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雍和宫与“腊八粥”

北京雍和宫与“腊八粥”






各位朋友们,今天是农历腊月初八,大家有没有喝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呢?
 
腊八粥里有着相当丰富的配料,梁实秋先生就曾经诙谐地说“腊八粥是粥类中的综艺节目”。另一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也非常幽默地评价过:“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没错,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喝一碗腊八粥恰好体现了对农耕文化的传承。
 



△《古代风俗百图之喝豆粥》
 


说起腊八粥,那历史可悠久着呢。
 
早在先秦时期,每到年底的腊月,耕作了一整年的人们都会选一天举行祭祀活动,摆上满满一桌农作物,来感谢农神在这一年的保佑。这一天被称为“腊日”
 
佛教传入中国后,许多佛教徒宣称:佛祖当年曾经靠一位牧羊女送的杂米粥恢复体力,后来在腊月初八这天终于得道成佛。因此每年腊月初八,各家寺庙里都会煮粥敬佛。
 



△佛祖与牧羊女
 


中国人一听这传说,感到无比亲切:论煮粥,当然是我们更专业啊!
 
就这样,中国民间的“腊日”跟佛教的“腊八”结合在了一起。寺庙在敬佛时煮的粥,配料也越来越多:红枣、核桃、花生、桂圆、莲子、瓜子、葡萄干、各种豆类……
 
后来,各家寺庙每到腊月初八,都会为前来祈福的游人分发腊八粥,并宣称喝了自家的腊八粥,能够得到佛祖保佑。


于是,腊八粥凭借出色的口感和美好的寓意,一下变成饮食界的锦鲤,吸引了无数人品尝。
 
比如著名的大文豪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期间,听说灵隐寺的腊八粥远近闻名,曾经专门冒雪前往品尝,最终满意而归。
 



 
如果问:哪里煮腊八粥最兴师动众?那当然得是北京雍和宫
 
雍和宫,原本是雍正皇帝当皇子时居住的雍亲王府,也是乾隆皇帝的出生之地,在雍正三年(1725年)被改造成了一座行宫御苑。
 
当时,许多皇家园林是可以被赏赐给王公贵族的。但雍和宫一口气走出两位皇帝,地位实在太高,不能赏赐出去,于是在乾隆九年(1744年)被改建为寺庙。
 
可以说,雍和宫是清朝第一皇家寺庙,它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以“宫”为名的寺庙之一。
 



△雍和宫的匾额由四种文字写成
 


乾隆年间,雍和宫煮腊八粥成了一年一度的大事。
 
每年腊月初一,内务府就开始采购各种腊八粥原料和干柴,同时备齐大大小小许多碗盆坛罐,用马车陆陆续续运进雍和宫,到腊月初五全部运齐。
 



 
腊月初六,会有王公贵族带着内务府的厨师和杂役等人,到达雍和宫监督搬柴、称粮等一系列工作。
 
为了煮腊八粥,故宫养心殿造办处专门铸造了两口大铜锅,每口锅直径2米,深1.5米。
 
煮粥的具体地点在雍和宫东阿斯门北院,所以这里也被称为“铜锅院”。称量好的粥料和干柴,就被整整齐齐排列在厨房外。
 



△雍和宫里的大铜锅
 


腊月初七,皇帝会专门派一位王宫贵族来雍和宫。
 
这位王公贵族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职称,叫“监粥大臣”。等他下令后,淘米的淘米,泡干果的泡干果,点火的点火,煮粥工作才算正式开始。
 



△雍和宫牌楼雪景
 


从腊月初七到腊月初八,雍和宫一共需要煮六大锅腊八粥。
 
第一锅,供到各殿的佛像前。不光雍和宫各殿的佛像前有,紫禁城、圆明园、畅春园……这些地方的佛像前,也都得一一供上。
 
剩下的几锅,依次分给皇帝一大家子、各位王公贵族、朝中文武大臣、雍和宫僧众,甚至还要装坛封存,寄给全国各地官员(据说做好的腊八粥,如果保存得当,能够留到二月初二)。
 
如果还有剩余,象征性地分给北京百姓,称为“舍粥”
 



△《舍粥图》
 
没错,雍和宫的腊八粥虽然声势浩大,但属于典型的“皇家特供食品”,几乎没老百姓什么事儿。
 
清朝后期,朝廷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雍和宫的腊八粥不得不跟着削减预算,不停地降低数量和质量。
 
到了光绪年间,雍和宫每年腊八仅仅只能能煮一锅。后来由于慈禧太后不喜欢喝“大锅饭”,连这一锅也被取消了。
 
“雍和宫的腊八粥”,在平民百姓听起来,仿佛是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
 



△全国不完全舍粥地图
 


如今,雍和宫早已恢复了煮腊八粥的风俗,真正做到了让平民百姓都有机会品尝。当初的宗教色彩变得越来越淡,留下的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而杭州灵隐寺、嵩山少林寺、南京栖霞寺、成都文殊院等古刹名寺,这些年也纷纷推出了具有自家特色的腊八粥,共同组成了一幅生动的美食地图。


原本靠美景吸引人旅游胜地,在腊八节这天不约而同地多了一份烟火气息。
 
关于北京雍和宫与腊八粥的故事,这次就讲到这里啦。你还知道哪些跟腊八粥有关的奇闻趣事呢,欢迎留言,一起分享哦!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园景人(ID:xyzwin)原创整理
欢迎转载,转载请输入“转载”授权,请注明来源!

北京雍和宫与“腊八粥”,今天您在看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园景人”(ID:xyzwi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