。

将隔层进行圆弧处理,保留中空采光和通透性的同时,解决了高处窗户的清洁问题,又能用连廊的形式连接另一侧的阳台,形成一个独立的理疗室。

倚靠在廊道上可以和上下两层的所有空间进行对话,不管是两个人居住还是女儿回来都可以形成有爱的生活场景。

硬装中,木饰面和涂料的分布也经过设计师的深思熟虑,在有阳光进入的区域,选择用最基础的涂料,不做多余的装饰,让阳光通过白色反光折射,能更充分进入室内,也避免在阳光直射地方,用过多木饰面增加未来的维修隐患。


套房设计
套房是最好用宜居的卧室形态,多出现在独居住宅里,在这套面积充足的跃层空间里,设计师为业主夫妇和在外读书的女儿规划出两个大套房,将全家人的居住体验最大提升。
一层的女儿套房包含三分离的卫浴间、更衣室、卧室和书房4大区域,为未来女儿带家人回来居住提供了更舒适便捷的准备。

 
 

二层的主卧套房提供了卧室、起居室、茶水吧、卫生间、衣帽间、洗衣房、理疗室、休闲阳台、景观阳台等丰富功能。

同时考虑到业主夫妻休息时间的差别,在主卧设置两道窗帘,入睡时闭合里侧的遮光帘,早起后也可以在主卧的第二道窗帘外休憩,避免作息时间不一给对方的打扰。

主要材料及软装:
材料:橡木饰面、大理石、艺术涂料、岩板、钢板
软装:旧家具、老物件、定制柜、野口勇落地灯、绿植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案例介绍
👇

什么是真正的「品质住宅」?

通过以上4套作品和入选营造家奖百强的众多品质住宅,我们发现,如今越来越多设计师放弃材料和造型的堆砌,开始用创新的布局、贴己的设计、材料的点睛去营造空间的品质,这也是中国私宅设计越来越成熟的重要信号。

营造家奖今年专门设置了「品质住宅」奖项,就是在探讨品质的定义。我们认为「品质」是设计师始终追寻的作品特质,而私宅的品质可以细分为「生活品质」「空间品质」

「生活品质」的侧重点是人,要关注空间中每一个居住者的真实需求,用设计解决居住痛点;「空间品质」则回归设计本身,考量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工艺技法的严谨性、材料选择的适配性、隐蔽工程的可持续性、软装饰品的美观性等等。

营造家奖关注作品,更关注作品背后人的生活状态,在生活品质的层面上设置了「独居、二人、多代、适老」奖项,从人居角度审视设计的合理性;「品质住宅」奖项则更倾向于综合考察设计师对空间品质的整体把控能力

而这样的把控能力在如今飞速成长的私宅设计师身上正在被很好地印证。
编辑 | Dea
素材 | 好好住App
NICELIVING DESIGNER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营造家”(ID:NicelivingDesigner)。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