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东台沿海地区整体鸟瞰图
01 愿景目标:以全球视野谋求新突破
规划溯源东台“与众不同”的基因,重点围绕“地处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区扩展区,如何抢抓机遇,实现绿色跨越?坐拥世界自然遗产,如何塑造品牌,实现生态价值转换?位于江苏沿海最具成长性的板块,如何找准自身定位,集聚创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等三大核心问题,聚焦四大战略,致力于将东台沿海地区打造成为“两山理论沿海实践区,世界级生态会客厅,绿色海洋产业示范区”。
图2 东台“与众不同”的基因
02 战略规划:以特色优势描绘新图景
生态筑底
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
以自然生态恢复为主,修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优化内部河网肌理,强化河海互通;在滨海岸线建立“弹性海岸屏障”;建立“生物同栖”斑块、模拟珍禽迁徙廊道,构建全域生境骨架系统,保护候鸟生存环境。立足远离城市喧嚣、贴近自然的区位条件,控制城镇发展边界,打造太平洋西岸唯一的黑天空保护区。
图3 生态本底格局构建
图4 “黑天空保护区”识别图
产业赋能
培育创新链与产业链共进的产业体系
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构建“海洋+、康养+、文旅+”产业体系。以“向海而兴、走向蔚蓝”为目标,通过“海洋+”壮大延伸海洋能源产业,转型海洋生物基因产业,培育海洋环境检测产业,争创长三角海洋技术转移落地“枢纽”;以康养小镇、特色农业为引擎,通过“康养+”引领全链条健康服务,形成共生融合的大农业、大健康;以世界遗产、生态人文为特色,通过“文旅+”引领“核心产品吸引、品牌文化塑造、服务配套优化”,以城市IP集群提升区域文旅品牌价值。
图5 构建“海洋+、康养+、文旅+”产业体系
城景共融
营造全域功能融合的绿色城乡空间格局
新发展格局下,东台将成为承南启北,链“南”而进的区域新枢纽,沿海地区将成为面向上海,面向深海,撬动沿海发展的新支点。规划构建“一主一副”全域陆海联动发展新格局,形成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中心城区面向区域,注重综合服务职能,沿海地区更加凸显特色,形成“强心聚核、轴带拓展、圈层联盟”的空间格局。优化农业空间并联动乡村振兴,形成以“全息自然农法”共筑“全息田园生活”的新场景。
图6 沿海地区总体发展格局
居游共赏
塑造海洋风情与居游共赏的生活场景
以打造盐城“生态百里”核心区为目标,将森林和田园引入城镇,让城镇坐落在自然中,打造滨海田园城镇特色风貌;整合湿地、滩涂、森林等资源要素,从特色风貌引导、滨海景观塑造入手,紧密城镇生活与滨海空间的对话;以线性故事空间和点状文化节点串联特色文化,通过主题策划,实现沿海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历史再现。
图7 居游共赏的生活场景规划图
03 总体设计:以蓝绿基因激活新胜境
总体城市设计以“一廊蜿蜒、四脉入海、一环胜景、多片共生”的特色空间结构,展现东台沿海“阡陌生境林田见、蓝水绿城海上来”的优美画卷,重点打造一条蔚蓝胜境海岸带、一个万象生境超级绿环和一座特色活力海岸智城。
图8 总体设计构思
图9 特色空间结构
蔚蓝胜境海岸带
放大世遗效应营造海洋生态风情蓝带
识别现状滨海生态敏感区,采用“退渔还湿”、“湿塘一体”、“林塘混作”等生态修复措施,对海岸进行生态修复,打造具有独特观感体验的滨海生态风情带。
北部红滩胜境:地处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海森林公园和条子泥景区之间,生态极其敏感。区域土壤贫瘠、不宜大规模造林,通过引淡淋盐和碱蓬种植等方式,改良土壤的同时打造壮美的红滩湿地。恢复多样湿地(光滩、草甸、芦苇荡、深浅水区),营建鸟岛、鱼溪和虫泽。利用海洋潮汐特征,结合巴斗渔村和蹲门村联动发展海床漫步和湿地博览等功能。
图10 退渔还湿修复滨海生态
图11 “红滩胜境”效果图
中部世遗胜境:规划提出“北连、西优、南拓”的策略,放大世遗效应,全方位提升条子泥景区的候鸟保护与游憩功能,形成集候鸟保护、探索发现、研学科普、旅游观光等多元功能的世遗风情区。南侧依托现状围垦鱼塘和渔港海水清淤,打造沙洲主题艺术公园,为人们营造一处亲近海洋滩涂,观看海上日出,欣赏璀璨星空的海上会客厅。
图12 南拓沙洲公园
图13 “沙洲日出”效果图
图14 “星海礼堂”效果图
超级绿环
促进交互融合打造万象生境体验绿环
规划提出“超级绿环”的设计策略,通过对生态空间和路网系统的组织优化,打造田、水、林、海、城五位一体的共生之环,缝合现状功能板块和生态空间,形成集探索发现、国际交流、科技服务、康养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生态魅力区。
图15 “超级绿环”设计理念
生境交互之环:引入多层次林地斑块对生境交界区进行修复,丰富景观并提高生物多样性柔化现状硬质边界;建立多样化的生物迁徙廊道促进生境交互,加密森林、田园、湿地等生态斑块提供丰富的栖息地,构筑一体融合的生境系统。
图16 “生境交互”设计策略
万象体验之环:连通现状道路及慢行空间打造“万象漫道”,提供新能源旅游巴士、自行车、徒步等交通服务,沿线设置个性化“主题驿站”,兼顾换乘、导览、医疗、充电、休憩功能。
图17 万象漫道及主题驿站
田园里:规划将生态保护与原乡农业和可持续渔业相结合,优化地区“框-排-窕”的水系格局,连接现状沟渠断点、修复驳岸,并与外部河流连接改善水质。引入“渔、稻、虫、鸟共生”生态循环,减少化肥使用提升农渔产品价值。创建种子基因库,结合5G、物联网等技术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植入文创、休闲、科普等功能打造“魅力田芯”。
图18 科技与生态融合的共生廊道
图19 “魅力田芯”效果图
森林海:呼应国家“碳中和”战略和江苏沿海打造“千里海疆绿色长廊”目标,规划提出“碳汇像素、以林连林”的理念,打造以经济林和景观苗木为主的长三角“云上林场”,通过互联网认养的方式将森林与全球链接,助力碳汇。云上步道穿梭林海,串联林间民宿、研学探索、萤光森林、知青公社等特色场所,减少人类活动对林下生物的干扰。
图20 碳汇像素设计理念
图21 “荧光森林”效果图
海岸智城
提升人居环境建设人海和谐的海岸智城
规划依托水绿资源打造会呼吸、可共享和有风情的弶港新城,未来将承载面向区域的康养休闲、科技创新、旅游服务以及绿色生产等四大主导功能。蓝绿底色铺垫的基础上,引入“创新活力”发展绿色和海洋产业。
图22 “田园科创都会”效果图
图23 “蔚蓝科创湾”效果图
04 项目思考
“蓝”与“绿”是盐城东台沿海地区的底色,也是我们方案构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认为,一方面应该保持最大的敬畏之心,充分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尤其是加强对条子泥世界自然遗产的整体保护,避免“人进鸟退”;另一方面还应以智慧的科技和具有想象力的探索精神,将人的活动“轻轻”置入如此静谧的环境当中,让海岸可以被感知,让生态可以被体验,实现地区生态价值的转化。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可以让生态为地区发展提供动力,也为生态的持续保护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这也是我们在江苏沿海地区对“两山理论”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实践。
推荐阅读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多维城市”(ID:MScity_U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