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手鉴赏 | 新见吴昌硕(早年)《太公金匮诸铭》印谱

还手鉴赏 | 新见吴昌硕(早年)《太公金匮诸铭》印谱



吴昌硕,《太公金匮诸铭》印谱,纸本二十折册页
33.5×23.5cm×18
款识:太公金匮诸铭。甲戌夏四月,仓石吴俊。
印鉴:俊寿印(朱)、□□吴郎(白)
点击图片参与竞拍




吴昌硕(1844—1927),晚清著名书画篆刻家,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于一炉,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释文:

桑蚕苦女工难(朱)

得新捐故后必寒(白)


释文:
以镜自照见形容以人自照见吉凶(白)
乐极则悲沉湎致非社稷为危(白)

释文:

忘危存无忘亡(白)

孰惟二者必后无凶(朱)


释文:

敬遇宾客(朱)

贵贱无二(白)

释文:甲戌夏四月,苍石吴俊。

本次拍品为吴昌硕篆刻《太公金匮》印谱(册页),原是手卷,因流传过程中出现破损等情况,后装裱成册。此册首有吴昌硕隶书题“太公金匮诸铭”六字,后辑有25方吴昌硕篆刻,内容为《太公金匮》的句子,末尾为吴昌硕款识:“莲舟仁兄大人嘱印,甲戌夏四月,苍石吴俊。”

《本谱》隶书书迹

吴昌硕,隶书朱伯庐先生治家格言立轴,1878
143.8*76.7cm,浙江博物馆藏

吴昌硕书法诸体皆精,尤以石鼓文最为著名。他的隶书作品存世相对少作,早期隶书更为少见。《吴昌硕全集》中所收最早隶书作品为浙江省博物馆藏《朱子家训》轴,款署“丁丑嘉平月桃州后学吴俊敬书”,丁丑为光绪三年,即公元1877年,吴昌硕时年34岁。此册《太公金匮诸铭》款署“甲戌夏四月,苍石吴俊”,按甲戌为同治十三年,即公元1874年,时年吴昌硕31岁,比《朱子家训》轴早三年,当是吴氏目前所见最早之隶书书迹。隶法谨严而略参奔放,用笔取意《曹全》而多以杨见山之法出之。


释文:
出畏之入惧之(朱)

释文:
昏谨守深察讹(朱)
石墨相著而黑(白)

释文:
邪心谗言毋得污白(白)
忍之须臾乃全汝躯(白)



释文:
刀利皑皑(白)
无为汝开(白)

释文:
源泉滑滑连旱则绝(朱)
取事有常赋敛有节(白)

吴昌硕早年篆刻,印风涉猎广泛,在大量取法汉印的基础上,吸收徐三庚、吴让之的“以书入印”的创作理念,既有取法丁敬、黄易、陈鸿寿、钱松等人的浙派印风,还有师从何震、邓石如一路的皖派格调,更有仿刻《飞鸿堂印谱》一路的作品。

左:《吴昌硕全集·篆刻卷》,右:《本谱》





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吴昌硕全集》中,只有数十方吴昌硕早年的印作,其中有仿汉印、吴让之、徐三庚的风格。这与本谱“以镜自照见形容以人自照见吉凶”、“刀利皑皑”、“孰惟二者必后无凶”这几方印从风格形式、刀法运用都是如出一辙,由此判断本谱就是吴昌硕31岁前的篆刻作品

本谱对研究吴氏早年的生平交游、学习经历及风格演变有着重要的价值。



释文:
辅人无苟扶人无咎(白)
豪毛茂茂(朱)

释文:
陷水可脱陷文不活(白)
马不可极民不可剧(白)

释文:
马极则踬民剧则败(白)



释文:
行必虑正无怀侥幸(白)
常以服兵而行道德(朱)

释文:
行则福废则覆(白)






图文编辑 | 赵志云
出  品  人 | 许    焱

“还手文化”成立于2017年,专注传统媒介的实验性创作,探寻当下生活介入作品的更多可能性,愿与艺术家共同成长。“还手文化”聚焦刻绘刻砂、绘画、当代书写、篆刻,以项目策划和学术沙龙等方式,为各个领域的艺术家构建呈现与交流的空间。

还手艺术空间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2:00-20:00,周一闭馆
空间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惠民路75-5号,吴山商务综合楼603室
联系电话:13758228244(观展前请致电预约)
公众号内容版权归还手文化团队所有
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请勿作商业用途

添加主理人微信

了解更多还手咨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还手文化”(ID:huanshou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