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声 | 「三维画家」马松

啸声 | 「三维画家」马松

雷蒙德·梅森(Raymond Mason,1922年生)是出生在工业革命发祥地伯明翰的英国人,但因他自1946年起便定居巴黎,成为法国战后艺坛的重要人物,其姓名便按法语读音变成了雷蒙·马松。
马松早年先后在伯明翰、伦敦和牛津的美术院校学习素描和绘画,以后受马约尔影响而喜爱上雕塑。1946年,得到法国政府的奖学金,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雕刻名家马塞尔·吉蒙(Marcel Gimond,1894年生,1961年卒。他也是我国旅法艺术家熊秉明的老师)的工作室,学习一年。巴黎留住了这名英国青年,使他将自己的一生事业系于这座艺术之都。


马松在工作室,Sébastien Boffredo摄,1998年


马松在艺术道路上,遇到许多杰出的前辈,如卡德尔、培根、穆尔、毕加索、恩斯特、迪比菲等人;但是,对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贾科梅蒂和巴尔蒂斯。
1948年,马松结识贾科梅蒂,并受其艺术的启发,结束了短暂的抽象探索时期,真正开始了自己艺术历程的新阶段。他在回顾这一决定性转变时,曾这样说:“贾科梅蒂曾是救星,是当时巴黎艺术界的形形色色之中惟一可理解的集大成者。对一个尊重真实形象的青年来说,他是可以效法的榜样。他证明:此路可通。”他与贾科梅蒂的终身之谊,更加激励他义无反顾的在具象艺术领域开辟出自己的独特道路。1955年,马松邂逅巴尔蒂斯,在见到其神奇画作后说:“我的生活从此改变了。那天,面对那些不声不响的大画的精妙绝伦,我看出,他又是一根擎天柱,同贾科梅蒂一道,可以撑起表现形象和表现具象世界的新艺术一片天。虽说这两位艺术家毫不相像,不妨将他们看作相反的两极。”他坚定地认为:“在前卫艺术患了神经官能症而不停地变来变去时,巴尔蒂斯所代表的,则是追求永恒的伟大意图。”此外,他还从巴氏艺术中,悟出戏剧因素和情感色彩对新的具象艺术和对自己创作的重要意义。



巴黎
雷蒙·马松
纸本钢笔
50cm x 89cm
1959年
马松以这两位当代大师为光辉榜样,确立了自己的艺术信条:“对我来说,艺术家只有一条路,即走向生活,走向民众。但凡可能,我就努力表现我生活其中的世界,表现我所熟悉的这个世界……我对人,对芸芸众生的生活方式,尤其感兴趣。这虽说很简单,但在我们这个失去信仰的时代,想找一个能够打动人心、能够触动整个世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远非易事。再说,即使选中一个主题,事情并未结束,还必须让人能够顺畅地理解它。”
马松有这样的指导思想,自然就是选择一种明白晓畅的艺术语言。众所周知,自古以来,且不论西方还是东方,彩雕彩塑原本是雕塑艺术的正宗,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曾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只是到了近代,即自西方发生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这个传统才发生变化,云石的洁白和青铜的凝重备受世人推崇,而雕塑着色则被贬为民俗之好,终于被挤出了象牙之塔。马松决心使自己的艺术“走向民众”,便断然拒绝一切借毫无节制的自我发作去侮辱民众的“患了神经官能症”的“前卫艺术”,而欣然返回到最容易同广大民众沟通的彩色雕塑这一古老传统。更何况,他本是画家出身,虽然从事雕塑创作,但却无法忘情于色彩,自然乐意将形体同色相结合起来,努力使这个古老传统在自己的手里重获新生。他以一生执著的努力,不仅重新为彩色雕塑正名,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以时代的觉悟和心怀去真正关心今人今世,从立足传统去发展传统,而不是虚妄地谈论“现代意识”或“现代性”那些为虚无主义行为张目的含混字眼,从而使自己的创作具备并反映了时代精神。马松,这位自称“三维画家”的彩色雕塑家,走的是一条更加踏实的求新之路。这是他由此登上战后世界雕坛而自成一家的关键,也是他给后人的启示。




雷蒙·马松在工作室,1965年
马松初弄雕塑,使用过各种传统的材料,如木材和云石、粘土和石膏,毫无疑问还有青铜。但是,他最终选择了迪比菲使用的既轻又坚的环氧树脂和聚酯树脂,并在上面涂以丙烯颜料。他采取的主要形式,是浮雕,既有浅浮雕,更有高浮雕;此外,也有以圆雕形式出现的纪念性大型群雕。所有的作品,都精心塑造,精心着色。这里,挑选几件马松的代表作,来考察他在艺术道路上为通往理想境界而作出的努力。



巴塞罗那的有轨电车
雷蒙·马松

青铜雕塑
80cm x 125cm x 24.5cm
1953年
经过早期尝试,很快,马松便以此作显示自己的独立存在。他访问巴塞罗那,敏感捕捉到该市的法国火车站前行人乘坐有轨电车的场面,以为城市生活中颇具象征意义的熙来攘往的一景,便给予不无风格化倾向但却富于表现力的展示。这种作品得到毕加索、巴尔蒂斯和培根等人的赞赏。

人群
雷蒙·马松
青铜雕塑
210cm x 300cm x 120cm
1963-1967年
马松对熙来攘往的人群有特别的兴趣。城市里人流如潮,潮流中的男女老少各有各的相貌和性格,各有各的经历和生活;但当汇聚到一起,则再无差别,只谱出一个节奏,即城市节奏,只反映一个形象,即生命形象。为了集中表现主题,马松将《人群》塑成一个没有背景的高浮雕,强调城市节奏中生命之流应有的气势,一种仿佛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气势。此作的成功确立了马松在战后法国艺坛的地位。1986年,《人群》的青铜铸件被永久性地陈列在巴黎市中心图伊勒里公园临里沃利路的一侧。《人群》从石膏原稿(现毁)铸铜,使马松感到疲惫不堪,从此以后他改用环氧树脂,并敷彩着色,转入一个新的阶段。



撤摊离开的巴黎市中心水果蔬菜市场,1969年2月28日
雷蒙·马松
树脂雕塑
310cm x 315cm x 165cm
1969-1971年
马松关心芸芸众生。在他眼里,巴黎市中心的中央菜市场便是一个从忙乱嘈杂中显示出勃勃生机的场所。从子夜凌晨,不但从郊区和外省运来的蔬菜、水果、禽肉、鱼虾都要分送出去,而且夹杂在批发商和小贩以及搬运工之间的,还有流浪汉和妓女等各色人物。这里的乱哄哄却是遵循着严格的秩序,这里的脏兮兮反而提供了当日的新鲜。这是巴黎自中世纪便保存下来的一首充满人性的市井交响诗。鉴于中央菜市场即将被改造,巴黎的历史要被翻到新的一页,马松用了两年的时间,创作了这件具有史诗品格的彩色高浮雕巨作,记录下一段不久之后不复存在的巴黎史实。在艺术表现上,真正的马松风格应运而生。他从此将典型的人物和情节,放进典型的环境之中,并在精心设计的画面构成上,以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三个层次的组合,结合透视的远近和设色的冷暖,又将其中人物的造型给予杜米埃式的夸张神态,创造出一个强化了情感色彩的戏剧化场面,以此展示当世之人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状态,以及重大事件(如后来《诺尔的悲剧》所反映的)。《蔬果从巴黎中心送出》问世,引起广泛注意。但其强烈的色彩却招致非议。然而,时过境迁,当初的众矢之的如今又成了世人赞美的对象。



纽约东村圣马可广场

雷蒙·马松
树脂雕塑
68.6cm x 125cm x 49cm

1972年
马松访问纽约,想去画那些摩天大楼,却于无意中走到格林威治村以东的东村,在一家小饭店里看到窗外圣马可广场的景象,立刻以速写(他收集素材时一直坚持画速写,而不用照相机)记录下来。饭店的老板托尼热情指点,把他画下来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周边的环境作了透辟的解释,使马松对自己敏锐感觉到的东西有了深刻的理解。于是,他没有急于表现作为纽约象征的曼哈顿摩天楼群(他在1987年才创作了反映曼哈顿风光的《纽约》),而是以高度概括的手法,表现了另一个同样典型的纽约,一个下层的纽约。在饭店的窗外,那些路人,有着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装束、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职业;他们中间,有做工的、演戏的、吸毒的、卖淫的、盗窃的、酗酒的……虽然都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广场上,但却让人感到某种真实存在的威胁,尽管人群之中停着警车,走着警察。马松在作品的正中前景,放上两个画龙点睛式的人物,一个面色死灰的烟民,一个是满脸挑衅神情并用手敲窗的醉鬼,堪称神来之笔。



《诺尔的悲剧:冬天,雨和眼泪》局部
雷蒙·马松
65cm x 130cm x 65cm
树脂雕塑
1975-1977年
1974年的圣诞节刚过,马松从报纸上读到诺尔地区列万煤矿发生不幸事故的噩耗,无法平静。他立刻联想到自己童年和少年时期在伯明翰所熟悉的生活,顿时感到自己仿佛身处事故现场,正同当地居民共同承担那份沉重的悲伤。他当天便按照报纸上刊登的现场照片,创作一块小浮雕,表示对死难者及其家属的哀悼。此后,他依然无法忘怀,又用了两年时间继续这一题材,一方面减少矿山特征,把悲剧放在更具普遍意义的一般工业区里,另一方面更深地开掘主题,特别是将全部心血放在被共同的悲惨气氛笼罩下不同人物各自有特殊反应的刻画上。例如,在此作的众多人物中,居然出现一张笑脸,即半蹲身了在同一个戴绒线帽的小女孩说话的老人。原来,老人怕女孩受到惊吓,正在强作欢颜安慰她。艺术家的这一出人意料的构思,无疑是极其高明的“反面着力”的典范,更强调了悲剧的氛围。



《拉丁区》局部

雷蒙·马松
树脂雕塑
310cm x 350cm x 200cm
1988-1989年
马松自1946年定居巴黎,虽然几次搬家,但是总不离他所热爱的拉丁区。拉丁区自十三世纪起,便是巴黎的文化摇篮。这里是高等学府云集之处、鸿儒学子荟萃之地,不但在法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而且1968年在这里发生的“五月风潮”还对当代法国发生重大影响。就在“五月风潮”的当时,马松仿佛一个图像史官,用大量速写记录拉丁区的这一重大事件。他于当年作浮雕小稿,看来他自己并不满意。经过二十年酝酿,他才创作出《拉丁区》这件巨件。虽然他选择了拉丁区里圣米迦勒大道和苏弗洛街的交口处作为背景,并以一棵梧桐树象征五月,但是他避免表现当初激烈的街垒战景象,而是只把平时常见的熙来攘往的莘莘学子安排成游行的行列,以平静但却坚定的前进表达艺术家对历史的认识:历史的进程是不可阻挡的,也是不可逆转的。这又是马松的一件杰作。他的另一件描绘拉丁区的作品《亲王先生街之二》,因为表现的是自家门口的景象,便以亲切温馨见长,与《拉丁区》的史诗气象自是大不相同。



《向前》局部

雷蒙·马松
树脂雕塑
505cm x 933cm x 366cm
1990-1991年


马松为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和自己故乡伯明翰创作的《被照亮的人群》和《向前》,比起二十多年前的《人群》,更充分地显示出他在宏伟的纪念性雕塑创作上,既有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又有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这两件大作,仍然是马松一生目标“表现民众”和“走向民众”的体现。《被照亮的人群》是被什么光照亮?雕塑家避而不答。或许是舞台戏剧的灯光,或许是飞灾横祸的火光,也或许是信仰理想的灵光。总之,光照人群,由亮而暗,其中,包括中国人、阿拉伯人、印度人、非洲人在内的世界各民族形象,在惊愕,在恐惧,在期望,在幻想,在喜怒哀乐,在生老病死……这便是生活在光明与黑暗交织的世界中人类的群像。《向前》的主题更为单一,因为“向前”原本是伯明翰市的座右铭。马松将故乡从工业革命时期的瓦特到当代研究DNA的威尔金斯所体现的奋斗不息、永远向前的精神,形象地做出诠释。为了点明这座工业城市的特殊环境,马松为前进的行列配置了厂房和冒着浓烟的烟囱的背景,并涂以或明或暗的伯明翰旧城的暗红色彩,再加上群雕底座前方刻写的铭文,使这座宏伟雕塑在具备更广泛的象征意义之外,充分体现了伯明翰的过去和现在,使它能够鼓舞该市市民充满信心地面对将来。1991年6月12日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亲自为之剪彩揭幕。



马松在工作室,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摄,1985年
马松将一生心血倾注于芸芸众生。这在二战后的西方艺坛,若无见识和胆略是断难做到的。诚然,他也有一些表现城市和乡间的风景作品,前者如《巴黎》、《伦敦》、《纽约》、《罗马》、《香港》等,后者有《吕贝龙之一》、《风雨欲来》、《米迪大风景》等。他热爱人类,热爱生活,也热爱城市,热爱自然。我们看到,他的“三维绘画”,既是时代形象和时代精神的写照,又是他的眼中所见和心中所爱。他在给雕塑艺术带来新气象的同时,也给世人带来了艺术家的赤诚。
注释:
*本文节选自《巴尔蒂斯和他的中国情结》,啸声著,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年。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光达美术馆!

光达美术馆地址:

杭州市上城区虎玉路18号
联系电话 1575772872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达美术馆”(ID:guangda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