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院新作 | 万科石家庄翡翠书院(荷园路)小学

清华院新作 | 万科石家庄翡翠书院(荷园路)小学

设计大赛 | GHDA环球人居设计大奖申报开启↑

THAD

万科石家庄翡翠书院小学


VANKE Emerald Academy Primary School in Shijiazhuang 

项目地点丨河北省石家庄市
建筑类型丨教育建筑 
用地面积丨17,000㎡
建筑面积丨11,762㎡
设计时间丨2021
竣工时间丨建设中
设计单位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丨姜娓娓 田雨 张嘉斌 苏静 李果 祝天瑞 张伟 于丽华 徐慧影




01

项目挑战:混凝土森林

Project Challenge


▲效果图鸟瞰
本项目位于石家庄市东北的长安区,是北二环外的核心区。用地原有的村落被拆迁,西侧已经建成高层住宅区,未来的东侧也将建设新的住宅区,从而形成被高层住宅环抱的城市环境。此外,整个项目由两个开发主体分成两期进行,一期保证18个班的校园正常使用,二期建成后一共达到24个班的规模。在一个周边高密度开发的城市环境里,如何设计一座以儿童为中心的、能够灵活建设的、富有创造性的校园,成为设计的挑战。




▲项目整体总图

02

设计思考:大与小

Design Concept


▲围合庭院
当我们身处拥挤的大城市,例如北京或者东京,如果我们被大量小尺度的物体包围就会感到很舒适。在茂密的森林里,高耸的大树之下是很多低矮乔木、灌木和苔藓等美丽的植物环绕着我们。无论身处树叶枝条的自然环境,还是被各种都市文化要素包围,因为有这些小尺度的元素,都会给我们营造宜人的气氛。所以从大自然中学习,在高密度大尺度的城市森林中营造小尺度的元素,可以让城市变得更加温和美好。让人造物和大自然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妙。


▲休息看台手绘效果

▲模型照片

03

设计策略:小元素

Design Strategy

▲足球场地


用地周围的高密度城市环境带来压迫、枯燥和冷漠的感受。我们选择小元素的设计策略来连接城市环境,塑造人和城市之间的小尺度的过度。建筑化整为零,成为一个个砖房子,依据村落式的布局,围绕红砖广场和运动操场展开。这个村落校园,提示着这片土地曾经的历史和生活。村落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让教学和游戏展开和发展。在这里,孩子们嬉戏追逐、欢乐探险,用稚嫩的脚步丈量自己的家园,记录着关于成长最美的注解。



▲足球场地手绘效果

▲体量关系


运用小元素的设计策略,实现建筑的消隐性、疏松性和生长性。


1)消隐性
一个个砖房子消解了建筑体量的存在感。我们关注的是砖房子之间的关系,而非它们如何形成整体。关注砖房子如何根据功能和场地不同而变形,而非建筑的轮廓或体积感。关注砖自身的材料粒子特性和变化,而不是整体形态。砖作为可以拿在手里一种具有人体尺度的传统建筑材料,在这个项目里充分展示了它作为粒子的独立性和自由表达。借助参数化设计工具对变异(variation)的理解,让砖尺度的细微元素让建筑融于空间之中,产生形式上的模糊和不确定的轮廓线。



小元素


砖元素


2)疏松性
粒子之间的关系是疏松和不确定的。与此相似,小元素的建筑之间的关联性是随着场地、功能等灵活连接的。这种疏松的、不确定的连接能够形成新鲜的、非常规的空间体验。不同的院落、廊道、台阶都可以赋予学生行为多样化发生的更为可依靠的可能性。砖房子和砖房子之间的松散布局带来了一些冗余的、未被精确定义的空间,有了一些模糊的不确定的地方,这样的松散性的布局方式,可以让自然和建筑充分穿插,可以承载偶然自发行为和交往。

模型照片

各层轴测图
3)变化性
多样和变化总是自然存在的。村落布局的优势在于每一个砖房子都具有内在逻辑的相似性和满足功能的独特性,它们或者根据需要贴建,或者穿插,或者旋转。这种布局方式非常灵活,也容易根据日后发展使用而调整,从而解决用地的分期建设的需要。建筑的布局遵循着儿童的活动、感受、视线的角度展开,充满空间的变化。

▲礼堂生成

门廊生成

效果图
04
项目图纸
Drawings



▲首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立面


剖面




撰稿 | 第三分院
编辑 | 企划部
版权 | THAD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好书推荐]
新微设计“大美系列”丛书

《最美民宿》三部曲|中国100家经典民宿合集

点击下方图片订购该图书


                              
                              

                              
                              
                              
                              
                              
                              
                              
                              
                              
                              
                              
                              
                              
                              
                              
                              
                              
                              
                              
                              

GHDA环球人居设计大奖
全领域设计大赛
Global Habitat Design Awards
建筑+景观+室内+文旅+民宿酒店
第 | 一 |  |  |  | 倒 |  |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大奖详情
▼▼▼
                              
                              
                              
                              
                              
                              
                              
                              
                              
                              
                              
                              
                              
                              


[民宿考察推荐]

                              
                              
                              
                              
高端民宿运营、设计、建造考察学习
[莫干山站]
第73期
[11月21日-11月24日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考察详情
温馨提示:本次民宿游学限40人,满员即止,有意参加者请及时联系常老师报名(电话&微信131 2062 8228  )。

             
             
                   
                   
                           
                           
                              
                              
[好书推荐]
新微设计13本“大美系列”设计丛书

建筑+景观+室内+民宿+酒店+庭院

[全能设计师必备丛书]

[公司图书采购必选]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详情

每一本图书各具特色,围绕着“创造更美好的人居环境”逐层展开,从建筑、景观、室内等不同的设计角度,阐述着我们一直所探寻的居住理想,是一套不错的全领域设计丛书。欢迎大家参与支持,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给大家推荐一个超棒的建筑设计号

建筑周 | 中国新锐建筑设计平台

China Architecture Week

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识别即可添加关注


忽如一夜春风来,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建设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的``历时半年多的时间,终于编撰完成了《大美小镇》一书。这是新微设计“最美系列”丛书的第十本书,也是用时最长、精力付出最多的一本书。本书以“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为主题,围绕着已落地的经典项目,集中展示了当下中国在乡村建设方面的精彩成果,非常具有时代意义,同时图书内容殷实,也非常具有借鉴参考意义,是一本难得的乡村建设实践图书。1.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的范本,乡村振兴建设的典型案例本书从几十个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项目中,经过几轮严格筛选,最终收录了其中15个最为典型的优秀案例,这些案例以当前最热门的文旅小镇为主,同时兼具产业小镇以及田园综合体项目,是目前诸多此类型项目的经典代表之作。2.注重实际的完成效果,提供成熟的参考经验目前国内的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项目,大多数处于策划规划的纸面阶段,能够实际落地的项目并不多,本书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所收录的十几个案例,均是已经落地完成或者部分完成的项目,其成功的运作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成熟的参考经验,更加具有学习借鉴的标杆意义。3.全面而纵深的系统性解读与新微设计其他9最美系列丛书有所不同的是,由于内容的特殊性,这本书更加注重项目的系统性解读:从项目的总体规划定位入手,通过图纸分析阐述整体概况,梳理主要结构脉络和基本框架,而后以实景图片展示项目的实际落地效果。从整体到局部,从图纸到实景,本书力图通过精美图文对项目进行全面而纵深的解读。4.“抛砖引玉图书总共近300页,非常厚重的一本,内容排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每一张图片都有简明描述,尽量做到每一个项目阐述清晰。然而毕竟图文篇幅有限,无法面面俱到,若您对某个案例想有更多的了解,本书可为您抛砖引玉,根据书中的项目信息再做深入探究。01.勾连场地关系场地上的原建筑体块分布呈围合状,一栋三开间的夯土主房,旁边分布三个小辅房,还有一个公厕,都落在一个两米高左右的石坎台基上,与旁边的道路小溪呈阶梯状关系,边界呈锯齿状,场地原建筑主房入口在建筑的背面,由北面一条小弄堂进入。 依山而建的村落  ©尌林建筑站在场地对面的山坡上,能看到整个村子的全貌,项目场地位于河边最显眼的地方,在这个位置做一个民宿,应该要完全融入原村落的整体肌理和空间组织关系中。在建筑方案中延续建筑体块的内向型组织关系,保持原有组团的体块轴线关系,重新梳理建筑边界,延续和强化建筑在台基上的基地关系,重新组织村落肌理、组团空间、建筑形态、台基、巷道、小溪、梯田、环山之间的勾连关系。在村落中行走,随着地形的高低变化,民居的体量大小变化,方向的偏转,屋顶的边界关系呈现出来一种错落有致,变化无穷的状态。这种状态希望在设计中呈现出来,以呼应当地建筑屋顶形态的变化关系,所以建筑的体量被打散分解重构,屋顶方向斜度变化,形成与原有村落民居和谐的屋檐关系和体量关系。村子房屋基本都是依山而建,而且多为夯土房,怕潮湿和水,自然形成很多阶梯状台地,房屋都造在一个个石砌台地上。基地处原建筑也是建造在一个石砌台地之上,台基下方是一条沿溪村道,溪流与村道又有比较大的高差,所以场地处就形成了多层级、高差大的阶梯状台地关系。建筑的主入口设置从下面村道处进入,便出现了入口处的三次转折来消化地形的高差关系,一段为石板铺设的坡道,上坡道后一条路经顺势通往邻家,一条折回,几个石条踏步进入建筑入口处,进门后,转向又行几个踏步进入庭院,入口处有一种婉转上山的体验,也是台地高差所带来的路径变化,这种体验也延续了在古村中的行走体验。乡村营造存在特有的限制性因素,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在建筑材料运用上,利用在地化的材料变成一种建造策略,村落中回收的小青瓦、原建筑夯土墙体材料、当地的毛石砌块、竹子、老石板、回收老木板,水磨石,都是一些在地化的材料,方便就地取材,回收利用,再生环保。在建造工法上,遵循当地的的一些传统建造工艺,建筑主体的墙体材料回收利用原夯土房上拆除下来的土料,拆除后堆放在建筑旁边空地,民宿建造时将其重新夯筑作为墙体,一方面节约材料的采购和运输成本,一方面夯土材料可回收再利用的特性被充分体现。延续乡村记忆和建造工法,是对乡村匠人智慧的尊重和传统建造技艺的传承,也是提倡一种再生循环和在地化的乡村营造理念。建造的过程中,我们要求用当地的匠人参与建造,干一天活给一天钱,他们会用匠人精神把活干好,每天做多少算多少,做完工地的活就回家干农活了,不指望着赚多少钱,这样才能把活干好。看乡村匠人干活能感受到什么是真实建造,砌石头墙每块石头都要挑过,顺应其形态择其位置,下大上小,自下而上,真实的受力关系和建造逻辑,同时保留手工建造的痕迹和时间的印记,强调建造的真实性。建筑结构用的是施工比较方便的钢木结构,其结构逻辑与村落中传统建筑的构成逻辑相似,结构与外围护墙体体系脱开,用连接点将结构与外墙体连接。站在场地中,映入眼帘的便是溪对岸的梯田古树和环山,将自然景观引入建筑空间中变成一个重要元素,民宿所有的客房大开窗面都面对梯田和山景,最大限度的把山景映入室内空间。望山亭是专门为了看山而设置的喝茶休闲空间,穿插在内庭院和小溪之间,故意将屋檐口压的很低,站在内院视线是被屋檐高度控制往下看梯田和小溪,当你静坐在亭下便环山入目。水吧作为民宿里面的公共空间,可以对外开放,是一个比较扁平的空间,外立面用竹格栅疏密布置,分上中下三段,水吧三个界面的视线明暗形成横向连续的画面关系,类似一张古画卷轴,古树在横向的卷轴中变成了画的一部分,卷轴连续的展现了村落巷道、连廊、水院、梯田、古树这些场景,希望用这种视角将人工和自然关连起来。水吧上面的屋顶平台集合了听水看溪、望山、观屋、赏树的所有视角,上楼梯步入平台,视线豁然开朗,建筑与村落环境的关系一下子被放开。夏天的一个中午,外面的温度很高,在其他的房子里也感觉特别热,我从村子里走入民宿,体感温度一下子就降了下来,廊子里,能感觉到对流的风从中穿过,即使站在有太阳的院子里也感觉不到热,室内就更加的凉爽了。在建筑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其通风采光、保温隔热各方面的性能,建筑的体量上沿着地形关系呈阶梯状,在外围墙体上开了很多通风和视线穿透的小窗洞,空气顺着这样的空间形态产生自然风的流动,同时建筑材料也缓解热量吸收,再加上旁边小溪的水面和古树绿荫更加强了建筑的微气候循环。场地上原来有一个小的公厕,是属于村民集体使用的公共空间,在建造民宿的时候希望把这部分公共空间再还给村民。位置在巷道的端头,旁边是古树和小溪,我们把这个位置做成了一个半开放的亭子,对着村里的古树和小溪,村民们闲来无事的时候可以坐在这边闲聊。亭子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傍晚亭子的灯光亮起来,便像是一盏灯笼,为村民们照亮回家的路。

忽如一夜春风来,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建设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的``历时半年多的时间,终于编撰完成了《大美小镇》一书。这是新微设计“最美系列”丛书的第十本书,也是用时最长、精力付出最多的一本书。本书以“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为主题,围绕着已落地的经典项目,集中展示了当下中国在乡村建设方面的精彩成果,非常具有时代意义,同时图书内容殷实,也非常具有借鉴参考意义,是一本难得的乡村建设实践图书。1.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的范本,乡村振兴建设的典型案例本书从几十个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项目中,经过几轮严格筛选,最终收录了其中15个最为典型的优秀案例,这些案例以当前最热门的文旅小镇为主,同时兼具产业小镇以及田园综合体项目,是目前诸多此类型项目的经典代表之作。2.注重实际的完成效果,提供成熟的参考经验目前国内的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项目,大多数处于策划规划的纸面阶段,能够实际落地的项目并不多,本书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所收录的十几个案例,均是已经落地完成或者部分完成的项目,其成功的运作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成熟的参考经验,更加具有学习借鉴的标杆意义。3.全面而纵深的系统性解读与新微设计其他9最美系列丛书有所不同的是,由于内容的特殊性,这本书更加注重项目的系统性解读:从项目的总体规划定位入手,通过图纸分析阐述整体概况,梳理主要结构脉络和基本框架,而后以实景图片展示项目的实际落地效果。从整体到局部,从图纸到实景,本书力图通过精美图文对项目进行全面而纵深的解读。4.“抛砖引玉图书总共近300页,非常厚重的一本,内容排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每一张图片都有简明描述,尽量做到每一个项目阐述清晰。然而毕竟图文篇幅有限,无法面面俱到,若您对某个案例想有更多的了解,本书可为您抛砖引玉,根据书中的项目信息再做深入探究。01.勾连场地关系场地上的原建筑体块分布呈围合状,一栋三开间的夯土主房,旁边分布三个小辅房,还有一个公厕,都落在一个两米高左右的石坎台基上,与旁边的道路小溪呈阶梯状关系,边界呈锯齿状,场地原建筑主房入口在建筑的背面,由北面一条小弄堂进入。 依山而建的村落  ©尌林建筑站在场地对面的山坡上,能看到整个村子的全貌,项目场地位于河边最显眼的地方,在这个位置做一个民宿,应该要完全融入原村落的整体肌理和空间组织关系中。在建筑方案中延续建筑体块的内向型组织关系,保持原有组团的体块轴线关系,重新梳理建筑边界,延续和强化建筑在台基上的基地关系,重新组织村落肌理、组团空间、建筑形态、台基、巷道、小溪、梯田、环山之间的勾连关系。在村落中行走,随着地形的高低变化,民居的体量大小变化,方向的偏转,屋顶的边界关系呈现出来一种错落有致,变化无穷的状态。这种状态希望在设计中呈现出来,以呼应当地建筑屋顶形态的变化关系,所以建筑的体量被打散分解重构,屋顶方向斜度变化,形成与原有村落民居和谐的屋檐关系和体量关系。村子房屋基本都是依山而建,而且多为夯土房,怕潮湿和水,自然形成很多阶梯状台地,房屋都造在一个个石砌台地上。基地处原建筑也是建造在一个石砌台地之上,台基下方是一条沿溪村道,溪流与村道又有比较大的高差,所以场地处就形成了多层级、高差大的阶梯状台地关系。建筑的主入口设置从下面村道处进入,便出现了入口处的三次转折来消化地形的高差关系,一段为石板铺设的坡道,上坡道后一条路经顺势通往邻家,一条折回,几个石条踏步进入建筑入口处,进门后,转向又行几个踏步进入庭院,入口处有一种婉转上山的体验,也是台地高差所带来的路径变化,这种体验也延续了在古村中的行走体验。乡村营造存在特有的限制性因素,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在建筑材料运用上,利用在地化的材料变成一种建造策略,村落中回收的小青瓦、原建筑夯土墙体材料、当地的毛石砌块、竹子、老石板、回收老木板,水磨石,都是一些在地化的材料,方便就地取材,回收利用,再生环保。在建造工法上,遵循当地的的一些传统建造工艺,建筑主体的墙体材料回收利用原夯土房上拆除下来的土料,拆除后堆放在建筑旁边空地,民宿建造时将其重新夯筑作为墙体,一方面节约材料的采购和运输成本,一方面夯土材料可回收再利用的特性被充分体现。延续乡村记忆和建造工法,是对乡村匠人智慧的尊重和传统建造技艺的传承,也是提倡一种再生循环和在地化的乡村营造理念。建造的过程中,我们要求用当地的匠人参与建造,干一天活给一天钱,他们会用匠人精神把活干好,每天做多少算多少,做完工地的活就回家干农活了,不指望着赚多少钱,这样才能把活干好。看乡村匠人干活能感受到什么是真实建造,砌石头墙每块石头都要挑过,顺应其形态择其位置,下大上小,自下而上,真实的受力关系和建造逻辑,同时保留手工建造的痕迹和时间的印记,强调建造的真实性。建筑结构用的是施工比较方便的钢木结构,其结构逻辑与村落中传统建筑的构成逻辑相似,结构与外围护墙体体系脱开,用连接点将结构与外墙体连接。站在场地中,映入眼帘的便是溪对岸的梯田古树和环山,将自然景观引入建筑空间中变成一个重要元素,民宿所有的客房大开窗面都面对梯田和山景,最大限度的把山景映入室内空间。望山亭是专门为了看山而设置的喝茶休闲空间,穿插在内庭院和小溪之间,故意将屋檐口压的很低,站在内院视线是被屋檐高度控制往下看梯田和小溪,当你静坐在亭下便环山入目。水吧作为民宿里面的公共空间,可以对外开放,是一个比较扁平的空间,外立面用竹格栅疏密布置,分上中下三段,水吧三个界面的视线明暗形成横向连续的画面关系,类似一张古画卷轴,古树在横向的卷轴中变成了画的一部分,卷轴连续的展现了村落巷道、连廊、水院、梯田、古树这些场景,希望用这种视角将人工和自然关连起来。水吧上面的屋顶平台集合了听水看溪、望山、观屋、赏树的所有视角,上楼梯步入平台,视线豁然开朗,建筑与村落环境的关系一下子被放开。夏天的一个中午,外面的温度很高,在其他的房子里也感觉特别热,我从村子里走入民宿,体感温度一下子就降了下来,廊子里,能感觉到对流的风从中穿过,即使站在有太阳的院子里也感觉不到热,室内就更加的凉爽了。在建筑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其通风采光、保温隔热各方面的性能,建筑的体量上沿着地形关系呈阶梯状,在外围墙体上开了很多通风和视线穿透的小窗洞,空气顺着这样的空间形态产生自然风的流动,同时建筑材料也缓解热量吸收,再加上旁边小溪的水面和古树绿荫更加强了建筑的微气候循环。场地上原来有一个小的公厕,是属于村民集体使用的公共空间,在建造民宿的时候希望把这部分公共空间再还给村民。位置在巷道的端头,旁边是古树和小溪,我们把这个位置做成了一个半开放的亭子,对着村里的古树和小溪,村民们闲来无事的时候可以坐在这边闲聊。亭子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傍晚亭子的灯光亮起来,便像是一盏灯笼,为村民们照亮回家的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周”(ID:CAW-201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