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媒学院师生联合打造“穿越式”互动书画

浙江传媒学院师生联合打造“穿越式”互动书画






古代人与现代人
画中人与画外人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与明朝画家文徵明
“穿越”到一起
将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
……



观众可以在画作中看到现代人的活动身影


《诗影——兰亭集序篇》是浙江传媒学院师生共同创作的一件新媒体沉浸式交互作品,传统浙诗文化绍兴会稽山兰亭古迹为基础,以王羲之书法《兰亭集序》文徵明画作《兰亭序卷》为视觉创作主体素材,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字体进行拆解与重构,观众不仅可以与作品互动,还可以在作品中看到现代人的活动身影,呈现出一副唯美又有趣的生活画卷。
作品一方面打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化情境,另一方面也为中国传统诗画艺术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提供思路。

将王羲之书法字体拆解重构成画卷

传统视觉符号空间的重构






   

本作品将文徵明画作《兰亭序卷》中描述的文人雅士三月修禊集会的场域空间符号保留,通过王羲之书法《兰亭集序》的书法符号进行传统视觉符号空间的重构。对《兰亭集序》和《兰亭序卷》作为符号文本的挪用挑战了观众的阅读习惯,在“看图识字”和“看字解图”的思维中流转。

(王羲之(303年—361年) ,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善书法,兼擅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王羲之书法《兰亭集序》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文徵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在文学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文徵明画作《兰亭序卷》

《兰亭序卷》描绘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等人在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溪上修禊,作曲水流觞之会的故事。图中层峦幽涧,茂林修竹,环境清谧,树木、建筑、人物刻画皆极精工,全图于绚烂精微之中不失淡雅之致。《兰亭序卷》从画面上看是取材于东晋王羲之写《兰亭集序》一事的。图中以清丽的笔法,描绘了一群士人“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这一情景。

作品以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汉字为独立元素,对文徵明《兰亭序卷》画面进行拆解与重构,建构出作品主场景,以呈现兰亭此地的文化属性。

画卷区域拆解

画面重构

画面重构-局部

当代日常生活的展现






   


以符号现代化的手法,将原画作中的古代文人替换为现代生活中与兰亭发生联系的不同人群。着重描绘了“兰亭公园”从早晨到夜晚的场景中出现的一些代表人物(主要有:保安晨练者游客导游司机学生广场舞大妈们街头艺人等),向观众展示当代人休闲生活的一角。





附近居民、采风画家、农家乐老板、旅游团、管理员等不同人物与其活动,共同呈现出一幅当代日常生活图景。


居民-晨跑者、晨练者

居民-钓鱼爱好者

农家乐老板、旅游团

高中生旅游团、小贩

实景拍摄


古今交融的理想化情境的打造






   
以“接触式输入”作为交互行为,体验者站立于画卷附近进行交互;以激光雷达作为交互输入硬件设备,通过Tuio接口与新媒体软件Touchdesigner,将点位位置转化为实时的鼠标位置数据,并激活交互模块,最终产生实时交互影像。雷达所能够扫描的交互区域将投影区域完全覆盖,体验者只需用手轻轻触碰画面的某一触控点,就能以自然的互动方式创造动态的交互影像。

交互区域划分

交互内容制作

作品中交互设计主要有以下几处:落叶纷飞蝶戏繁丛鱼游溪径

交互效果-落叶纷飞

交互效果-蝶戏繁丛

交互效果-鱼游溪径

还原一天之中,自然和人造环境随着时间的变化,增加场景细节,使画面更加意境幽远,打造一种理想化的空间。

场景细节添加

场景细节-路灯

场景细节-飞鸟、晨雾


作品说明手册

数字影像作品《诗影——兰亭集序篇》构建出一个现代休闲空间“兰亭公园”,以全景监控的显示器画面视角着重描绘了此地一天之中出现的代表人物,向观众展示了当代人休闲生活的一角。

期望作品描绘的有趣场景能和观众生活产生共鸣,艺术中的每个人都是群体生活的诗意化表达的象征。



     
出品人      
馬超      
监制      
馬超      
主创团队      
馬超 胡献文 李思雯      
艺术指导      
馬超      
美术设计      
馬超 李思雯      
数字合成      
胡献文      
海报设计      
李思雯      
交互设计      
胡献文李思雯      
声音制作      
韩怡萱何彬彬 刘霁萱      
声音指导      
王建林      
策划      
丁海祥 陈凌广 柳执一      
统筹      
馬超      
特别鸣谢      
陈凌广      
设备支持      
0/1未来媒体影像实验室      
协助单位      
浙江传媒学院      
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0/1未来媒体影像实验室      
象趣引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媒体艺术站”(ID:media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